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国民经济数据。受疫情多地散发影响,消费受到一定冲击。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环比下降0.69%。其中,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
“本轮疫情反弹显著拖累消费,消费者悲观预期升温,消费信心明显不足。同时,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收入的不稳定性也在制约着消费增长。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持续上升,达到历史最高值,消费意愿下降。”研究机构马上消费研究院分析指出。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前期被压抑的消费会逐步得到释放。尤其是‘新市民’群体,他们将释放全新且巨大的消费潜能。”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新市民”概念由来已久,今年3月,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进一步对此明确,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6.7%,中间相差的18个百分点,正是新市民的主力群体。“我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包括了各种群体,新市民则是其中重要一个。”欧阳日辉说。
消费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基础作用。随着3亿新市民群体在城镇的迁移、就业、安居、教育等一系列需求的诞生,他们正在释放全新且无与伦比的消费潜力。“新市民群体有望成为刺激内需的新抓手和生力军。”欧阳日辉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调研报告,“新市民”人群主要呈现四大方面特征:工作时间长,流动性大;收入较低,社会保障参与度不高;业余生活较为单调,玩手机成为主要休闲方式;经济基本独立,但存款较少,理财观念淡薄,使用网络借贷比例高。
“新市民的收入水平在一线城市相对偏低,但在二三线城市并不算差。此外,新市民大都是年轻群体,他们大都敢消费、会消费,也懂得消费,特别是对一些新型消费他们也渴望尝试。当然,也有部分新市民存在不敢消费的心理。”欧阳日辉分析道。
有市场观点认为,随着金融机构逐步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有望进一步提振消费,进而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及中产阶层的扩大。
“未来,新市民是刺激内需、促进消费的一个新抓手。”欧阳日辉指出,因为新市民群体比较大,而且有消费实力和消费潜力。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规模扩张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群体,如何解决新市民融入城市的痛点,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
“经过调查了解到,由于这些人离开农村,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市场机构有统计,农民工平均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大概也就半年时间,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此外还有孩子就学的问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曾说。
“从金融端服务新市民就业创业、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需求,就能更好地激发这3亿人的消费潜能。”欧阳日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围绕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丰富信贷产品供给,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激发新市民创业就业活力。
自《通知》发布以来,各地纷纷出实招,对新市民开展“精准画像”。如北京积极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问题;山东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构建新市民户籍地、居住地和工作地“三地联动”机制,通过区域联动解决金融服务所在地和抵(质)押物所在地的空间错配,提供精准服务。
除了各地政府,各金融机构也开始积极行动。“我们在以往收入认定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方支付流水收入的确认。这让我们的金融产品能够更贴近新市民的特征,帮助新市民更加容易地获得金融服务。”邮储银行消费信贷部总经理李静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只有国有大行,包括新兴互联网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都在不断拉近与新市民的距离。中原消费金融的数据显示,其业务所覆盖的人群“80后”占比为36.9%,“90后”占比为48.7%,与“新市民、新青年”高度契合。为了更好服务新市民,除了针对新市民不断尝试落地不同的金融产品外,中原消费金融还举办了多场倡导新市民树立理性消费的主题活动。
“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未来是促进新市民消费的重要力量。”欧阳日辉说,新市民给这两股力量提供了机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类似。
谈及金融机构如何提高对新市民的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欧阳日辉认为,一方面应该做到数字技术加数据要素双轮驱动,针对新市民开发适合他们的新产品、新服务;另一方面是金融产品的设置,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新市民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挖掘新市民的消费潜力和满足新市民的需求?欧阳日辉建议,第一,要创造就业机会,让新市民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二,要引导新市民理性消费;第三,对于新市民消费特征,相关部门和企业还应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