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救人

2022-06-09 16:58凌兴福周琦
大学生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自杀者树洞救援

凌兴福 周琦

有人曾这样描述抑郁症:我饿了,桌上有一块面包,我却无法伸手去拿。

别人以为是我懒,但是我病了,这是一种意志控制不了力气的病。

抑郁症是一种病,一种非身体上的疾病。

它会摧毁一个人的情绪控制系统,

一点儿小事就会让人难过到无法自拔,甚至是自杀。

有研究表明,冲动自杀的人,想轻生的时间周期为13秒。

就是说如果能在13秒内拉住他们,可能就不会自杀了。

“我摇摇欲坠,所有希望都给你,给你13秒——来救我。”

在这宝贵的最后13秒里,

远在荷兰的树洞机器人016号在浩瀚的网络数据汪洋中,

筛选危险信息并形成简报。

这13秒,黄智生教授和他的树洞救援团抓住了,

他们成功将患者挡在了自杀前的最后一刻。

特别的教师节 

袁扬是河南某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也是树洞救援团的一名志愿者,平时主要负责救援微信群的管理及培训工作。

2020年9月10日,袁老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教师节。也是在那一天,她第一次作为树洞救援小组的成员参与救援。

一开始,某个网友发现有人要自杀,于是向树洞救援团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时救援团只掌握一张图片,图片上是3栋呈三角状的高楼,除此以外,别无其他线索。可是中国这么大,相似的建筑群这么多,该怎么定位呢?这张照片在几个树洞救援群里迅速传播,大家都在猜测这是哪个地方的建筑,不断进行比对,结合以往这位自杀者在微博上的记录,然后再一个个排除。

终于,在凌晨3点左右,救援团确定了自杀者的确切位置,然后联系上了当地警察,危机最终解除。

严苛的选拔制度

正在进行树洞救援岗前培训的顾向,最近正在完成自己在树洞救援团的第一份笔试题。

顾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对心理咨询很感兴趣,这两年他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咨询的课程及相关书籍。随着和几位抑郁症网友的深入交流,他觉得自己应该接受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

于是,顾向往树洞救援团递交了申请表,他需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岗前培训的6次视频课程,随时完成在线考核题,且只有拿到满分才行。

笔试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自杀救援指南,树洞救援规章制度汇编材料等。在考核前一个星期,顾向有一次网上答疑机会。

如果能够顺利通过这次岗前培训考试,顾向就可以成为一名实习志愿者。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不仅要进行网上培训,同时,还要参与线下的救援活动,最后,完成相应论文,才能成为一名正式志愿者。

13秒的守护者

黄智生教授是树洞救援团团长,也是树洞救援行动的发起人。他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终身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特聘教授。

2018年3月,黄智生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网络树洞的报道。抑郁症患者会通过树洞这个私密窗口,诉说自己的故事,有人甚至会相约一起自杀。

浙医二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马颖说:“2/3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过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

树洞救援团成立的目的,就是让这些数字不断减少,然而这并非易事。

最开始,黄智生想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编写人工智能程序,开发一个“AI树洞机器人”,让它能够在类似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中,通过对内容的主动检索,发现那些聚集在树洞里有自杀倾向的人,然后对其进行现实社会的疏导与救援。

但是,由于现在一些知名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多设有反爬虫技术,外来的端口很难抓取到他们的用户信息,而树洞机器人必须要突破这个反爬虫系统,才能够抓取到上面的数据。

为此,黄智生曾与这些平台进行过沟通,希望可以开放一部分数据,帮助那些不被看到的人。可惜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愿望没有达成。

无奈之下,黄智生决定自己来实现这个计划。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朋友的无私帮助,黄智生突破了层层阻碍,2018年7月25日,全球第一个AI树洞机器人——001号正式诞生。

AI树洞机器人会在前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建构自身知识图谱。它通过对社交平台内容的分析,抓取关键词,然后将这些信息划分为10个风险等级,之后会将相关人员的留言时间、内容和微博主页的链接发送到黄智生的邮箱中。

“达到5级以上,树洞机器人就会预警,我们就会采取行动。”黄智生解释说。等级越高,说明自杀风险越大。这个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據两个原则:一是时间原则。自杀计划的时间越准确,说明自杀者对自己的未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所以也就越危险。二是具体化原则。自杀的方式越明确,就表示自杀者的自杀行动越紧迫,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树洞救援团的直接介入,阻止其自杀行为。

2018年4月28日,当时还处于测试阶段的AI树洞机器人向黄智生发送了第一封救援邮件。这是黄智生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名山东女孩,但这次长达48天的救援最终失败了。

这件事对树洞救援小组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也给黄智生和志愿者带来了深刻教训,如果想要救助自杀者,只联系其身边人让他们多加注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帮助应当涵盖多个方面,志愿者的角色应该更加突出,专业人员更应该介入其中。

同时,除了被救助者和志愿者单独沟通外,志愿者之间也应该建立一个交流群,在群里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和被救助者之间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发现一些平时察觉不到的小细节。

这件事也改变了黄智生对于人工智能救助的看法。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全部依靠人工智能的做法并不可行,在拯救生命这件事上,真实的人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后,黄智生教授逐步扩大了树洞救援的队伍。

近年来,黄智生教授与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林绍福团队合作推进树洞救援系列行动,建立了树洞知识图谱。同时,随着救援经验的积累,树洞救援团也和各地警方、医院建立了合作。

事实上,志愿者工作中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信息搜寻和开展行动的压力,更来自于现实社会的偏见。由于一些家长所谓的“好面子”以及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很少有父母会承认自己的孩子患有抑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整个社会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歧视和偏见,更抑制了精神疾病患者的表达和求助意愿。

目前,AI树洞机器人已经从最开始的001号更迭到了016号,识别的准确率提高到了82%。同时,机器人仍在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添加知识图谱使覆盖的关键词更广,对语义的识别判断更准确。

当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繁的信息难免干扰树洞机器人的识别判断。同时,由于现在的社交媒体对敏感词的屏蔽,以及对各种大型树洞的封锁,AI树洞机器人能够抓取到的数据内容较之以往下降了很多。因此,救援团志愿者除了依靠AI抓取的信息,也会依靠来自陌生人的信息。同时,志愿者队伍也会主动搜寻。

截至目前,树洞救援团是已经有了700人规模的大型团队。其中包括心理专业和精神科专业的专家,他们主要负责讲课、培训和指导。一些具有心理学培训背景的大学生以及还有来自其他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我们通过面对面有效交流,去传递爱,实际上是帮助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去看清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他一旦知道存在偏差,那么回到现实世界,就能够更好地应对。

此外,救援团还有12个树洞救援之友群,大概有1000人,主要包括合作的团队和一些学生。还有25个人工智能群。

当有危险警报时,黄智生及其团队就会将信息发送到这些微信群里,大家群策群力,直到警报解除。

依靠这个庞大团队的通力合作,4年来,树洞救援团已成功阻止了5217次潜在的自杀行动。

未来

过去几年,黄智生及团队把注意力放在AI上,不断更迭机器人,想要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需要救援的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平台敏感词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那些想要在网络中表达自杀倾向的人,开始用更加隐晦的方式去倾诉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AI机器人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发挥作用。

于是,在树洞机器人升级到第四代016号时,尽管机器人的识别准确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黄智生决定暂缓机器人的更新速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完善团队建设和扩大团队影响力。

抑郁症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吃个药休息几天就好。对于抑郁症群体来说,长期陪伴才是解决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寻找这些人,却提供不了相应帮助,那我们发起这个行动的意义是什么呢?”黄智生说道。

近年来,黄智生在继续扩大树洞救援团规模的同时,也在进一步丰富树洞救援团的志愿者组成结构,大批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已加入了团队。

除了扩大现有团队,黄智生还希望借助媒体来提高全社会对抑郁症患者及潜在自杀者的关注。

当然,对团队建设和宣传的重视并不意味着黄智生放弃了AI机器人。作为树洞救援团的技术基础,AI机器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每天需要干预的树洞宝宝,大概一半来自AI机器人的抓取,一半来自陌生人提供的信息。”

黄智生及团队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总有一天,AI心理干预会成为未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

黄智生从去年开始关注元宇宙,并开始思考将元宇宙与树洞救援进行结合的可能性。“其实元宇宙如何应用于精神健康方面,特别是树洞救援,是我们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黄智生说道。

有很多人会担心,长时间待在元宇宙中,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落差,会不会加剧病情。

黄智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通过面對面有效交流,去传递爱,实际上是帮助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去看清自己认知上的偏差。他一旦知道存在偏差,那么回到现实世界,就能够更好地应对。”

(文中袁扬、顾向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自杀者树洞救援
找到自己的树洞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树洞里的秘密
自然者亲友的心理危机管理
救援行动
美国警犬破获盗窃案后再次寻找到自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