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旭 刘芮沂
(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大连 11603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的疾病,发病急、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与高血压、血管炎、脑动脉硬化、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等疾病相关,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在病变期间患者多会表现出剧烈的头痛、恶心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昏迷,危害性极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而关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还是以外科夹闭、介入栓塞治疗等方案为主。其中,对于介入栓塞治疗,尽管其也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是,治疗后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且其费用也比较高,难以在临床中予以普及,应用的局限性较大。而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较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为了保障手术的成功进行,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还应强化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2-3]。此次试验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旨在探究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作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患者进行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住院号单双数进行对等分组。对照组(n=40):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1.23±4.44)岁;CT Fisher分级,2级患者20例,3级患者14例,4级患者6例;病变部位:颈内患者11例、大脑中患者10例、后交通患者11例、前交通患者8例。观察组(n=40):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1.93±4.89)岁;CT Fisher分级,2级患者19例,3级患者15例,4级患者6例;病变部位:颈内患者12例、大脑中患者9例、后交通患者10例、前交通患者9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具有可行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符合《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的疾病诊断标准,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②此次试验计划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③符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指征。④患者均已经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CT检查可见蛛网膜下腔有出血现象,但不伴随有大面积的颅内血肿。⑥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排除标准:①心、肺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意识昏迷或精神异常者。④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凝血功能障碍者。⑥麻醉和手术不耐受者。⑦尚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中的女性者。⑧有相关药物过敏史者。⑨术前检查已经形成颅内血肿者。⑩存在明显的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失语、肢体瘫痪等者。⑪接受包裹术、旁路手术、保守治疗者。⑫假性动脉瘤、动脉炎以及动脉圆锥者[5]。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评估,并给其制订更具针对性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在术前进行各项准备,参照相应的流程,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相对应的护理,在围手术期,需要随时观察、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病情等,并把出现的异常告知主治医师,对其加以处理。
观察组:人性化护理。①术前:每1日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扫,早晚开窗通风,持续30 min~1 h;墙上挂设健康知识图册,窗台上布设绿萝、吊兰等绿植,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24 ℃,湿度控制在55%~65%;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营造舒适、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术前加强与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既往疾病史,鼓励、安抚患者,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调节焦虑、恐惧情绪,告知其手术有关的方案、流程、所需的时间、最终的效果、相关的并发症等,同时,还需要告知其主治医师所具有的专业性、权威性,加之成功痊愈的案例,让患者对抗疾病能够更具自信心。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手术前1 d,嘱患者按照要求禁食与禁饮,更换宽松衣物,备皮备血,佩戴腕带标识,送入到手术室。②术中:患者在进入到手术室后,需要再次告知其术中怎样进行协作、配合,对患者施予心理开导,告知其怎样进行深呼吸。巡回护士需要辅助施术者、麻醉师,对患者的手术位置、姓名、年龄等进行核实,并给患者构建静脉通道,辅助患者摆好体位,配合麻醉师的工作,观察、检测麻醉有关的指征;在进行手术后,需要随时观察、监测好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于非操作区域而言,需要应用手术巾对其进行遮盖,投递好各类手术器械,并严格实施“三数、四清点”,避免出现异物存留,遵照医嘱用药,并对用药的总剂量加以控制。③术后:需要对患者所残留下来的各类消毒液、血渍等进行清理,并给其进行遮挡,以保护好患者的隐私,送入到麻醉后的恢复室,在患者的自主呼吸已经逐步恢复,且已经达到了麻醉苏醒离室有关的规范、标准后,可以返回到病房,告知患者与其家属手术最终的结果,并进行病房交接,告知病房护士、患者家属患者在术后都需要注意哪些。在患者的麻醉逐步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按摩,并给患者放映部分喜爱的轻音乐,让患者全身放松,按摩每日2次,每次15 min。同时,术后还需要加强患者并发症的防护,具体方案如下:a.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应制动24 h,加压包扎12 h,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需迅速处理。b.脑积水。术后72 h是脑积水发生的高危期,应格外注意,术后6 h将床头抬高30°,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动态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与恢复情况,观察患者的小便情况,若患者出现意识状态恢复慢、小便失禁的情况,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若出现脑积水症状,需及时应用脱水药物。c.脑血管痉挛。术后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失语、偏瘫等后遗症或是剧烈头痛等,需及时反馈给医师,并应用微量泵持续24 h应用尼莫同。d.动脉瘤破裂。术后需要警惕意识不清、突发性大脑疼痛等动脉瘤破裂症状的发生,如有异常需要及时复查头颅CT,并应用相关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生命体征指标[6]。术后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术前、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①测定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心率、呼吸频率及收缩压、舒张压。②术后,对两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进行分析、研究,包括脑血管痉挛、下肢静脉血栓、脑积水、穿刺部位血肿、迟发性过敏反应等。③术前、术后,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其加以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理职能(0~100分)、情感职能(0~100分)、精神健康(0~100分)、社会功能(0~100分)以及心理状态(0~100分),得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表示为[n(%)],以χ2对两组计数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计量数据表示为:(±s),以t对两组各项计量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 在术前30 min,观察组心率为(81.40±9.25)次/分,呼吸频率为(21.82±2.35)次/分,收缩压为(126.48±9.21)mm Hg,舒张压为(76.42±4.95)mm Hg,对照组心率为(85.46±9.51)次/分,呼吸频率为(24.18±1.85)次/分,收缩压为(131.75±10.03)mm Hg,舒张压为(81.26±4.98)mm Hg,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 h,观察组心率为(79.42±8.57)次/分,呼吸频率为(20.64±2.45)次/分,收缩压为(118.43±8.62)mm Hg,舒张压为(74.40±5.02)mm Hg,对照组心率为(83.37±9.42)次/分,呼吸频率为(22.45±2.03)次/分,收缩压为(127.85±9.11)mm Hg,舒张压为(79.33±6.02)mm Hg,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生命体征指标对比(±s)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2例(5.00%)、脑血管痉挛发生3例(7.50%)、穿刺部位血肿发生2例(5.00%)、迟发性过敏发生1例(2.50%),总发生8例(20.00%);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1例(2.50%)、脑血管痉挛发生1例(2.50%)、穿刺部位血肿1例(2.50%),并发症的总发生率3例(7.5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n(%)]
2.3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在术前,观察组生理职能为(44.64±3.15)分,情感职能为(45.32±3.63)分,精神健康为(45.68±4.37)分,社会功能为(45.24±4.35)分,心理状态为(45.31±4.25)分,对照组生理职能为(44.67±3.18)分,情感职能为(45.37±3.56)分,精神健康为(45.37±4.32)分,社会功能为(45.28±4.41)分,心理状态为(45.27±4.31)分,两组数据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观察组生理职能为(76.75±3.41)分,情感职能为(75.44±3.61)分,精神健康为(76.37±3.82)分,社会功能为(75.89±3.86)分,心理状态为(77.96±3.91)分,对照组生理职能为(63.15±3.26)分,情感职能为(65.15±3.54)分,精神健康为(63.42±3.79)分,社会功能为(63.76±3.75)分,心理状态为(64.21±3.63)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3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颅内动脉瘤通常指大脑内部由于动脉血管异常而形成的动脉瘤。相较于外周血管,颅内血管更为薄弱,且其缺少弹力层,因此,较易出现动脉瘤。其属于脑血管病,故不需要化疗[9]。颅内动脉瘤病情凶险,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患者的瘤体一旦破裂,患处血管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出血,引发昏迷,甚至是会引发脑干受损,极大地危害到患者的生命[10]。对颅内动脉瘤有关的发病机制而言,依旧没有统一的定论。在任一年龄阶段,颅内动脉瘤都会发病,特别是在40~60岁这一阶段中[11]。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发病之后,如果得不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后,肿瘤细胞发生破裂,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发病后的1个月之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5%,即使患者经过抢救而存活下来,也大部分会留有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性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其家庭与社会等均造成巨大的负担。颅内动脉瘤所处的位置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就意味着其在治疗方面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就目前来说,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方案等都是临床中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最为有效的2种方法。但是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需要对患者动脉瘤所分布的位置与形态、瘤颈的体积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考量,最后,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有必要和条件,还可以同时联合2种方法开展序贯治疗,以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疾病的疗效,为患者的临床预后改善提供有力的保障[12]。但是由于被病情、手术、康复等因素所影响,患者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生命体征不够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13]。对此,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给予人性化护理[14]。人性化护理为近年来临床中大量应用的新型护理方法,其以患者为核心,注重对患者给予针对性、系统性的护理,效果较好[15-16]。在进行人性化护理期间,在术前需要对患者展开环境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开导、健康指导与教育,这可以使患者凭借更为放松的身心状态而接受手术,减少手术应激,在术中需要强化手术配合,在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加强并发症的防护,有助于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并促进患者在术后能够尽早康复[17-18]。
此次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前30 min及术后12 h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都明显更低(P<0.05);相较于术后对照组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0.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50%明显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都明显更高(P<0.05)。所以,人性化护理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生命体征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此外,还有学者表明,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采取人性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并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10%以下,应用价值颇高[19-20]。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充分地尊重并体贴患者,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关系,全面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给予人性化护理可以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更为平稳,并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改善其术后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