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质量评价是测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分析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阐述就业质量内涵,并以杭州市14所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从毕业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个层面分析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最后从精准指导服务,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职业规划能力;校政行企合作,培养高等技能人才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收稿日期:2022-02-03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年课题“以‘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2021B148);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院级重点课题“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研究”(YYZD202113)
作者简介:陈璐(1973- ),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就业指导与教学管理。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和产业经济紧密联系的教育,要培养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从外延到内涵的加快转型,高职评价重点转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等微观领域,引导职业院校关心、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社会经济形势、高校持续扩招、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考研、考事业单位公务员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更多的学生加入“慢就业族”。在此背景下,以杭州市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杭州市14所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围绕“就业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就业质量有哪些评价指标、就业质量评价有哪些关键指标、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问题,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理解就业质量内涵,探析就业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为高校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一、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一)就业质量的理论内涵
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多元、综合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ILO)首次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ILO认为“体面劳动”应具备生产性的工作、权利保护、足够的工资、享受社会保险、“劳工雇主政府”三方社会对话、有足够的岗位,使每个人都具有得到收入的机会[1]等特征。由此可知,“体面劳动”包含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两方面,以劳动质量为主,此定义被认为是就业质量概念的基础。
就业包含个人的物质需要、社会认可、精神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2];质量是个人对获得工作的优劣、稳定性、发展前景等状况的满意程度。就业质量是个人在就业过程中通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事工作、取得报酬,并确保生产资料分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
(二)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概述
1.国外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般性劳动力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探讨 [3]。如欧洲基金会构建“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确定职业与就业安全、技术发展、健康与福利、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等四个维度为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4]。欧盟理事会提出“工作质量”指标,包括内在工作质量、健康与工作安全、性别平等、技能、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灵活性与安全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包容性、社会对话与员工参与、多样性与非歧视、工作组织和工作与生活平衡[5]。
此外,国外主要通过“测评职业适应情况、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两种途径,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进行测评。如从就业行为和就业心理两方面,通过自我测评和跟踪咨询等方式,测评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情况;通过政府、行业、高校三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反馈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数据和具体状况。
2. 国内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国内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与探究阶段。较早研究就业质量的是刘素华(2005),她把“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的优劣程度[6]”定义为就业质量,学界对此概念界定普遍比较认同。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开展相关研究,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通过理论调研、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如《光明日报》解析《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后,提出“实际工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为评价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7]。张德宜(2020)从学生视角出发,确定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为“社会保障、工作报酬、福利待遇、就业机会、工作氛围、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8]”8个指标。另一类是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具体要素或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或比例。如张杰(2013)从毕业生个体入手,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个人满意、家庭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和用人单位满意”五个向度,各指标向度分别赋予30%、5%、5%、30%、30%的权重比例[9]。吴新中(2017)以毕业生满意度为核心,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10]。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就业质量的理论内涵和评价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对就业质量综合评价起到了支撑作用。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社会情况,分析和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工作重点的转变,就业质量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因此,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杭州市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统计和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为构建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客觀、有效的理论参考。
二、杭州市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评价指标解析
选取杭州市14所高职院校2019年的就业质量报告,从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三个层面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归类统计。因高职院校在选择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时有较大差异,故从代表性和普遍认同性角度,选取出现频数高于8次的指标进行分析。
(一)毕业生层面
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他们对自身就业状况的真实感知、期望与诉求是就业质量评价的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的评价指标中,很多都是从毕业生角度选取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从毕业生层面频数超过8次的就业质量指标有:专业相关度、月收入、对母校满意度、对就业满意度,见表1。
1.专业相关度。指高职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高校从相关(包括略有相关)和毫不相关两个维度进行统计,该指标可以直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调查发现,有13所在杭高职院校统计了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比例达92.86%,说明该指标是公认的能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指标。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平均专业相关率为77.37%,最高专业相关率为88.12%。
2.月收入。即反映毕业生工作的劳动价值,有13所在杭高职院校从初次月收入、半年后月收入、薪酬水平等角度对毕业生月收入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显示,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最高月收入为5027元,平均月收入为4063.06元。
3.对母校满意度。即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程度,该指标既体现了学生对学校教学的满意程度,也反映学生对学校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满意程度。有11所在杭高职对母校满意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主要从教学与管理满意度、就业指导与服务满意度、创业教育与指导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母校满意度”调查,帮助高校了解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推动高校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评价为86.35%。
4.对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从事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包括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前景、就业期望满意度等就业状况的满意程度。有8所在杭高职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统计,就业满意度最高97.75%,平均87.23%,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较好。
(二)用人单位层面
用人单位是与毕业生相对应的主体,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胜任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最具有发言权,是就业质量评价的关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业务素养、职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杭高职院校2019届就业质量报告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为95.87%。从用人单位层面统计的各项指标中没有频次超过8次的指标,但出现频数相对较高的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见表2。
1.合作与协调能力。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社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的满意程度。有3所在杭高职统计了毕业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其中,J职院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有将近65%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应多了解职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G职院90%的毕业生认为“沟通与交流能力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通用能力”。
2.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满意程度,包括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判断的一项标准,是企业用人的一项准则。有3所在杭高职院校统计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满意度,分别是87.27%、86.89%、76.8%。
(三)高校层面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办学和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就业率、毕业流向、升学率、自主创业等方面。从高校层面统计的指标中频数超过8次的指标有:就业率、毕业生流向、自主创业率,见表3。
1.就业率。该指标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程度,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大多从总体就业率和专业就业率两个方面进行统计。
(1)总体就业率:高职院校将毕业生的职业状态分为受雇工作、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深造、尚在待业和其他等六类。数据显示,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率为98.19%,最高就业率为99.23%,最低就业率为96.09%。
(2)专业就业率:可以反映社会对各专业培养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是各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标准。在杭高职院校2019届就业率达到100%的专业有美容美体艺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铁道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服装表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等。
2.毕业生流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职业、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区域等的流向情况,此项指标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杭11所高职院校统计了毕业生流向,其中 9所高职院校分系、分专业统计毕业生流向。数据显示,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有88.33%,其中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城市分别为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温州。
3.自主创业率。有8所在杭高职统计了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最高的为6.83%,最低0.1%。其中,有3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有上升趋势,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主创业率也有上升趋势。有调查发现,74.96%的创业者在校期间接受过创业教育。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杭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就业质量较高,民营企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和领域;14所样本学校“贴近学业、贴近行业、贴近就业”的培养模式保障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专业教学和教育教学服务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从毕业生初次就业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温州等省域中心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这也印证了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偏向于选择中心城市就业”的观点[11]。此外,大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就业指导和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定位,对其就业有较大影响;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也对毕业生就业有一定影响。根据数据分析,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须从高校、用人单位、畢业生等多方共同推进。
(一)精准指导服务,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J校认为“高质量就创业工作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落实”;G校的就业工作围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做到“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精准的就业指导、精细的就业服务,可以提高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可以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整合资源、完善工作体系,有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开展就业政策宣讲和毕业季教育,邀请优秀校友、行业精英和专家来校讲座,加强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认知实训、实习实践、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行业文化教育。聚集校内外资源,为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其次,拓展就业渠道,除了召开校园招聘会外,还可以在校外开展校企合作的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在网上发布省内各项就业政策,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最新就业信息,做好校园内外的沟通协调工作。再者,鼓励学生开展淘宝、微营销、美工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创业,通过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创业政策解读活动,加强对创业实践学生的帮扶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职业规划能力
H校调查发现,2019届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为34.12%,其中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离职率为55.42%;J校调查发现,2019届毕业生一直未换工作的占比65.31%,换一份工作的占28.88%。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有很多,主观原因是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认为原单位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或对企业管理制度不满意;生涯基础和职业规划的缺乏,盲目就业后又想体验新职业或新行业等。客观原因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欠缺,毕业生缺乏正确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
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价值观引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第一,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开展班会、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心态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纳入到就业工作任务中,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邀请专家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辅导,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第二,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时,增加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薪酬观、良好的职业观;加强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关心他们的生涯规划和职业成长。第三,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全面融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校政行企合作,培养高等技能人才
调查发现,在杭高职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其中美容美体艺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铁道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服装表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等专业的就业率为100%。此外,平均专业对口就业率为77.37%,其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对口就业率较低,部分专业在30%以下,其原因是“对专业不感兴趣,不想找相关工作”。
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程度的指标,同时也反映某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相关度反映各专业培养学生的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差异,是各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高校应关注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情况,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联动发展。一方面,根据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于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的专业,考虑减少招生规模;对于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可以增加招生人数,发挥高校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产业企业合作创建产业学院。让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共同制订育人标准,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训实践,让高校开设的专业与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变化和发展相适应,培养受行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振,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業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1):83-89.
[2] 吴东霞,郑通祥.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8):68-71.
[3] 张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量化考核评价方法研究[J].江苏高教,2019(08):79-82.
[4] Raymond Pierre Bodin Eric Verborgh. Quality of Work and Employment in Europe [J].Intcommdgs Employment Social Speeches,2010(09):20.
[5] European Commission. Taking Stock of Five Years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J].Communication,2002(07):256-261.
[6] 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5):125-128.
[7] 吴新中,董仕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要素及体系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4):5.
[8] 张德宜.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启示[J].高教探索,2020(03):101-107.
[9] 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51-154.
[10] 尹晓菲,杨昱梅.以“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82-87.
[11] Douglas, S. M. Estimating Relative Standard of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Cross-Migration Data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 1997, 13 (37):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