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2022-06-10 05:24金泽王佩佩侯鑫磊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6期
关键词:针刺中风研究进展

金泽 王佩佩 侯鑫磊

关键词:中风;上肢痉挛;针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4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6--01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又称为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2]。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在中风后3周内的发病率可以接近 90%[1]。由于上肢的功能、结构的复杂性,患者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比较慢、痊愈率比较低,是临床上中风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3]。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的屈曲和内旋,肌张力的增高,屈肌和伸肌不能相互协调,甚至严重的会导致永久性的肩、肘及腕关节的挛缩,上肢运动功能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

1阴阳平衡针刺法

阴阳平衡针刺法是通过特殊刺法来调节阴阳失和达到阴阳平和状态的一种针刺方法,其治疗取穴的理论依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中风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不管患者是由于风、火、痰、瘀哪一种原因引起发病,阴阳失衡是其根本。所以,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脱离不开调整阴阳平衡这一总的治疗原则。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常为上肢屈肌痉挛,伸肌相对松弛,总体表现为屈曲内收。屈肌主要是臂肌前群的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分布于上肢前侧和内侧,在中医学属于阴经经脉循行的部位,伸肌为拮抗肌,主要是臂肌的肱三头肌和肘肌,分布在上臂后侧,属于阳经循行的部位。研究者通过各种特殊的刺法,比如针刺、艾灸、刺络放血、蜡疗等,行多种补泻手法,来达到屈肌与伸肌的相对平衡,缓解了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改善了其运动功能。

刘家庆[5]、李秋佳[6]、郝志平[7]等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对照组均依据针灸相关教材取患侧上肢局部穴位,治疗组分别采用阴阳平衡针刺法、从阴引阳针刺法和点刺十二井穴治疗。阴阳平衡针刺法上肢阴经选极泉、尺泽、内关,行捻转泻法;阳经选肩髃、曲池、外关,行捻转补法;从阴引阳针法,先针刺阴经极泉、尺泽等,后艾炷灸阴经穴位尺泽、内关等,阳经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从阴引阳,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针灸指导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论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李秋佳此课题选取阴经穴位,泻阴经过于亢奋之经气,结合阳经穴位补益,补虚遏实,激发阳经经气,松弛局部肌肉,解除屈肌痉挛,平衡伸肌群肌张力,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点刺十二井穴治疗,不必在意出血与否。《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井穴是经气所出之处,位于四肢末端,阴阳表里两经在此交接,起到阴阳顺接的作用。所以,从阴引阳针法和点刺十二井穴本质上都是属于阴阳平衡针刺法。就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的评定来看,刘家庆研究优于其他研究的地方是,采用了客观指标表面肌电图来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张力平衡针法是对肌张力高的上肢屈肌采用泻法,抑制痉挛肌肉,对相对松弛的伸肌采用补法,兴奋拮抗肌,阴阳调节,使得屈肌和伸肌的张力达到平衡,有效的缓解肌肉的痉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合余姚安[8]、邓雅丹[9][10]、游莹乔[11]  等的研究,治疗组采用单纯张力平衡针刺法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客观和主观指标、短期和长期疗效的研究,可以看出,不管是即刻效应还是长期疗效,张力平衡针刺法都有显著疗效。郑永浩[12]、黄晓辉[13]和郭婷婷[14]研究的治疗组分别进行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蜡疗、牵张训练和挛三针治疗。蜡疗通过其温热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湿,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牵张训练通过被动运动,缓解患者痉挛上肢;挛三针松解肌肉关节的挛缩僵硬。结合上述单纯和联合张力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研究,不难发现,张力平衡针法也是通过调节患者患者上肢伸肌与屈肌的平衡,来达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朱玉强[15]在患侧上肢局部取穴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迎随补泻针刺,迎随补泻,即上肢阴经使用迎随泻法,选穴有内关、极泉、尺泽等;上肢阳经使用迎随补法,选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整个选穴还是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得出,迎随补泻法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肌张力程度。但是迎随补泻针刺对医者的操作手法要求高,与疗效紧密相关。

2经筋结点针刺法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中风恢复期患者大都病位在经筋,属于“痉证”范畴。经筋的主要功能就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经筋結点即经筋结聚之处,多结聚于肌腹两端的肌腱处。《素问·调经论》写道:“病在筋,调之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表现为阴急阳缓,临床可通过恢刺、傍刺、刃针松解、电针、温和灸等多种方式,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达到缓解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的目的。

3夹脊穴针刺法

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经之间,内侧为督脉,外侧为膀胱经内线,上有背俞穴,可以看成是两经相互沟通的纽带,督脉统一身之阳气,足太阳经统一身之巨阳,通过刺激夹脊穴,内可调节脏腑功能,外可调整气血阴阳,进而激发督脉与膀胱经的经气,振奋阳气,舒筋活络,达到缓解上肢痉挛的作用。

刘峻[15]等、黎超明[16]等观察组进行毫火针针刺双侧夹脊穴,选C3-7、T1-3,,进针深度在0.5-1.5寸,两天一次。观察患肢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的改变。数据表明,治疗前肌力在0级、1级和2级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明显,对肌力为3级、4级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总体来看,毫火针针刺夹脊穴,能通过其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等作用来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为何两组研究,治疗方法等全部相同,结果却有所不同。火针治疗本就对患者的耐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上述两研究要求火针进针深度为0.5-1.5寸,对医者操作水平要求高,临床操作肯定会出现偏差。所以,临床使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此类患者时,需注意评估治疗前患者的肌张力情况,慎重选择,不要给患者徒增治疗时的痛苦。徐嘉悦[17]选择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瘫患者,治疗组针刺双侧C4-T1夹脊穴,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也能够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改善症状。

4通经解痉针刺法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肢体的痉挛也多发生在中风后恢复期,其病变上肢表现为手三阳经循行部位肌张力增高,呈屈曲状态。通经解痉法是通过对高肌张力肌肉周围组织的松解,降低肌肉张力,从而达到缓解患侧肢体痉挛状态的目的,起到调整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

张虹[18]等在案例中提到,一名中风后肢体活动不利合并上肢肌张力增高一年的患者,屈肘肌张力4+级,屈指肌张力4级,经过两次筋骨针治疗后,屈肘肌张力3级,屈指肌张力2级。筋骨针通过对患者上肢痉挛局部的松解,机械性的解除了局部病变区域的粘连,以松为通,达到了很好降低患者中风后肌张力的作用。王健[19]等、张野[20]观察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针刺组使用通经解筋针刺法,选穴以极泉、肩前、尺泽等为主,注意进针后行小幅度提插手法。通过对比,可以看到,通经解筋针刺法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上肢的痉挛情况,联合使用康复训练疗效更加显著。孙熙罡[21]等针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头针结合体针,选取臂臑、天井、曲池、外关等穴位,进针得气后沿肌腱走形上下斜刺,行提插捻转手法。

小结

从上述所有研究可以看出,近五年多(2017年1月-2022年4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以阴阳平衡针刺法、经筋结点针刺法为主。阴阳平衡针刺法主要是采用上肢阴经穴位泻法和阳经穴位补法,来调整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的平衡,达到治疗和改善症状的目的。经筋结点针刺法通过不同针刺手法,比如恢刺、傍刺,不同针具,比如刃针,电针,较普通毫针刺激量更大,疗效更显著,直接松解手三阴经经筋结点,或者激发手三阳经经气,达到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其他针刺方法,如拮抗肌针刺法、经筋排刺针刺法、夹脊穴针刺法、通经解痉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通经接气针刺法和梅花针叩刺法,较普通针刺治疗有效率更高,能更好的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结合上述文献,发现在选择上肢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的评定指标时,大部分研究以量表和指数为主,都是主观评价,缺少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王锋,佟媛媛,王文熠,李薇薇.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5,32(09):546-548.

蔡玉梅,韩海伟,盛国滨.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04):450-452.

Welmer A K, Von Arbin M, Widé, et al. Spastic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unctioning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18 months after stroke.[J].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6, 21(4):247-253.

李洁新.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70例[J].北京中医药,2012,31(05):360-362.

刘家庆. 阴阳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

李秋佳. 基于从阴引阳针刺结合艾炷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郝志平. 点刺十二井穴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余兆安,刘民权,潘江,叶晓红,常小荣,章薇.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03):531-535.

邓雅丹,余兆安,刘民权,潘江,刘智.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表面肌电的短期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07):1323-1326.

邓雅丹.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表面肌电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

游莹乔. 张力平衡针法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21.

郑永浩.蜡疗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07):708-710.

黄晓晖.用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牵张训练法对31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9):83-84.

郭婷婷,陈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3例[J].中医学报,2018,33(09):1815-1818.

刘峻,周鸿飞,张威,金鑫.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03):430-435.

黎超明,李海新,廖东山,凌恩.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5):40-41.

徐嘉悦. 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张虹,李树香.筋骨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经验[J].光明中医,2018,33(22):3303-3305.

王健,包永欣,相永梅,郝长宏,侯志鹏.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07):699-702.

张野.通经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01):90-92.

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王秀娟,王立存,赵淑华,林翠茹.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2):149-153.

作者簡介:金泽(1965.12-),男,朝鲜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及神经变性性系统疾病。

侯鑫磊(1983.05-),男,汉族,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自治县,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病。

通讯作者:王佩佩(1996.11-),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及神经变性性系统疾病。

猜你喜欢
针刺中风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