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22-06-09 00:42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黄牛唐太宗民族

张志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华夷理论,对汉魏六朝的华夷理论有所继承,但更主要的是有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从而提出了“胡越一家”、对华夷“爱之如一”的崭新华夷观。与此相联系的是唐王朝所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的记载,东突厥战败后,朝廷上下就怎样安置突厥族居民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多数大臣主张把降服的突厥族居民,“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主张“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贞观四年(630)朝廷大臣关于如何安置降伏的突厥族居民的大辩论,可知实行怎样的国家政体和民族政策,两种不同思想、政见的斗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温彦博以他正确的华夷观,驳斥并阻止了强令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主体民族按相同比率纳税、离开故地、破坏其本民族聚居状态的动议,捍卫了地方最高政权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恶劣事件之所以很少发生,与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是不无关系的。

在唐王朝,不仅提出了华(主体民族)夷(非主体民族)一家、一体的理论,而且根据这一理论所制定的开明民族政策,亦被唐太宗、唐玄宗出色地付诸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上少见的盛况。

唐太宗在他的治国实践中,确实履行了他所说过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的承诺。唐太宗逝世时,阿史那杜尔等人悲痛万分,请求“杀身以殉”。这就足以表明,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不仅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而且增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

唐太宗死后,根据他的遗嘱将颉利等各族酋长14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无疑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一座丰碑,标志着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深受中华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拥护。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死,“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唐王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在唐玄宗时期亦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贞观、开元年间大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国家文武要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唐太宗、唐玄宗期间,确实执行了对中华(主体民族)、夷狄(周边民族)“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地方最高政权的二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确实从国家政体和中华文化(华夷观)层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摘编自黄松筠《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

材料二:

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唐太宗否定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正统观念,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联加爱之如一”政策,表明他的民族政策己含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因素,是对大汉族主义的一种反对。在对各少数民族关系上,如东突厥、西突厥等地区,唐太宗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同时和少數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了友好关系。

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保证了各民族区域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对征服或降服各少数民族首领,如被俘的颉利可汗被赐予在卫大将军的头衔等,体现了唐太宗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政策,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从而有利于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华夷理论在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中,其内涵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

B. 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应是中国境内的主体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统一体的总称。

C. 唐王朝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与所执行开明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D. 剖析不同时期的华夷理论,对深入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会大有益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关于如何安置突厥族居民的问题上,唐太宗的态度旗帜鲜明,从一开始就认为对战败的突厥要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等策略。

B. 按相同比率纳税,离开故地,破坏突厥族聚集状态,这些都是当时多数大臣的意见,这些大臣的意见完全是站在分裂国家的立场上提出的。

C. 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真实地反映了唐太宗创建唐王朝的历史功绩,颂扬了唐太宗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D.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华夷理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出唐王朝“华夷‘爱之如一”民族政策的选项是(3分)

A. 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B. 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C. 唐太宗死后,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D. 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官员和将领予以充分的信任,让这些人在宫中担任禁军、宿卫等职务。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阅读文章,试分析唐王朝尤其是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进步性在哪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黄牛甩着尾巴,挪着碎步,慢悠悠地走,走近日落时分。老黄牛抬起头,看见主人还睡在午后的那块草地上,好像一个下午连姿势也没有改变过。主人是从不贪睡的。还是过去看看吧。这个点儿,该回家了。

“掌柜的,还躺在这儿,等着瞅星星看月亮吗?”老黄牛硕大的眼睛,闪着亮光,一字一句地说起话来。

“老黄,我感觉,我今天一点劲儿也没了。”主人的眼,睁得圆圆的。主人伸出手,抚摸着老黄牛宽宽的腮帮子。

“我帮帮你吧。”弯弯的牛角滑过松软的青草,伸进主人的后背。轻轻一抬,主人坐起来了。

牛角熟练地挑起车辕,牛车整装待发。

“不早了,咱回。”主人说。

“嗯,回吧,你上车。”老黄牛看见主人干裂的嘴唇,渗出血丝。

“辛苦你了,老黄。”主人双手托在地上。

“又来了。”老黄牛挪了挪牛车的位置,离主人更近点。

“好,好,不说了,下辈子,换我来。”主人单膝跪地,拿起拐杖。

“下辈子,噢,下辈子再说。”老黄牛的眼里噙满了泪。

出院门,就有青草。主人说,那草,不好。非要走得老远,上山来。说这里的草,肥嫩,顺口,长膘。

架子车,老黄牛,耄耋老人,相依相随,是这古老村庄,唯一会移动的景致。

主人双手撑着拐杖,吃力地站起来。喘了口气,依着拐杖,爬上车。不用吆喝,老黄牛上路了。山路弯弯,绕来绕去。看得见的家,要走很久。夕阳下的村庄,像老人,呆滞地躺在那个避风的山窝里,临风沐雨。那些久不住人的院落,破败不堪。老人的眼,看着身披晚霞的山窝窝,金灿灿的,像个聚宝盆。

“他们都走了。屋子没人住,倒塌了;路没人走,长草了;土地没人种,荒芜了。也不知道,我走了,这地方又是什么样儿。没人住的村庄,还是村庄吗?”

老黄牛接过话茬。“村庄总归还是村庄吧。记得你老伴去世时,也没见你哭。邻居搬走一家,你哭一次。直到村子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不再哭了。每到除夕,你总要给村里的老院贴春联。你说,过年的时候,老祖宗都會回来看后人的。你还说,总有一天,搬走的,会回来的。黄土地是命根子。我相信,你说的对。不种地,哪来的粮食。”老黄牛走得很稳健,想让主人坐在牛车上舒服一点儿。

“是啊,打折胳膊连着筋,真舍不得。”老人揉揉眼。“想当年,这村子,多热闹。家家炊烟,户户桃李。”

“别说,你真是个倔老头儿。娃娃们工作在城市里,他们要接你去住,你死活不肯。

“你也是头倔牛。我把你卖了三次,每次都是半夜三更偷跑回来。天亮了,人家寻着你的脚印找上门来。我给人家赔不是,退钱,你自顾自地在牛棚里吃草。”主人探出手,拍掉粘在牛屁股上的一根青草。

太阳隐去,月亮初上。乡下的夜,静悄悄。山路在牛脚下延伸。

“别慢腾腾地,快点走吧,回家,我还想睡会儿,睡在炕头上。”主人的话,比老黄牛的脚步还慢。

“你都睡一天了。”老黄牛明显地放快了脚步。“回家给你儿子打电话,让他带你走。这回,你再卖我,我绝不偷跑回来了,免得你牵挂。”

“好吧。我叫他回来,我不走。我看,我快要走了。我想老伴儿了,我去找她。说好的,她在奈何桥上等我。”

“你走了,谁贴春联?”

老人没说话。

“今天,好像是七月七。”

老人没说话。

“到家了,下车吧。”

老人没说话。

古老的村庄,浸泡在无边的黑夜里。老黄牛扭过头,主人僵直地坐在车上,像一尊雕像。老黄牛不想吵醒主人,静静地站在老院。天上划过一颗流星。听主人说过,人世间要走一个人。

老黄牛一声长哞,响彻夜空,传得老远,老远。

(摘编自王宇《老人和牛》)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架子车,老黄牛,耄耋老人,是古老村庄唯一会移动的景致”,这句话很好地凸显出古老村庄的落寞,毫无生机可言。

B.“没人住的村庄,还是村庄吗”,这不仅仅是文中“老人”对“老黄牛”的发问,同时这也是作者对众多读者的发问。

C. 老人在除夕给村里的老院贴春联,因为他坚信老祖宗都会回来看后人的,可以看出老人头脑中存有一定的封建思想。

D. 文章后半部分的三处“老人没说话”,预示着老人的生命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古老的村庄,孤独的老人,让人思绪万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我们熟悉的农村生活的场景变成了一个让人感到新鲜的故事。

B. 小说中一人、一车、一牛画面感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C. 小说的主题谈不上新鲜,怎样将别人写过的内容翻新,引人入胜,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D. 小说中主人与老黄牛的对话极富特色,语言质朴,长短句交错使用,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 小说中的主人最终在牛车上去世,他的离开在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指出。(4分)

9. 阅读全文,请谈谈小说的主旨是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为抚州判官,后知广德县。县有张王庙,民岁祠神,杀牛数千,师道禁绝之。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吴育举为御史。奏请罢内降推恩,择宰相久其任,选宗室贤者养宫中备储贰。

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师道力奏非便,遂复旧制。又以四年贡举,士苦淹久,请易为三年。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议称“陵”,师道以为非典制,数以争,沆恶之,引著令“台官满二年当补外”,出知常州。台谏官共言师道不当去,不报。徙广南东路转运使。旧补摄官皆委吏胥,无先后远近之差,师道为置籍次第之。召为盐铁判官,道改两浙转运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

时大星陨东南,有声如雷。又上疏曰:“《汉》、《晋天文志》:‘天狗所下,为破军杀将,伏尸流血。《甘氏图》:‘天狗移,大贼起。今朝廷非无为之时也,而备边防盗,未见其至。虽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宜拣拔将帅,训练卒伍,诏天下预为备御。”仁宗晚年尤恭俭,而四方无事,师道言虽过,每优容之。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升之罢,师道亦出知福州。顷之,以工部郎中入为三司盐铁副使。感风眩,迁户部,直龙图阁、知明州,卒。

师道厉风操,前后在言责,有闻即言,或独争,或列奏。如陈执中家人杀婢,卒坐免;夺王拱辰宣徽使、李淑翰林学士;及王德用、程戡领枢密,宦官石全彬、阎士良升进,皆尝奏数其罪焉。

(节选自《宋史·范师道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

B. 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

C. 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

D. 初皇祐中/贾昌朝上议置五辅郡/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号为拱辅京师/而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

11. 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士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在隋朝隋炀帝大业年间才始置进士科目。

B. 转运使,首设唐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朝后期职权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C. 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赵祯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

D. 兵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范师道性情耿直,敢于仗义执言。他见到张王庙百姓每年祭神,杀掉几千头牛,予以禁绝;他又上奏说不应该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致使陈升之被免职。

B. 范师道阅历丰富,担任多个官职。他有京官,也有地方官任职经历,曾担任抚州判官、广德知县、盐铁判官、起居舍人、兵部员外郎、直龙图阁等官职。

C. 范师道维护礼制,坚持自己主张。当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陵”时,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以致刘沆十分厌恶他。

D. 范师道善于联想,建议提前准备。他见到有大星在东南陨落,声大如雷时,认为朝廷并非太平无事,应挑选将帅,训练军队,诏令天下预先做好准备。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小人思乱,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

译文:

(2)师道厉风操,前后在言责,有闻即言,或独争,或列奏。

译文:

14. 范师道上奏“天狗所下,为破军杀将,伏尸流血”和“天狗移,大贼起”的用意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 16题。

夜合花·柳锁莺魂

史达祖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①。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②。      风丝③ 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注释】①潘郎,指晋潘岳。潘岳字安仁,晋中牟人。美姿容,辞藻绝丽。《晋书》有传。后亦以代指貌美的情郎。②徐妆:半面妆,往往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③风丝,指微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首词为闺怨词,词中写景用字精彩生动,设喻奇特新颖,写景、咏物、抒情被完美地糅合为一体,感人至深。

B.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借莺、蝶的“锁”和“翻”,以此来很好地烘托出思妇的愁绪,同时也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C.“念前事”四句属倒插一笔,写往事;“早春窥”指从早春开始伤心落泪至今日,表现整个春季都在思念恋人。

D. 词作轻盈绰约,明白晓畅,词意脉清晰,抒情回环往复,有着吞吐腾挪之妙的奇妙效果,充分表现出词人特色。

16. 词的下片写有情人天各一方,感叹良辰美景不再。同是写思念,词人却写得与众不同,试分析不同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具体阐释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2)韩愈在《师说》中“          ,          ”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读来最为沉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批评之难,难在何处?概言之,当今书法批评陷入了“人情批评、圈子批评、马屁批评”等诸多困境而难以自拔。名为批评,实为       ,究其根本,诚为人情与利益       。从批评对象而言,评论界的褒扬攸关个人艺术声誉与作品市场价值。出于利益驱动与自我形象维护,书法家多喜       抬举,不乐见评论指谬纠偏,对善意而中肯的批评容纳有限,甚至不友善。故而,批评家们难以直抒胸臆,提笔行文往往投鼠忌器,顾左右而言他。(                 )。批评对象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因为名利心重,缺乏听取不同意见的襟怀,对自己的作品要么不自信,要么       。事实告诉我们,在艺术领域,任何人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个人志趣和认识局限总是存在的,有优点,也会有不足,哪怕是艺术大家。少一些名利心,多一份淡泊超然的胸襟与器量,不斤斤计较得失,书写的心态才会坦然从容。让书法回归它的本真状态,对于书写者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也是一种福分。多听多反省,及时矫正纠偏,方能避免迷失或剑走偏锋,因此书家们应发自内心真诚地善待批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吹捧 羁绊 推介 妄自尊大

B. 表扬 羁绊 介绍 师心自用

C. 吹捧 管束 介绍 师心自用

D. 表扬 管束 推介 妄自尊大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那些为了利益而写书法批评文章的人,大有人在

B. 有一种书法现象不容忽视,就是为了利益在写作

C. 为利而文者,当然赞歌为上,这已是书法界普遍的现象

D. 为利而文者,是书法界普遍的现象,还有人唱赞歌

20. 阅读文章,请你对书法批评家和书家们提出忠告。(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此次展览着意选择了这类书画,带来古人关于窗的文人情境。同时,观众不仅能看到文人画传统中的《松窗读易图》,也能看到当代艺术家临窗而立的松树与繁花,古今对望,相映成趣。

自古以来,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园林里萌生,柳梦梅与杜丽娘,张生与崔莺莺,可以说,园林是适于抒发“爱”的。而窗,则为这些故事更添了委婉缱绻,“绿窗”一词代指女子居室。明清绘画中的仕女题材,常在构图上以窗为媒,展现古代女性的婀娜身姿和闺中日常,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便有临窗凭望的清代仕女画作。

21. 關于材料中提到的“柳梦梅与杜丽娘,张生与崔莺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柳梦梅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封建社会儒家读书人的形象。

B. 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不甘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

C. 张生与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人公,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D. 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着力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一,她郁郁寡欢,甘于受人摆布,不敢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登科后》中的成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成功。

新时代,新征程,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并非主体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统一体的总称,而是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统一体的总称。

2. C  A. 通过原文“意见不一”来看,既然有争论,因此唐太宗也并非一开始就认为对战败的突厥要“全其部落,顺其土俗”;B.从原文意思来看,看不出当时多数大臣的意见就是站在分裂国家的立场上提出的;D. 不能说决定性的作用,只能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A  这是多数大臣不正确的民族政策。

4.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逐层深入推进,着重谈到了在唐王朝华夷理论演变并付诸实施的过程,最后谈到了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材料二主要论证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民族纠纷,先总体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接着以“羁縻”政策为例具体阐释民族政策。

5. ①具有民族平等意识。唐太宗视少数民族与汉族为平等民族,能够突破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并且给予与中原人同等的待遇,符合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趋势;②具有民族自治的思想。唐太宗在边疆设置了一些有一定民族自决权的都督府、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直接统领、管理本民族。

6. C“可以看出老人头脑中存有一定的封建思想”,理解偏颇,属于无中生有。

7. D  对话不是“长短句交错使用”,应当是多用“短句”。

8.(1)主人从不贪睡的,可是却在草地上睡了一天,一下午睡觉姿势都没变。(2)主人感觉身体一点儿劲都没有,双手撑着拐杖,吃力地站起来,依着拐杖,才爬上车。(3)主人催促老黄牛快点回家,还想在炕头上继续睡。(4)主人感觉自己快要走了,要去找老伴。(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9.(1)中国是一个农业化大国,作者意在引导人们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2)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当人口快速向城市集结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

10. C“初”为“起初”意,单独成句,排除B和D,“号为拱辅京师”,意思是“称为拱辅京师”,中间不能断开,因此选C。

11. B 不是唐朝后期,应当是北宋前期。

12. A  不是“他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应是“他与谏官、御史多次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

13.(1)小人思谋作乱,伺机而兴起,肯定有包藏险恶用心,等待时机起事的。(“乱、作、投隙、动”各1分,句意1分)

(2)范师道操守严正,先后担任谏官,有风闻就提,有时独自抗争,有时列名与其他人一起上奏。(“厉、言责、闻、或”各1分,句意1分)

14.(1)现在朝廷并非太平无事,边境盗贼也未能制服,将帅和士兵均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2)有包藏祸心之人会作乱,应当挑选将帅,训练军队,充分做好准备,以应对不时之需。

附参考译文:

范师道,字贯之,苏州长洲人。进士及第,任抚州判官,后任广德县知县。县中有张王庙,百姓每年祭神,杀掉几千头牛,范师道予以禁绝。任通判许州,多次升职乌都官员外郎,吴育保举他为御史。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宫内推恩,选择宰相使之能长久任职,选择宗室中德才兼备者养于宫内以备立太子。

起初,皇祐年间,贾昌朝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五辅州,设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称为“拱辅京师”,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这是宦官谋求扩充亲事亲从兵,想要取京畿财赋来供给,收揽权柄。范师道极力奏明朝廷认为不利,于是恢复过去的规定。范师道又认为四年贡举一次,士人长久不能进升,请求改为三年一次。宰相刘沆护葬温成皇后,礼官商议称“陵”,范师道认为不合制度,多次争论,刘沆十分厌恶他,援引条例“御史毫官员满二年应到外地任职”,让他出朝任常州知州。毫谏官一起上书称师道不应出京,没有得到答复。调任广南东路转运使。过去补摄官都交给吏胥,没有先后远近的差别,范师道设簿册排定次序。召回京城任盐铁判官,途中改任两浙转运使,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

当时有大星在东南陨落,声大如雷。范师道又上疏说:“《汉》、《晋天文志》记载:‘天狗所下,为破军杀将,伏尸流血。《甘氏图》记载:‘天狗移,大贼起。现在朝廷并非处在太平无事之时,而防御边境制服盗贼,也未能做到。虽然有将帅,不老则愚,士卒虽多,勇敢的少。小人思谋作乱,伺机而兴起,肯定有包藏险恶用心,等待时机起事的。应挑选将帅,训练军队,诏令天下预做准备。”仁宗晚年非常谨慎节俭,四方无事,范师道的话虽然过分,仁宗常加宽容。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判都水监。与谏官、御史多次上奏说不应任用枢密副使陈升之,陈升之被免职,范师道也出朝任福州知州。不久,以工部郎中入京任三司盐铁副使。得了风眩病,改任户部,直龙图阍、明州知州,去世。

范师道操守严正,先后担任谏官,有风闻就提,有时独自抗争,有时列名与其他人一起上奏。如陈执中家人杀害侍女,结果被免职;撤销了王拱辰的宣徽使、李淑的翰林学士职务;王德用、程戡领枢密,宦官石全彬、阎士良升职,范师道,都曾上奏论说他们的罪。

15. D  不是“明白晓畅”,应当是“细腻工丽”。

16.(1)词的下片“芳机”两句设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人扶醉”四句写自己思念对方,最后三句合写双方。(2)词人这样写,表明自己与对方彼此都有好感,表达两人长相厮守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17.(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每答对一空得1分;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18. A  吹捧,吹嘘捧场;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很明显,这里不是好人好事,不是表扬。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这里突出自己的内心,因此用羁绊。推介,推荐介绍;介绍,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这里有推荐的意思在里面,因此用推介。妄自尊大,狂妄地自以为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师心自用,自以为是,不肯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妄自尊大程度更深一些,使用妥當。因此选A。

19. C  这里只是在阐述一种现象,再考虑语句流畅与上下语境的吻合,因此选C。

20. 对书法批评家:讲真话,有灼见,坚决不搞“人情批评、圈子批评、马屁批评”。对书家们:虚心听取意见,少一些名利心,多一份淡泊超然的胸襟与器量,发自内心真诚地善待批评。

21. D“她郁郁寡欢,甘于受人摆布,不敢反抗封建专制制度”错误,应当是“她聪慧机敏、美丽多情,具有顽强的反封建斗争的精神”。

22. 排比。①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相关的词组排列在一起,节奏感强,达到了加强语势的效果。②运用排比列举,很好地表现出中国园林中的漏窗带给游览者丰富而奇妙的艺术享受。

23. 这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同时又立足社会现实的材料作文。两句诗是引子;“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成功”,帮助我们发散思维;“新时代,新征程”,是立足点。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些都是允许的,但是切不可忽视新时代,新征程这一特定的范畴。你的视野,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你文章的高度。我们应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具体参照《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执行。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老黄牛唐太宗民族
我们的民族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多元民族
编书育人的“老黄牛”
不爱叫的老黄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老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