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英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所发展趋势。教育改革要求科学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探究为课堂主题,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提升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够完成对科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而科学探究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吗,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教学
科学探究是指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消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搭建科学知识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亦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小学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意识,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设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在展开科学探究时应当应用启发性教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科学探究。小学生生性好动,在课堂中难以静心学习,相关的教学实验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某些科学探究难度较大,学生更是缺乏兴趣。此时教师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利用问题导入探究内容,再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观察水》这一研究活动为例,这节内容需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观察事物并认识水,教师在导入环节中便可以出示矿泉水并提出如“哪些地方有水源?没有水人类可以存活多久?水里面有很多秘密,你想怎样研究?”等问题,引出学生对水的观察兴趣。待学生運用感官观察完毕之后,教师便可以再提出如“牛奶、饮料和谁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的秘密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比较?”等问题,使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有关水的知识,理解用感官观察液体时应当要有顺序。
二、鼓励发言,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因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等原因,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反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只有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和空间,能够将自身对探究内容的联想和想象阐述出来,才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化的思维探究模式。
以《观察蜗牛》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当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外形并用简笔画画出来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汇报蜗牛的行为特征,如“蜗牛的爬行、吃食、喜欢的环境”等,待教学结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蜗牛从壳中爬出/缩回,并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结合生活,锻炼实践能力
科学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从日常生活入手,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因其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科学现象,教师除了讲解知识点外,还可以借助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将生活和教材相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乐于探究。
以《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为例,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火山喷发这样的现象距离很远,甚至不知道“火山”是什么,因此教师需要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火山喷发的影像资料,使学生简单认识火山,了解火山喷发对生活造成的危害。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土豆泥、红色颜料、洗涤剂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完成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从而使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断浮石的形成,使学生以亲历以外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组合作,培养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探索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助合作的习惯,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引导学生时,应结合每个学生自身实际,由浅入深地进行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1]。为了使学生能够实现所学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是对科学实验的猜想验证,也可以是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整合,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促进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内化与提升。
以《研究小车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例,这节教学实验需要学生能够通过数据的收集、记录,了解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因此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记录数据并分析,而教师在一旁需要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学生判断物体快慢的能力。
结语:
可见,将科学探究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空间,还为学生指出了严谨的逻辑思考方向。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应用科学探究环节,也很好的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庆森.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刍议[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