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碳减排驱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6-09 02:28李新安昝笑笑
创新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碳变量高质量

李新安,昝笑笑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 郑州 450046)

1 引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我国提出了双碳——“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双碳”目标的系统性与引领性,将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以后较长一段时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质量提升带来碳减排与绿色转型等多重效应。传统粗放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不可延续,碳减排和绿色转型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能源总需求将持续增长,碳排放仍会呈一定的增长趋势。碳减排事关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及绿色转型发展。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我国未来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在2020年首次将“双碳”目标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奠定了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基调。2021年,我国各行各业均深入贯彻“双碳”目标有关的决策部署,积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路线和实施路径。在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双碳”目标依然是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地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同时,这也将引领全球经济在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复苏中的技术变革方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行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双碳”目标将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等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加快向绿色发展转型,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探究“双碳”目标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低碳模式转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蓬勃发展,还能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资源环境生态的绿色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立足“双碳”目标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基于2004—2020年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驱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2 文献综述与分析假设

目前对于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制造业低碳清洁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韩梦瑶等(2022)、付华等(2021)、徐建中和张楠(2019)认为,低碳转型将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引导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提升,实现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向溢出;庄芹芹等(2020)、张震(2018)通过对产业创新速度与创新效应的耦合互动研究,指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毕克新和付珊娜等(2017)运用结构升级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李新安(2021)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且表现出显著的本地聚集效应和省际空间的溢出效应。其二,绿色低碳促进制造业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林伯强(2021)研究认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技术研发,有助于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周婷婷和唐晓华(2016)、唐静等(2017)、唐孝文等(2019)以及李新安(2020)分别从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竞争力和绿色技术创新等视角进行分析,发现制造业绿色转型与低碳经济的创新性结合,将为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提供强劲动力。此外,LIN等(2018)、焦帅涛和孙秋碧(2021)从不同角度探究了产业绿色创新与制造业结构升级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曾刚等(2021)研究发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显著,特别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绿色技术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其三,立足新发展格局,绿色低碳已成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周宏春和史作廷(2021)、高吉春等(2021)、李新安和李慧(2021)基于“双碳”和双循环两个目标提出,要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须兼顾经济、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优化行业结构与持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推动双循环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姜博等(2020)通过构建EKC和STIRPAT扩展面板计量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等与碳排放间的作用规律,研究发现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其四,探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路径。冯娟(2022)、高培勇等(2020)以及黄汉权(2020)分别从发展理念、质量与效益、动力变革、清洁高效等方面概括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覃予等(2020)指出,可从经济增长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水平、金融体系效率和市场资源配置5个维度对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张文会等(2018)提出,须从创新驱动、要素效率、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李新安等(2021)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绿色发展竞争力较弱、质量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行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刘晓慧(2020)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维度探索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知,现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色低碳、能源效率等方面,但面向“双碳”目标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则较为鲜见。

“双碳”目标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前瞻性、战略性部署,也是立足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未来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所进行的长远战略考量。“双碳”目标以实现碳达峰为必要条件,而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推动高碳产业的资源高消耗模式向低碳产业的清洁发展模式转变。首先,这意味着产业发展要在不增加化石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并逐渐与碳排放完全脱钩,达到化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不断下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这必然要求通过加快低碳偏向的绿色技术的创新研发,在尽量降低产业发展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同时,加速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以实现碳排放的提前达峰。其次,“双碳”目标有利于低碳发展模式的形成。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是把气候治理、环境保护与产业绿色发展摆在同等的战略位置,即以碳达峰为必要条件,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先进技术从产业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促使从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最后,“双碳”目标作为外生约束机制,其以碳减排为出发点,通过促使绿色技术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双碳”目标下碳减排促使绿色技术创新,进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双碳”目标将产生促使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的结构优化升级倒逼机制,引导产业发展转向追求质量效益,从而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变革带来深远影响。从世界碳排放量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能源消耗产生了较多的温室气体,其中工业中的制造业碳排放占比较大。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须全面构建清洁低碳的生产体系,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提高产品绿色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大幅度提升,新能源产业链愈发完善,这必将引起相关设备制造向绿色智能转化。从当前产业布局来看,随着先进储能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供应将逐渐减少,风电核氢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将不断增加,制造业的绿色生产链和低碳价值链逐步形成,最终推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型优化。因此,应立足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现有一定的低碳产业优势,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制造业能效提升,使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双碳”目标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绿色转型。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文章将在建立实证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同时运用所建模型对“双碳”目标驱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

3 研究设计

3.1 实证分析模型构建

为检验“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将碳排放强度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框架。构建基础模型如下:

在式(1)中:代表地区;代表时间;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制造业发展质量;为核心解释变量,代表碳排放强度;x代表所选取的一系列控制变量;为截距项;δ为时间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下式中相同变量意义不变。

在“双碳”目标下,碳减排会促使绿色技术创新,进而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相关效应。基于此,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如下:

加入中介效应后的检验模型如下:

在式(2)和式(3)中,代表绿色技术创新。

进一步,为研究“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效应,构建检验模型如下:

在式(4)中:、、、、、代表变量系数;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制造业结构优化率;、、、依次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规模。

依照式(2)和式(3),构建“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如下:

3.2 数据说明与变量设定

本文以2004—2020年间30个省区市的数据作为样本(西藏、港澳台地区数据缺失严重,故不予考虑)。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官网以及各省级统计年鉴。具体变量设定如下。

3.2.1 被解释变量:①制造业发展质量()。《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和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鉴于此,本文在参照江小国等(2019)、李新安(2021)、刘鑫鑫等(2021)、叶圣等(2021)、胡亚男等(2021)、吴爱东等(2021)、许冰等(2021)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以及社会效益等5个方面,构建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采用熵权法进行测度,此方法具有计算简单、客观准确的特点。

表1 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②制造业结构升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领域碳达峰,奋力开创制造强国的新局面。可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转折点。因此,本文参照郭晓蓓(2019)的测算指标,用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在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来衡量制造业结构的升级程度。

3.2.2 解释变量:碳排放强度()。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碳减排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核心解释变量进行测度,具体以单位GDP碳排放量来衡量。

3.2.3 中介变量:绿色技术创新()。借鉴李子豪等(2021)的做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平台上获取各省区市不同年份的绿色专利数,以此来衡量各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2.4 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结论的一致性,对以下相关变量进行控制。人力资本水平(),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政府支持力度(),选取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劳动力投入(),选取地区劳动就业人数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选取地区制造业固定资产占地区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出口规模(),选取地区出口总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衡量。

考虑到变量间的差异,对以上指标均采用取对数的方法进行处理。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碳减排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分析

为确保回归参数估计量表现出良好的统计性质,同时考虑到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因随机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碳排放与制造业发展质量间的关系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基准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和模型2分别是未考虑控制变量和考虑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否引入控制变量,碳排放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降低碳排放量可显著促进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出口规模等均显著为正,说明这些变量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考虑到我国各省区市经济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等方面的相对差异及各地制造业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碳排放对各区域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将全国层面的数据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3个分样本,并利用模型3—5依次对3个分样本进行回归检验,其结果如表3中的4—6列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制造业碳排放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这表明碳排放对各地区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政府支持力度方面,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695 0,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289 2和0.039 9,且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和出口规模等控制变量,也表现出地区差异较为明显的特征,说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等差异的累积效应已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各变量回归系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差异性特点,其可能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所处阶段不同有关。东部地区各省区市经济发达且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创新人才、政府研发资金支持等高端要素的大量聚集,非常有利于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经济相对落后且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高层次人才、政府研发资金支持等高端要素的聚集不足,导致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度依赖,从而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通过较大规模的政府研发资金等系列支持,提升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经济发达地区贸易的频繁往来及产业资金的区际流动所产生的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对推动地区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部地区发达的金融市场、持续集聚的高新技术人才、规模巨大的政府研发投入等优势,促使该地区制造业发展质量高于其他地区。

表3 碳减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

为检验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本文参照刘鑫鑫和惠宁(2021)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具变量检验:首先,将碳排放滞后一期作为碳排放的工具变量,运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内生性的问题;其次,截取2006—2019年的数据重新做回归分析;最后,对所有变量进行1%的双边缩尾处理。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工具变量的回归检验结果,发现加入控制变量后,其回归显著性明显下降,说明“双碳”目标下通过降低碳排放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结论稳健性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双碳”目标下影响制造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本文主要探究碳减排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此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亦能够接受。可见,在“双碳”目标下降低碳排放可促进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

表4 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

4.2 碳减排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下文对模型进行基本固定效应回归及加入碳排放滞后一期的工具变量回归,具体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的回归检验结果,可发现在这两个模型中,“双碳”目标下碳减排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假设2得到证实。这与国家和各地区针对“双碳”目标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及推行的产业调整措施有关。实际上,自2020年9月以来,我国出台的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政策已超过20项。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0月24日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并于26日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此外,各地也持续出台碳减排相关政策,加大对“双碳”目标这一顶层设计的响应力度,在降低高碳产业规模的同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向清洁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关于碳减排的“双碳”政策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在表5的模型6中,各控制变量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劳动力投入和出口规模均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与各地区近年来实行的人才引进以及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有关。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近些年经济发展泡沫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实体经济往往脱实向虚,且看重经济发展速度,进而忽略了产业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前期投入较大,经济回报的周期较长,因而短期内不利于行业结构的调整。在模型7中加入滞后一期的碳排放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回归,其变量显著性水平与模型6相比基本无变化,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表5 碳减排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

4.3 中介效应检验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下文将沿着“碳减排—绿色技术创新—制造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相关变量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表6的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当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时,制造业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优化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显著系数均为正,这表明存在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假设1得到证实。

表6 中介模型检验

4.4 异质性分析检验

考虑到我国各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出口规模等存在差异,且会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的实际情况,下文分别就高教育程度区域和低教育程度区域,高出口规模区域和低出口规模区域等进行异质性回归检验。本文参照焦帅涛等(2021)的做法,将低于总样本教育程度中位数的样本集中到低教育程度样本中,高于总样本教育程度中位数的样本集中到高教育程度样本中。高低出口规模和高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的回归处理方式与高低教育程度的回归处理方式一致。回归结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异质性检验结果:碳减排与制造业发展质量

表8 异质性检验结果:碳减排与制造业结构优化

在进行分样本异质性检验时,碳减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均体现在高教育程度地区和高出口规模地区,其在低教育程度地区、低出口规模地区不显著,但个别变量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与前文分析不一致。因此,部分地区须提高教育水平和扩大出口规模,增强碳减排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在进行分样本异质性检验时,碳减排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体现在低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和高出口规模地区,其在高固定资产投资地区、低出口规模地区不显著,但个别变量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与前文分析不一致。因此,部分地区须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扩大出口规模,增强碳减排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4.5 动态面板模型的GMM稳健性拓展分析

“双碳”目标可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和行业结构优化来影响制造业的碳排放,但反过来,碳排放量的大小对制造业发展质量与行业结构也有影响,即二者可能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如果碳排放量比较大,环境规制的强化会促使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以及高碳产业过剩产能的淘汰,从而改变制造业中清洁技术的占比与行业结构。此外,面板数据中宏观变量间的互相影响,或实证模型中设定分析变量的遗漏及统计误差等均会造成内生性问题,使得制造业发展质量和结构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为消除变量之间的内生性,本文采取动态面板的广义矩估计(GMM)分析方法,对内生变量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制造业结构优化加入二阶滞后项,同时采用时间固定效应,进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通过GMM检验,发现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制造业结构优化统计量在1%水平上均表现显著,且二者的碳排放系数均显著为负,但整体而言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绝对值比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大,表明制造业结构优化抑制了碳排放,其作用程度要大于制造业发展质量。可能的原因在于,“双碳”目标下制造业整体发展质量提升相对于结构优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渐变过程,制造业通过结构调整转向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更易实现碳减排。通过GMM稳健性拓展分析,可以看到“双碳”目标对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与行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并将从根本上实现制造业绿色低碳、清洁生产,进而最终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表9 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检验结果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高质量发展是有目的地通过长期构建技术竞争优势,以持续技术创新支撑实现产业报酬递增的总括性制度与机制。根据“双碳”目标驱动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分析,本文基于我国2004—2020年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碳减排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效应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同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②碳排放对各区域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且对东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由于地区差异性,在政府支持力度和出口规模方面,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显著性不明显,碳减排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程度要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③在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时发现,制造业发展质量与行业结构的碳排放系数均显著为负,但整体而言,行业结构的绝对值要比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大,表明制造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更具抑制作用。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有:其一,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发展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十四五”时期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基于“双碳”目标深入揭示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能够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其二,立足“双碳”目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我国2004—2020年间30个省区市的相关指标数据,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其三,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步骤,以碳减排为切入点,通过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5.2 政策建议

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于“双碳”目标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变化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创新驱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因素,而“双碳”目标对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具有很强的政策引导性。政府应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以显著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为目标,增加对重点制造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聚焦制造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清洁生产和智能制造转型;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结构的低碳化重构,这意味着要促进行业结构中高碳型产业向低碳型产业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要求制造业在数字化、节能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以行业结构的低碳转型升级逐步推动实现零碳排和零污染,以绿色制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创造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引领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制造业全产业链;积极引导资本流向高技术先进制造业,构建节能减排、智能高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通过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攻克制造业“卡脖子”的前沿技术及瓶颈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使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持续对绿色生产企业进行激励,使我国制造业走内涵式、集约式、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第三,发挥各地区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制造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所处发展阶段、行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显著差异,碳排放对各区域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结合各区域发展现状、区情特点统筹谋划,强化区域间的分工合作,通过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序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实现碳达峰,持续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应发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装备的研发优势,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带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确保经济发达且有较好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为实现国家整体碳达峰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应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发展规划和空间产业布局优化,通过国内价值链的区域分工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扩大有效产出,提高中高端产品产出供给,实施效率、效益改革,从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整体碳达峰。

第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低碳市场政策体系倒逼制造业的高质量供给。发挥碳市场交易定价作用,实施以交易定价积极推动碳积分等政策,提高居民减排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国自2021年对能源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实行双积分政策以来,积分交易价格上涨明显,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碳积分也将被运用到城市转型上。“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应用,让居民享受到低碳行为的实惠,加强与现实生活交互,引导居民对绿色制造品的消费,创建零碳社区。碳减排对制造业的结构优化作用受制于多方因素,在政策引导下,多数行业的低碳转型需要一定时间,碳减排对各行业转型发展影响程度的差异性也有待考量。因此,各地政府应立足“双碳”战略目标,加强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引导与制造业低碳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减污降碳行动,加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碳变量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