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滇剧是云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滇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保护问题,通过整理和分析各大学者关于滇剧的论述,从五个方面对其传承与保护做了梳理。通过对滇剧的发展历史回顾、现状研究、保护途径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寻找出滇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滇剧发展的思考,一起滇剧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有更好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保护;发展
一、滇剧的产生与发展回顾
(一)滇剧的文化背景
滇剧作为云南本土的戏剧剧种,其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被誉为“滇粹”和云岭大地的“山茶花”。明末至清乾隆年间,随着弋阳腔、汉调、徽调、梆子腔、秦腔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戏曲剧种和声腔被引入云南,戏曲艺术家们结合云南本土方言、曲调、唱腔和民俗,创造性的融入并进行再创作,造就了具有独特风情的声腔,由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组成的独特、兼容并包、丰富的云南民族声腔系统,成为云南戏曲最早的起源。滇剧深受云南汉族、白族、彝族群众的喜爱和演唱,同时也传播到了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
(二)滇剧的发展史回顾
光绪年间,滇剧非常兴盛,在滇川黔地区,不仅出现了许多职业唱戏班,而且在农村也出现了许多业余戏班。辛亥革命时期,滇剧的发展日趋成熟,第一次重大变革开始。云南著名剧团的各种经典剧目被作为唱片发行,许多专业剧团发展成为专业的云南戏剧剧场,并在云南各地流传。民国成立后,滇剧日趋繁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滇剧一度衰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受到侵略者的迫害。滇剧艺术家流离失所,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前去其他地区以求生存。长期的战争减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温饱成为人们的根本需要。滇剧艺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衰落,甚至一度消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演出难度大,观众人数少,滇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进入新时期以来,全球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戏剧艺术的推广与发展,积极保护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滇剧艺术进行了振兴和改革,迎来了新的曙光,为滇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关于滇剧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滇剧的发展,论述过滇剧的学者们都持一样的观点,总结为:滇剧是由外来剧种融合并结合当地特色而发展的一种声腔体系,它的发展同其他剧种一样,经历着孕育、兴盛、遭到迫害、逐渐没落、再发展的过程。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滇剧作为我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重振与发展这一优秀文化成为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以及各大艺术者、学术研究者也在积极地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为使其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護,使得滇剧艺术能够永恒传唱。
二、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现状研究
(一)专业剧团的现存状况
学者杨军指出,由于文化体制的改革,剧团数量不断减少,滇剧的影响和范围也不断缩小。她与课题组对滇剧的发展进行过专门的调研,发现滇剧的专业剧团存在着编、导、演及评论队伍人数锐减,人才青黄不接,队伍逐渐老化,观念陈旧,难以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等问题。
田向弘通过分析滇剧发展研究中的问题时,指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滇剧艺术正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探索,专业剧团成为一个核心载体。并由此提出云南的三家滇剧院。一是云南省滇剧院;二是玉溪市滇剧院;三是曲靖滇剧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此外,昆明市牛街庄也是一个著名的滇剧传习基地,其作为一种民间力量,积极参与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不仅对滇剧发展,同时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的专业剧团根据自身的需要曾开办过培养滇剧人才的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的滇剧人才,不断为云南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但由于近年来滇剧事业的萎缩,就业难等情况,各学校的招生不如以往,生源不好,导致人才短缺,因此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
综上,滇剧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滇剧的传承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民间生存现状
地方戏曲与民间传统节日有着密切关系,如杨军通过论述云南滇剧在传统节庆活动中的现代嬗变时讲到,从前的易门是一个滇剧戏窝,每到二月二,就要唱三天的大戏——“滇剧”,是当地“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但是,这些年除了在二月二外,平时已经几乎看不到滇剧演出了。所以,没有了专业队伍,就没有了观众,随之滇剧也慢慢没落。
综上,传统节日作为特定的时间阶段,围绕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已成为滇剧民俗活动最集中的地方。随之,在戏曲生存日渐困难的今天,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各级政府开始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人们既定的消费需求和参与热情,滇剧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色彩。
三、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经研究
(一)政策保护
有笔者在研究滇剧的保护时曾列举出多项政府指示,以强调滇剧的重要并大力支持其繁荣发展。如: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委就提出“立即在三年内改变滇剧的面貌”的指示;二是2006年云南省宣传部成立“云南省繁荣发展滇剧艺术领导小组;三是2008年举办“滇剧艺术周”等等。以上这些指示无不印证着滇剧的重要性,并且在政府的参与下,也为滇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着有利的条件。
(二)学校教育
立足当下,构建校园传播体系是实现滇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是覆盖面最广、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渠道,所以学校可在传承滇剧的基础上有效实现滇剧的可持续发展,让学校的教育功能为其所用。
有学者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传播滇剧的观点,他提出:(1)学前教育是基础,应做好普及和实践意义;(2)职业院校是滇剧人才的储备力量;(3)高等院校要做好培养高质量鉴赏群体。鲁庆华也同样对滇剧纳入学校教育进行过论述,并提出几点重要性,一是能促进学生对地方滇剧的了解;二是对滇剧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论述总结出,采取教育的方式对保护民族非遗应该说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因为文化就是要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这样才最具备生命力。通过教育的方式,从小就把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教给下一代,使他们也能在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和保持,这样无疑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三)专业剧团
如前所述,专业院团对滇剧的保护和发展,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杨军在论述关于云南滇剧的保护时提出,专业剧团建立对滇剧的发掘和继承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观点在众多学者中也有所论述。通过搜集各大学者的观点,我整理出关于专业剧团所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一是专业剧团有着创新发展的作用。专业剧团在创新中继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吸引着大量的观众。第二,专业剧团有宣传的作用。一个地方的艺术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与内涵,滇剧也是如此。通过滇剧的表演,不仅能让人了解云南,同时也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良好手段。因此,专业剧团在滇剧的文化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积极的作用。
(四)对外宣传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走出去”的身影频频出现。对外宣传不仅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方,更是提升文化竞争力、扩大国家影响力的法宝。
学者张玮珊在对滇剧的外宣策略论述中,通过对滇剧的外部宣传翻译、选取、英译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想达到其保护和传承作用,使得滇剧以及云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推广,进而也很好地促进了滇剧的保护。
四、滇剧的传承与保护建议研究
(一)培育市场、培养观众
杨军与她的课题组通过对滇剧的研究与走访,提出:看滇剧的观众百分之八十是中老年人,对年轻人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一方面是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冲击较大;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担负着养家的责任,没有时间和精力,因此滇剧的观众越来越少。所以,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如果剧种没有适应社会的创新发展就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因而也便影响着滇剧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戏剧活动重要构成要素的观众,其多寡程度成为衡量剧种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前所述,滇剧观众整体呈数量上减少,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培养成为严峻的现实。因此,对于观众的培养,剧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吸引生源、培养人才
通过众多学者的论述,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总结出以下三点:一是学生生源不足。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影响了其信任度与满意度,大大降低了其招生率;二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资不足,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行当不全,因此在滇剧培养方面的需求上有着较大的缺口;三是办学经费不足。戏曲专业的学习需要更多的环节,因此收费较高,难以吸收广泛的生源。
总之,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地方戏曲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拥有一席之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确立原则、科学保护
科学的保护理念和保护原则是做好文化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杨军在谈及对滇剧文化的保护时,她提出三点:首先,必须确立整体性保护原则。滇剧作为戏曲剧种和文化形态,均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滇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这两种艺术形态本身,还要保护与其共生长、发展相关的环境和氛围;其次,确立活态性保护原则。生长于民间文化土壤中的地方剧种,表达着民众情感需要和审美诉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滇剧的保护,不能是“博物馆式”的文物保护模式,须让其存活于民间,存活于大众的娱乐生活中,存活于戏曲舞台;其三,确立发展性保护原则。传统艺术能生存至今,无疑是伴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
五、滇剧在“现代化”中的传承与发展新思考
(一)创新戏曲模式
现代戏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紧扣时代的脉搏,能让观众比较直接地认识生活、评价生活,透视生活的底蕴,引起内心的共鸣。
所以,滇剧的生存与发展,无论古今,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顾及所处时代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与心理,通过《水莽草》这一鲜明的例子,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同时也为其传承和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其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开辟道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各民族中新的事物、新的精神风貌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及时、直接、互动的特点,借助于新型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戏曲有更多的科技感,能够丰富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积累,还能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为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插上现代化翅膀。
当今世界是科技快速發展的世界,将艺术与科技有效结合,一方面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艺术创作上的创新,给大众一种新的体验感,吸引大众的视野,增强大众的好奇心,从而为未来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日益重视。因此,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继承、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一项必要的社会任务。通过以上的文献整理与论述,我们看到了滇剧的发展与生存现状,以及其在当今社会所不断受到的冲击与面临的问题。
滇剧作为云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秉承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穿越历史步入今天,凝聚着云南人的集体智慧和风土人情,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古老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在“现代化”的今天,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云南滇剧不断演绎着新的角色,在面临戏曲生存的无奈困境之中也在不断试图拓展着新的生存境地。众多的学者也试图从各种角度去探索它,希望从中找寻新的点以保护滇剧,亦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丝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和平.铿锵律动 推陈出新——滇剧艺术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19:111.
[2]张玮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剧外宣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9,28:15-16.
[3]刘莎.古今同趣:传统戏曲的新观感——评滇剧《水莽草》[J].歌海,2017,1:74-76.
[4]田向弘.当代滇剧发展研究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J].戏剧之家,2018,19:39-40.
[5]杨军,刘佳云.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上)[J].戏剧,2011,2:17-29.
[6]杨军,刘佳云.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下)[J].戏剧,2011,3:21-32.
[7]夏禾.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滇剧传承与发展——以昆明市牛街庄滇剧为例[J].戏剧学,2020,3:75-81.
[8]王小彦.立足校园教育,实现滇剧的可持续发展[J].戏剧之家,2019,21:23-24.
[9]胡荣海.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以滇剧为视 [J].民族音乐,2013(04).
[10]杨军.云南花灯、滇剧在传统节庆活动中的现代嬗变[J].民族艺术研究,2009,3:28-32.
[11]刘文峰.戏曲与科技结合是必然趋势[N].深圳商报,2018,5:13.
作者简介: 石煜翠(1998—),女,山西长治人,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