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

2022-06-10 06:07陈冲朱蓉
设计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景观村民

陈冲 朱蓉

关键词:人本主义地理学 乡村旅游景观 人地关系 地方性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7-0157-04

引言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乡村旅游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各类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实践方兴未艾。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是指依托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村域环境认知与分析、多层面协调与统筹提出一套适宜乡村发展并能持续吸引游客以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的景观建设策略,旨在彰显村落的乡土文化与地域特色,重建人与人、人与乡村的关联。

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体系,其中所出现的诸如地域特色性凸显不足“千村一面”的复制现象,与村民被剥离于乡村建设之外的“一刀切”现象,一直以来便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如何运用设计解决村民与地方的关系、旅游者与地方的关系、设计师与村民及旅游者的关系等人地关系问题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一、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引入

(一)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主要关注人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1]。本文主要以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该思想结合人性、感知、心理、文化、道德等多个层面探讨人地关系,认识人类自身及其身处的世界,其核心思想包含恋地情节与逃避主义、空间与地方。

1.恋地情节与逃避主义:恋地情节是指人们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情感依附与行为忠诚,一方面包含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情感依附与满足,另一方面又囊括社会层面上的身份建构与认同[2]。恋地情节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类识别自身存在的方式,即人类往往会在陌生的世界中寻找与自身熟悉地方的相似之处以获取心理归属感。

恋地情节的对立面是逃避主义。当人类恐惧于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不满于压力繁重的社会环境、反感于人类自身的兽性之时,便会通过空间移动、自然改造、物质更新与精神塑造等途径加以逃避。人类的逃避行为反复的结果便是改造自然环境、建构人居空间,即景观形成与演化的过程。

2.空间与地方:根据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空间”被视为“缺乏意义的领域”[3]。一方面,“空间”启示自由与未来,引發人的好奇心与强权心理,促使人积极行动;另一方面,“空间”的过度开放自由与人类探索心理的反噬,亦会使人感到恐惧与无法承受。

“地方”则被视为“使人感受到依恋与归属之处”,其不仅仅包含家、故乡、社区与城市,而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有心理归属与情感认同的集合体。一方面,“地方”使人感受到安全与稳定,有助于人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的过于稳定亦会使人产生束缚或安于一隅的心理。

(二)将人本主义地理学引入乡村旅游景观建设

将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研究该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人地互动行为、人类感知与思想,将有助于缓解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关键问题——人地矛盾。然而当前研究中,有关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运用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与解决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所存在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便以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人地关系理论,构建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乡村旅游景观模型,探索运用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构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因地制宜破解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地矛盾,这对于平衡大数据时代下乡村景观建设趋于工具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现象、启示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亦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乡村旅游景观模型建构

运用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将“地方”置于中心位置,将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相关主体设计师、村民、旅游者置于其周边,形成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人地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在该模型中,设计师、村民、旅游者与地方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三类——人地关系、当地人的地方感与相关主体关系。首先,人地关系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根基,明确设计师、村民、旅游者与地方的关系,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有效发挥三者作用,有助于营造同时赋予村民与游客地方认同的景观环境;其次,当地人的地方感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顺利开展与有效维护的关键要素,把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决策的“外部人”转换为“内部人”,将有助于村民支持设计与维护设计成果、培养地方自豪感与东道主态度;最后,相关主体关系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维护密不可分,设计师、村民与旅游者的通力合作与和谐关系将有助于扩大乡村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率、实现乡村振兴。综上可发现,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设计原则是以人地关系为根基,关注当地人的地方感,同时注意协调各相关主体关系。

三、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所突出存在的“同质化”与“一刀切”等人地关系问题,基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以人地关系为根基、关注当地人的地方感、协调各相关主体关系的设计原则,提出地域特色凸显、公众参与强化的设计策略。

(一)以人地关系为根基,凸显地域特色

深厚的农耕文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奠定了乡村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的营造模式,同时也为乡村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中,现代设计师既不能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往往是应用广泛的设计手段的反复出现,亦不能用贫瘠枯竭的想象力——往往是城市空间的功能及设施与乡村景观的生硬融合;同时,不能牺牲当地村民的“地方感”以迎合旅游者脑海中的“地方依恋图像”。

1.保留乡村文脉:依托乡村历史文化与原生景观,以影响力较低的设计手段介入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削弱旅游开发对乡村景观所造成的破坏[4]。首先,保留乡村传统的农耕与民俗文化,对乡村中的历史遗迹、传统民居与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考察,在判断与衡量保存状况的基础上展开保护性修复,并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以充分展现乡村地域特色。其次,关照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的“地方感”,选取村民代表进行深度访谈与记录,记述他们的乡村记忆与故事,挖掘他们心中独具重要性与意义性的场所。这类场所往往承载着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体现着村民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追求[5],应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关键整治对象。

2.创新乡村建设:在保留乡村文脉的基础上创新乡村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激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宽敞的集散空间、滨水空间等可视为“空间”,而雅致的小型游园、街道巷弄等则可视为“地方”,在设计过程中,为营造村民、游客的乡土依恋与丰富体验,在宽阔且开放的“空间”之外应着力建设赋予人们恋地情节的“地方”。其次,优化乡村建筑功能与风貌,对主体结构良好的房屋,采取统一外立面、加强围护结构等措施;对于风化严重、结构损坏的房屋,以拆除旧屋、基地新建为主;对闲置房屋,则可由村委统一收储,将房屋进行功能置换或采取多间整合更新的措施等等;在乡村建筑风貌的维育上,既要传承传统乡土元素,也要注重现代化审美需求、合理植入创新元素,实现乡土建筑风貌的重塑[6]。在对乡村的空间格局与功能更新的基础上,重点引入文化、艺术类创意产业,打造一批孵化、展陈、体验、分享类创意型旅游产品,优化乡村传统产业结构,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二)关注村民地方感与协调各主体关系,强化公众参与

1.村民参与、身份认同:村民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亦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应加强公众参与,将原本被排斥于决策过程之外的普通村民纳入设计决策过程中[7],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设计与建设时村民理解乡村景觀建设、转变其固有的意识、缓和各相关主体关系,同时有利于设计完成后村民维护设计成果、实现乡村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中的村民参与,一方面,对村民现状展开深入调研,了解村民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与自有民居与各户半公共空间的具体范围;另一方面,构建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多层次治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征集多方主体意见、统筹规划设计思路;此外,在设计落实与维护的过程中需明确各相关主体的具体整治内容,以提升各责任主体尤其是村民的参与意识。

2.游客互动、体验优化:基于人本主义地理学理论,旅游者因不满于压力繁重的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环境而选择前往乡村开展乡村旅游,一方面他们希望在乡野与自然之中获得身心的舒展与放松,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重拾有关故乡的记忆以获得心理归属与情感依附。因此,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仅要展现整洁亲切的乡村人居风貌、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将独具乡村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转化为可亲近、可赏玩的旅游产品,以乡村特色资源的展示与互动优化旅游体验,树立乡村口碑,扩大乡村影响力与客源量。

四、山南头文化艺术村设计实例

(一)村庄简介:山南头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地处阳山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因处在阳山镇长腰山南麓而得名,如图2所示。全村占地约156亩,整体格局呈“Z”字形,村内小河流淌、湖塘星罗,四周被大片桃林包围,是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然而近年来,由于村庄环境破败,大量村民外迁,现已搬迁78户,剩余41户,许多民居闲置荒废,村落逐渐演变为“空心村”。因此,山南头作为阳山镇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门户位置与其自身日益凋敝的环境形成矛盾,美丽乡村建设迫在眉睫。

(二)设计实践:基于村庄的功能、产业与发展方向,桃源村村委综合考虑、多措并举、寻求突破,引入民间资本上海纽斯凯威设计公司,成立无锡山南头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平台化运作,由村委与设计师合作对整村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多方合力聚焦形成以村委牵头、民间资本注入、村民联动共赢的全新发展模式,着力将山南头打造为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新型村落。

在对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师通过乡村文脉保留、乡村建设创新、公众参与强化等做法,结合村民、旅游者对乡村生活的需求,建设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与认同感的人居环境,营造赋予城市旅游者乡土依恋与本真体验的良好空间,旨在实现乡村三生的全面激活,使山南头村回归其“世外桃源”般的艺术形象,如图3、4所示。

1.保留乡村文脉、打造原乡记忆

(1)延续原乡风貌:首先,采用多规合一的视角将旅规、土规等协同考虑,在原有建设总量不突破并适当减少的前提下,开发利用零散宅基地或合并利用闲置宅基地,保护修复乡村凹形水塘等集体记忆场所,并预留一定的乡村发展空间,实现原乡风貌延续。其次,保留原有乡村肌理,在原有乡村宅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清理乱搭乱建棚屋、整治乱堆乱放行为、有效划分公共与半公共空间等措施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整洁与美观度,恢复乡村小巧而精致的空间风貌。同时,整理疏通现有水系,修剪杂乱无章的植被,改善整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野的亲切性,使乡村建筑、景观形成美观且和谐的整体。

(2)注重新旧融合: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为乡村原生格局置入创新功能与空间,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需注重现代功能空间与乡土环境风貌的有机融合,在保留现代功能建筑创意性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乡土材料、现代新型材料实现与村域大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例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与凸显乡村振兴成效的当代党建服务空间——初心学堂,以“人”为核心内涵,功能包含党建活动举办、党建会议开展、实景模拟演练、乡村优秀文化与建成果展示等;在其立面设计上,运用现代设计技术与手段引入大面积玻璃幕墙,玻璃的运用使内部视野充分打开,初心学堂与周边民居、旅游服务设施、景观形成巧妙融合。

2.创新乡村建设、重塑乡村生活

基于乡村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村集体建设用地为依托,在提升村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山南头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度假、文化休闲等文旅项目。具体而言,设计聚焦山南头文化艺术村这一设计定位,基于当地特色“蜜桃”形象,创意构思建筑风貌,塑造多层次文旅景观,重点规划设计服务于村委、村民、游客、艺术家等多种类型与多年龄阶层人群的民宿集群与公共空间景观,着力打造集展陈、分享、体验、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型度假村落。

(1)文化艺术主题民宿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与村委、村民相合作,合并开发闲置宅基地营建蜜桃雅集建筑组团与典藏馆艺术民宿,以汇集各类艺术家于此形成共享部落。蜜桃雅集建筑组团既可起到接待游客乡村旅游食宿之用,亦包含书画、瓷器艺术、器漆篆刻、古画修复等传统艺术的展示与创作,以及各类艺术沙龙主题活动的开展;典藏馆艺术民宿则是将古物收藏、鉴赏与怀旧式客房相结合,以“古物件”为设计主题,打造呈现复古风格的古物展示区、古董鉴赏区、主题客房区等。

设计亦规划新建基于原有民居宅基地的特色文化民宿,即在村民闲置宅基地的基础上,设计师延续无锡民居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与南北狭长的空间格局,新建引入特色民俗宗祠文化的姚家大院、融合特色琴艺文化的琴音小筑与汇聚特色酒文化的逍遥居等乡土民宿,独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创新性,如图5所示。

温泉桃墅则是以蜜桃为原型所设计的桃墅屋,如图6所示,包含桃墅院落、温泉汤屋、风情居酒屋等功能空间。该“蜜桃”造型建筑由大小半核相接而成,外立面以木材与条栅木材装饰,使得建筑本体与周边蜜桃林环境形成巧妙融合;在其功能分区与室内陈设中,大量引入桃诗词、桃典故、桃相关影视等内容,充分展示了当地的特色蜜桃产业与文化。

(2)乡野自然公共乐园搭建:同时,设计关注村民与旅游者的亲子互动、自然教育与乡村实践需求,在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独具乡野特色的无动力水乐园与农乐园,提升村落公共空间活力。无动力水乐园位于村落核心空间地带,由无动力游乐设施、树屋、休憩设施等组成,在倡导低碳、自然循环的同时强调孩子的亲水天性,让孩子在摸索实践和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身体潜力与思考能力,如图7(左)所示。设计亦运用乡村传统的砖、石、水缸、农具、木构件等搭建景观农乐园,为当地村民与到访游客营造一个回归自然、一起游戏、实现更多互动与交流的场所,如图7(右)所示,在农乐园游戏之中孩子与家长们可接触土地、果实、树叶与种子,体味乡村农作乐趣,感受本真惬意生活。

3.强化公众参与、提升文旅体验

(1)引入村民参与:目前,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已形成由村委牵头、民间资本注入、村民联动共赢的全新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过程中,村委协同设计师制定村民参与的多种政策与渠道。首先,构建由多层次组成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交流平台,第一层次平台由村委会、设计团队、建设团队构成,第二层次平台由村民小组组长与先进党员构成,第三层次平台由各户村民代表构成,积极倡导三层次平台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中的全面参与、深度交流,以各相关主体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其次,制定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内容书面文件,明确由乡村集体统一设计与整治的内容,各户村民自主清理与维护的房前屋后等半公共空间内容,通过将治理内容明确至各责任主体,有效提升各责任主体的参与意识。

(2)提升文旅体验:山南头村着力打造文创艺术与民艺爱好者的聚集地,旨在通过艺术沙龙、名家讲堂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开展,使艺术创客工作者与游客、当地村民进行充分互动与碰撞,增进相关主体关系,强化文化艺术的体验感与黏度,形成根植于乡村的共享共创的文创艺术社群。例如,集展示、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创投服务平台——乡创中心,如图8所示,主体建筑共三层,外立面充分了体现具有当代特征的乡村建筑设计语言,尤以原木支撑的双坡屋顶、大面积玻璃窗为鲜明特征;建筑一层是设计师乡创部落,包含音乐餐吧与设计师品牌展示店,二层是可举办婚宴与轰趴的桃花宴多功能厅,三层则是设计师主题客房与共享露台。乡创中心通过导入乡村音乐、设计师、设计作品等,打造乡创之家,意在汇聚心怀梦想、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形成“乡创”社群,寻梦创业、相互交流、合作共赢。

此外,上文所述的展现桃诗词、桃典故与桃相关影视的温泉桃墅,汇聚特色民俗宗祠文化、琴艺文化与酒文化的乡土民宿,包含书画、瓷器艺术、器漆篆刻、古画修复等传统艺术的展示与创作的蜜桃雅集建筑组团,不仅可以作为乡村特色文化展示的重要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各类艺术沙龙主题活动的开展汇聚具有艺术愛好的村民、旅游者、艺术家、创客工作者等,形成乡创艺术社群,优化乡村文旅体验,提升乡村影响力与知名度。

结语

将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应用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研究该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人地互动行为、人类感知与思想,可发现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应以人地关系为根基,关注当地人的地方感,同时协调相关主体关系。由此,针对当前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所存在的地方性与主体性问题,一方面,需要从保留与创新两个角度凸显地域特色性,另一方面,又需要从村民参与与游客互动两个维度强化公众参与,以期营造同时赋予村民与游客地方依恋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景观村民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