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纪萍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价值引领的需要,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灵魂工程,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道德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
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打牢心理健康基础
优秀的校园文化可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紧迫感。它是一种动力,催人奋进;它还是一种约束力,制约着不良风气的滋生。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式,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等都可能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为其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三个系统:理念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学校确定了以“中”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它包括“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的校训。“精一执中”始于“修己”,任何德行的养成、学问的获得、真理的探索、事业的成功,都源于“修己”,而旨在“达人”。“九德惠风”是对德的最高境界的表述,“九德”是对“修己”的具体要求。学校每栋楼宇都冠有一个“中”字,每栋楼宇的名称都有出处。校园景观周边的石头上、墙壁上、林荫小路上精心雕刻的古代诗词、励志警言,使得校园处处洋溢着“中”的文化气息。
置身于这样优美而富有内涵的文化环境中,学生自然心情舒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有益身心健康。
二、打造生态大课堂,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的生态大课堂,致力于构建一个文化、心理、行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坚信“种子”的信仰,以“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为核心理念,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
1.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学校的生态大课堂通过更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开发,实现了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统一。
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对学生和蔼可亲;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孩子,并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彰显哲学与文化引领下的育人功能
生态大课堂不仅是方圆几尺之教室,更是以“惠中廊”“正中园”“德苑”等校园文化景观为代表之生态校园,“中原、古典、书香、园林”的生态特色,凸显着哲学与文化引领下的生态意境。
3.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的生态大课堂聚焦生态校园,实现与社会大生态的融合。生态大课堂不仅仅体现在40分钟的课堂,还体现在综合实践课程:依托学科延伸类、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类、研究性学习等各类校本课程让学生选修。选班上课有效实现了个体与团队的生态融合;各类社团特色鲜明、学生参与广泛;选项教学、模塊教学、小班教学三管齐下,开创学校体育选项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实现了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的体育梦想。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只有思想上统一,行动上才能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之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从领导层到一线教师,都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两者相互促进的着力点,探索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校园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制度部分,是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浅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学校的制度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和塑造人,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学校先后出台了多项教职工管理制度,使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二是开展活动、全面渗透。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有益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学校高一开设“畅扬心空”心理社;高二倡导“我的幸福我做主”;心理咨询室每天开放,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健康讲座。同时,完善教师的理论学习、深度教研、撰写教育论文等相关制度,按要求完成规定的个案分析、德育论文等心理教育内容。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行为习惯得到良好引导,个人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的需求。
三是因人而异,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照顾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干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责 编 白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