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韵茜
编者按:在北大,不只有埋头苦读。你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因此找到一门“专门”为你开设的课程,且它的师资配置绝不含糊。比如,足不出户,你就可以在北大享受一把昆曲盛宴。
在北大,可以如此享受昆曲盛宴!
北大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一课,让我们360度触碰到了昆曲。2021年的秋季课程中我担任了这门课的助教。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从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北大资深教授叶朗共同推动的“北大昆曲传承计划”中诞生而来,自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13个年头。
北大与昆曲渊源甚深。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时,就大力提倡美育。他聘请了曲学大师吴梅先生任国文门(北大文科研究所)教授。百余年时光,北大一直重视戏曲研究、昆曲研习,先后出现了许之衡、俞平伯、顾随、钱南扬、任中敏、陆宗达、陈古虞、李啸仓、吴晓铃等戏曲大家。而北大的昆曲传习组织,从最初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到现在的京昆社等学生社团,虽名称数易,但弦歌不辍,一直延续着师生共同研习的优良传统与创作表演上的较高水准。
2009年,白先勇和叶朗开启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演出青春版《牡丹亭》,举办昆曲文化周。“经典昆曲欣赏”课上,大咖云集,可谓名副其实的“神仙课程”。这门课究竟怎么仙儿,就让我这个助教小姐姐一一解说吧。
Q1:助教姐姐,请问“经典昆曲欣赏”课上会来哪些昆曲界的大咖?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的课程,“经典昆曲欣赏”这门课是以昆曲名家讲座的方式进行的。讲座不是什么稀奇的授课模式,为什么会如此受推崇呢?原因就在于这门课是教、演交融。每一次课,主讲北大艺术学院陈均老师都会邀请著名昆曲艺术家或学者作为授课嘉宾。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昆曲与扇子那节课。陈均老师邀请到了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好璐老师。周好璐老师真可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的一颦一笑、姿势步态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持扇消闲,山中凉爽清透,手握白羽扇却也懒得摇,过往人烟稀少,他干脆脱去头巾悠坐山中,那课堂就以李白的这首小诗《夏日山中》拉开了帷幕。
那堂课,周老师带我们了解了昆曲表演中的“扇”,更认识了“扇”作为中国政治文化象征及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与寓意。
最有趣的是老师带我们一起“玩”起了扇子。想知道昆曲中摆扇子的秘诀吗?当扇运用到昆曲表演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扇法,人们总结出一套朗朗上口的口诀:文胸武肚轿裤裆,书臀农背秃光郎。瞎目媒肩二半扇,道领画袖乳扇旁。虽然我对于这深奥的秘诀还未参透,但我似乎悟到了女性拿扇子的精髓——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娇羞,眼神要柔和,手持扇子的时候要使用兰花指……
“好好好,我记住了。”我根据口诀,照葫芦画瓢般地学了起来,但似乎无论从腰身还是神态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一把扇子没事就在寝室里拿来练习。
Q2:苏州昆剧院的俞玖林先生真的会现身我们的课堂吗?
一节“经典昆曲欣赏”课上,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三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俞玖林。以前只能在剧院见到的“柳梦梅”与我们在北大的教室里邂逅!
俞玖林先生每一年的夏季和秋季都会受邀来到北大。在课堂上与在剧场里的体验完全不同,我不仅观摩到了俞先生的精彩表演,还听到了昆曲中关于小生塑造的详细阐述。他一开嗓,整个教室就变得安安静静,他的声线绵长而甘醇,唱昆曲《幽媾》唱段的时候,他勾勒出了柳梦梅这个角色特有的的神韵和风姿。俞先生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昆曲艺术触手可及。
那堂课下课的时候,一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戏曲的程式化之外,其自身独有的韵味使得人物活灵活现。俞先生的表演激起了他观摩昆曲的欲望,他打算去买戏票,“入股”戏迷大军。
课后,我很有幸采访到了俞玖林先生。在那次采访中俞玖林先生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艺术塑造昆曲小生,并用三点进行概括:“雅、静、甜。”整个采访过程中,俞玖林先生亲切而又热情,他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时不时地向我示范。
如何真切地让北大学子们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每个学期,都会有新的大咖莅臨,分享最新的昆曲话题,直击昆曲艺术的最前沿!
Q3:请问课程的工作坊是什么,太好奇了!
上完课,“浅浅”地听讲与观摩肯定不过瘾,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过把瘾呢?那就让我们涂涂脸、开开嗓、动动身,开始实操吧!
“经典昆曲欣赏”这门课还外带工作坊形式,老师邀请来了北大京昆社社团的高手带同学们一起“唱”“念”“做”“打”。比如在说到《牡丹亭·离魂》时,老师着重强调了台步的作用:“一个演员,不但眼睛会说话,手也要会说话,脚也要会说话。”演这一段时,老师并没有唱,而是让我们注意看她的步子,老师的步子放得很慢,她说这是为了体现出杜丽娘快死时的状态,以步言情。而我竟然真的单单看着老师的步子,便觉那秋雨绵绵,月色朦胧,女子凄凄。
1.北方昆曲剧院一级导演从兆桓莅临北大授课2.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好璐老师带大家领略扇子的风采
在学习旦角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气沉丹田”,走路要有“神韵”。老师首先介绍了戏曲演员的程式规则:“四功五法”。四功中,唱重情,念重意,做重神,打重真。念没有音乐伴奏,难度较大,特别考验演员的节奏把握能力。五法中,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老师着重讲授眼神,强调对眼神的训练,老师说若要通过眼神得宜地传递人物心绪,需要“心到”。而提到“不同角色需要不同眼神”时,老师举花旦的灵活、贴旦的风流为例,并演示了《惊梦》中闺门旦杜丽娘的眼神。在谈到“身为主”时,老师解释了旦角类型与动作高低、膝胯紧散之间的关系。我很努力地感知着,但实操时走起来还是非常吃力。真正去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到昆曲艺人们的训练是多么地艰辛。真可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过,对于化昆曲妆我还是小有成就的,至少可以大差不差地扑扑腮红、挑挑眉毛。陈均老师请来了北方昆曲剧院的化妆老师教我們如何化昆曲妆。比如怎么勾眉毛,怎样均匀地涂粉都是有门道的,腮红颜色该怎么调和也是有讲究的,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次极致的体验。我试着给同学们扑粉,自己仿佛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化妆小能手,虽然心里也没底,但我想按部就班地化妆,肯定也差不了太多。不得不说,化昆曲妆让我对昆曲有了更多维度的了解。对于我,昆曲真的“活”了起来。
Q4:请问你当助教的感受如何?
当我真正走进了昆曲的大家庭之后,我有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每次听完课我都会跟陈均老师、王亮鹏老师一起交流。每周的周四中午,我们昆曲志愿者都会聚集在王克桢楼一起吃个便饭,聊一聊昆曲艺术。周末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发一些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演出票,还会带我们去北方昆曲剧院与演员们交流。我们团队还设计了昆曲基地的院衫——云上的汤显祖。陈均老师还会送给我们一些昆曲的名著,供我们阅读。一学期下来,无论是对昆曲的理论,还是实操,都让我感觉自己离昆曲又近了一些。
Q5:今年“经典昆曲欣赏”的课堂,你还会在吗?
这么有趣的课堂,上一年怎么会过瘾呢?不过,今年的我换了一个新身份入驻昆曲课堂。
2022年秋季“经典昆曲欣赏”我将担任主持人,陪伴新一学期的同学们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秋冬。相信有了昆曲的陪伴,每一天都充满“良辰美景”。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