吕若琦
现在的孩子个性多元,不少孩子比较任性,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如何用一个小小的契机来改变孩子?这就十分考验老师的教育艺术。笔者的朋友,某小学教师洪旭美通过一次运动会改变了一个孩子。
有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各班正如火如荼地选拔运动员。小马迫不及待地找洪老师报名。小马是班上的长跑冠军,的确是参加比赛的首要人选。可他是个“暴脾气”,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挥拳头。让他单独训练,洪老师怎么放心呢?但洪老师转念一想:也许这是一个改变他的好机会。于是,洪老师就答应了他。然而,尽管洪老师每天都苦口婆心,小马还是照常打架。
洪老师只好对小马进行家访,希望能争取家长的协助。洪老师和小马放学后一起到他家,一直等到灯火通明,他妈妈才匆匆地赶回家。原来她在收摊前刚好接到了一单生意,耽误了时间。孩子的爸爸在送外卖,要很晚才回来。
谈起小马的脾气,小马妈妈一直叹气。爸爸在家时间少,管孩子的时间更少,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抡起棍子打,从不肯耐心地听孩子说话,更懒得讲道理。妈妈觉得孩子太可怜了,对孩子心存愧疚,为了弥补,总是无原则地妥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洪老师通过与小马妈妈的交谈,了解到小马爸爸和妈妈,一个粗暴一个放纵,难怪小马以自我为中心,爱使用暴力。找到了行为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寻找策略了。很快,洪老师就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发现的延迟满足效应。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米歇尔发现,长期经历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参照延迟满足效应,洪老师接下来为小马量身定制实施策略。
第一,洪老师与小马妈妈商定,不再无原则地满足小马,吃饭、穿衣、玩具、零食……凡是他急于达成的愿望,都采用延迟滿足的策略,一点点锻炼他的自控能力。第二,由于小马自控力较弱,起初等待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等待期。
借着运动会的契机,洪老师把小马叫到身边,告诉他:“要取消你的运动员资格。”小马一听急了:“别,老师,我要比赛!”洪老师不动声色地说:“要不这样,你先参加训练,如果能坚持一星期不打架,就允许你参加一项比赛。”看到重新有了希望,小马连连点头答应。
他们的约定开始了,前面两天风平浪静,第三天小马又差点动手,但及时控制住了。洪老师马上大大鼓励了一番:“加油,再坚持四天,你就能参加比赛了。”小马似乎找到了方向,坚定地点了点头。
除了运动会,洪老师还见缝插针地锻炼小马的自控力:当下课铃声响起,小马想冲向操场嬉戏时,老师会请他擦黑板;当饭香飘起,小马准备饱餐一顿时,他会请小马去取杯子……尽管小马一脸急不可耐,但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
终于,最艰难的第一个星期过去了,小马成功地取得了运动会的入场券。当然,要改变一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后来,小马还偶尔会跟同学发生冲突,但在“延迟满足”的调节下,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看来,延迟满足效应已开始起作用了。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