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改革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重点所在,实施“以学引思”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学引思”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进行探究、思考,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而且在新课标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担任其引导者、组织者角色,学生则成为学习主体。教師要顺应改革需求,将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对他们身心特点分析,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加强知识记忆,不断增强自身学习水平[1]。
《观沧海》是初中人教版的一首诗歌,通过学习为学生后期学习古诗打下基础。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回师路上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者借助眼前景色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展现出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形成了抓关键词的习惯。例如只要写景色,就是表达对景色的热爱之情,这种固有思维方式严重影响到学习效果。在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过于浅显,仅停留在中心思想概括、情感表达上,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在诗歌学习中教师会传授方法和技巧,固有的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逐渐丧失对诗歌的兴趣。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引思”,以《观沧海》为例来看具体实施。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探究。对于学生也是一样的,教师要意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以兴趣为切入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根据《观沧海》内容,教师要提出问题:
1.沧海具体指什么海?
2.碣石是地名吗?在哪里?
3.是初秋还是深秋?
4.诗歌中写道“百草丰茂”和“秋风萧瑟”是否矛盾?到底是什么季节?
这些都是小问题,但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学生在探究中会理顺思路,激发出自身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个过程留给他们足够时间、空间,思维会发散,对诗歌做进一步探究。语文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思维水平、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科综合能力。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诗歌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进来,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深刻理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来看,抓住他们的思维特点,确保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兴趣[2]。
二、拓展教材,感悟知识内涵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理论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好[3]。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认为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有效运用支架作用,提升学生智力水平。支架简单理解就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支持形式。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古代其他诗人写不出这些气势磅礴的诗歌,例如李白、白居易等,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但从学生自身情况来看,他们接触的诗歌比较少,而且在诗歌学习中,主要任务是记忆、背诵等。由于学习其他诗人的作品很少,甚至没有,所以就很难进行比较。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对诗歌理解较为浅显,无法感受到蕴含的深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观沧海的资料》,例如创作年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形成自己的小报告。
学生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单一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所以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要分析学生自身情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学习能力较差学生,他们学习知识速度较慢,可以先从最基础入手,为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继续下一个目标,会慢慢变得自信,在学习上表现的更加积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知识内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他们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要做到有度,过程中教师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教材拓展是为了丰富知识、创新思维,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控制好拓展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可以接受[4]。
三、提出问题,强化学习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着教育意义,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细微、奇妙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上,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走到作者内心世界,感受丰富情感,有真实的体验。在学习《观沧海》时,学生可以试想自己是一名征战胜利归来的将士,面对宽广大海、优美景色会有何感触,将自己带入进去。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情感体验较差,主要原因是“结论先行”。所谓“结论先行”,是学生在学习之前,脑海中已经有了关于文章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和阅读没有关系。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要树立起创新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展文本阅读,有全面的认识。“以学引思”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了解课本知识,包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在“以学引思”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为他们创造良好学习条件。语文教学中除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也要增强问题意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对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对课文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四、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互动
初中生经过多年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足够信任他们。
在“以学引思”中,教师要创建出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过程中要全部参与进来,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感觉到压力,使得精神状态紧张,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但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学生比较放松,思维发散、灵活[5]。“以学引思”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慢慢唤醒内心主人公意识,在学习上表现的更为自觉,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師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变得更加自律。每个学生自身都有巨大潜力,教师要进行引导来开发,不断提升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方法等都要与学生自身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借助于师生互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了解,教师掌握实际情况后,更好地去制定教学方案,保证具有适用性[6]。师生互动可以建立起稳定情感,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的默契配合度,实现知识传递与吸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心态。
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的历史背景、故事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不仅增加了学习趣味性,而且视野会变得开阔。师生互动中,教师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习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资源和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以学引思”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足够信任他们,强化主体地位[7]。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引思”,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姣姣.课堂教学中实施“让学引思”的策略研究——以《观沧海》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11):65-69.
[2]王雪涛,刘中菊.以学引思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8(22):33.
[3]屠美红.“让学引思”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学周刊,2021,26(26):143-144.
[4]彭明.初中语文如何利用“让学引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J].学周刊,2020(17):73-74.
[5]焦元芳.“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5):245.
[6]刘婵.基于“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路径分析[J].语文课内外,2020(26):72.
[7]杨应飞.浅谈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上),2019(4):26,28.
孙婷婷,山东省泰山景区大津口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