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

2022-06-10 15:58:14杨黎明
家庭百事通 2022年7期
关键词:恐惧感小敏恐惧症

杨黎明

开学已经好几个月了,外甥女小敏仍旧每天下午做完作业后,哭着给她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她什么也不说,就是一个劲地哭,似乎很委屈的样子。以前,身体健康的小敏每天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放学回家的路上还神采飞扬地给爸爸讲当天班上发生的趣事儿,吃完晚饭后也按时写作业,根本看不出有何异样。

刚开始,妹妹夫妻俩还以为小敏只是刚上一年级,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不太适应。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情况仍不见好转。夫妻俩追问她到底怎么了,可孩子太小,答不出所以然来。夫妻俩感到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时間长了,夫妻俩就开始紧张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又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这是典型的儿童心理孤独恐惧症。这种恐惧症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独处时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伴有回避行为。患者自己知道这种害怕是不应该、不合理的,但仍然恐惧不已,且无法自制,通常表现为情绪失控,如尖叫或者号啕大哭。幼儿及青少年发病者居多,其中多见于女性。

心理孤独恐惧症的病因并非单一性的,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即由于先天遗传的性格脆弱,习惯性精神紧张而显神经质。继发性心理孤独恐惧症,是由于患者某一次独处时或黑夜中单独行走时受到意外伤害或惊吓,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而落下后遗症。

小敏这种情况显然属于第一种原发性的。但她的情况还谈不上是一种病,只能说是由于年幼,心理机制尚不健全,在独处时无法正确、理性地判断周边事物或环境是否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引导、锻炼,逐渐得到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人们往往只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从某种角度讲,独处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独处作为一种能力,并非人人生来具之。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生来就天不怕地不怕,绝大部分人的性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胆怯。这需要靠后天教育、心理疏导、锻炼等方式来逐渐克服。

因此,针对幼儿心理孤独恐惧症,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他们多创造安全独处的机会,多安排他们进行一些需要单独完成的活动,例如写字、画画、演算等,并设定任务,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在任务之下,他们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目标感。这种目标感可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迫使他们没有空闲考虑个人处境,从而回避心理上的孤独感。随着独处体验的逐渐增多,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独处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每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不管结果优劣,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表扬,并结合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拥抱、亲吻、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孩子表示肯定和奖励。这种肯定可有效地强化他刚刚完成的孤独体验,同时让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促使他逐渐建立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也是战胜胆怯和恐惧心理的重要法宝。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阶段性生存方式。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也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知识、经验才能被自我所消化,并成为自我精神世界或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独立的内心世界,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关乎一生的幸福。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感受孤独,培养他独处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编辑 | 温小波

猜你喜欢
恐惧感小敏恐惧症
春天到了,植树去
错失恐惧症
英语文摘(2021年12期)2021-12-31 03:26:12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颗珍珠的自述
密集恐惧症
英语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2
药店认识
特别文摘(2017年21期)2018-01-13 18:54:03
一起遛弯
上海故事(2017年12期)2018-01-03 20:11:51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我有开学恐惧症
“恐怖气味”可合成
百科知识(2016年1期)2016-02-18 06: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