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广告设计》课程结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的建设要求和学校定位,开展一流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明确课程目标定位,系统梳理课程内容,围绕课程思政化、教学现场化、课堂创作化教改重点解决的能力培养、特色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实施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现場;课堂创作;数字广告
一、课程目标
以“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发展趋势为背景,以学校培养特色和区域性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基础,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分析、创作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确立三个课程目标:
思政目标:将中国精神培根育人、职业精神导向育人深度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中华观;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知识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是数字广告设计H5的概念、基本流程、设计规范。高阶知识目标是掌握“信息技术+H5设计+中国精神”深度融合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体系,夯实专业根基。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H5的内容、文字版面、动效、声效设计任务,强化科技翼,包括H5创意、视觉设计、交互技术三大综合创新能力。
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思政化,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秉承“以美育德”理念,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教学现场化,一是请进来。邀请行业内一线设计师走进课堂,实现教学即现场。二是走出去。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带到社会艺术大舞台中去展示、交流和推广,实现设计现场即课堂。三是自我营造。通过校内院内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和推广,建构自营艺术现场。课堂创作化,围绕“以创作带教学、以竞赛促创作”理念,鼓励学生通过课堂中作业定向创作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能力。
三、课程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方法
(一)课程解决的教学问题
价值游离,与国家战略脱节。课程作为互联网与广告业在现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课程思政化背景下,发展过程中缺乏思政指向标,价值取向游离在国家文化战略之外。
内容陈旧,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作为新型的数字广告类课程,传统广告教学重基础,轻创作,内容单一,与当下设计发展强调多元、人才培养强调创新的时代精神渐行渐远,难以满足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模式单一,与社会、行业脱节。传统广告类课程教学过程过度强调课堂教学,不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强调社会实践创作与表达的培养需求;且教学过程与社会、行业现场分离,难以有效发挥创作教学与社会现场的互融。
(二)课程解决的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强化课程思政引领:以培养多元融合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秉承“以美育德”的思政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引领,在组织实施阶段,结合“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康社会”等热点话题进行数字广告设计,引导学生认知数字广告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达,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厚植行业情怀和家国情怀。
第二,深化培养理念:以创作带教学、以竞赛促创作。提出“以创作带教学、以竞赛促创作”的教学理念,专题定向创作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落脚点。该理念对教学团队与学生提出了关注社会热点、艺术变革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激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被动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向学生主动的实践与创造,循序渐进地建构一流设计师的品质。
第三,营造艺术现场:请进来+走出去+自我营造。课程强调设计创造在艺术场与社会场互动中生效。一是请进来。邀请行业内一线互动广告设计师走进课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项目的创作过程,把课堂变成工作现场。二是走出去。鼓励学生将优秀设计作品带到社会的艺术大舞台中去展示、交流和推广,实现设计现场即课堂。三是自我营造。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和推广,建构自营艺术现场。
四、课程改革创新点
(一)课程教学新理念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规律
课程开设3年来,逐渐形成“以创作带教学、以竞赛促创作”的教学理念。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学习,秉承“以美育德”的理念,以课程为起点带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新理念下,将教学重点转向重学习主体、重学习创作和重创作成果,落实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紧密联系,艺术实践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构建了知识导实践,实践进社会,社会助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教学新方法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构建“三五三”教学体系。以教材与自编H5案例库为基础,解构课程知识体系。探索形成三段式的教与学组织流程。同时设计了两阶两思课堂教学模式,初阶通过学习通线上学习知识,分享学习成果,线下课堂练能力、做策划;高阶反思学习,团队进行数字广告H5创作。在课程教学新方法下,学生的“学”,从被动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向学生主动的实践与创造,并在知行合一中循序渐进地建构一流设计师的品质。
(三)课程教学新模式促成学生艺术品质建构
课程改革构建的“请进来+走出去+自我营造”新模式,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新文化。“请进来”实现了社会、行业优质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既让行业专家实践经验对学生起到直接的示范和启发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校园内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行业当前的用人需求。“走出去”鼓励学生将优秀设计作品带到社会的艺术大舞台中去展示、交流和推广,实现设计现场即课堂。“自我营造”实现了以点带面向外推广,搭建和畅通学院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现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8-20.
[2]毕瀚书.艺术设计课程在中师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发展方向[J].吉林教育.2015(35):100-104.
[3]刘楠.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88-90.
[4]张静.论地方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2(19):104-105.
作者简介:
王英全(1989.6),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学历:博士在读,职称:讲师,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注:本文系青岛黄海学院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编号:hhxyjg2135)。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