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学的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长期忽视了民歌教育,而偏重西洋美声唱法的现象,使得在校学生对民族声乐、民族乐器不感兴趣,淡化了民族音乐素质的教育。所以学习民族音乐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也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民族声乐教育,对每个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要加入民族声乐作品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关键词:高师民族风格教学
一、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中的误区
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只有教美声唱法才是正统的、正确的声乐教法,还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到音乐系学习就是学习美声唱法,学别的唱法都不好,他们甚至认为“只要学好了美声唱法的技巧,什么类型的歌曲都能唱好”,实际上这种看法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因为,歌唱的方法和技巧并不能等于全部声乐艺术,而声乐艺术不仅要受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的影响,还要受一定时代的生活感情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更何况能学习、演唱我国千姿百态的、地方风格极强的民族艺术歌曲呢。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民歌、戏曲艺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长期形成的声音观念深深植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演唱的风格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审美趣味等密切相关,显示出独特的风采,在用嗓、行腔、声音装饰、语言音调上都有着特殊的韵味,这种“独特的风采”和“特殊的韵味”正是民族演唱风格的精髓。
例如有些学生有很好的发声能力和技巧,但在演唱一些中国特点很浓、风格性很强的歌曲时,往往感到虽有光彩的声音、却没有“韵味”。这个“味儿”就是歌曲的风格特色,抽掉了民族风格这个灵魂,即使再好的嗓子和技巧,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要演唱好民族歌曲,存在着掌握歌曲的语言特点、感情气质、音乐风格和表现技法的问题,也就是掌握歌曲的民族风格问题,在这一点认识上,中外声乐教育者也都是一致的思想认识。
美声唱法的意大利语含义是“美好的歌唱”,而美声唱法与美好的歌唱在含义上是不尽同的,美好的歌唱实际上也包含了唱法,技巧, 情感, 行腔, 吐字, 表演等各面的内容。所以,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应该百花齐放,在各种优秀的传统唱法中吸取,借鉴,选择我们需要的内容,贯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进一步发展弘扬民族歌唱体系,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来更好的为我们的声乐教学服务。
(二)教授民族声乐作品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声乐在整个声乐教学范畴也得到了重视,但却还普遍存在着传统教学作品缺乏新意、时代感、新作品偏难, 偏大等问题。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仅凭个人手中现有的资料进行教学,有时甚至靠着个人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于是,让有的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不喜欢民族声乐,使民族声乐面临着尴尬局面。针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采取让学生了解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学习美声唱法的主要目的是唱好中国歌;让学生习唱玉溪花灯戏剧选曲;演唱一些云南本土民族声乐作品。
二、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民族声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民族声乐教育是普及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四个方面。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有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配乐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能抒发一种温馨、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百听不烦、百唱不厌,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声乐教育,以培养年轻一代正确的民族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民族声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进行民族声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天,如果我们不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教育,任其长期发展下去,既会影响学生音乐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又会让民族的宝贵财富丢失。譬如,让学生学习《木兰从军》,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体验民族女英雄花木兰慷慨激昂的满腔爱国热情,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加强学生民族声乐教育意义深远,迫在眉睫。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结合声乐教学扩充作品范围,丰富教学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的需要大学声乐教材中选编了一些民族声乐作品,如《小河淌水》、《情浓玉溪灯》等。在选教这些歌曲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对课堂内容的丰富有选择性地进行,并用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带着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感悟音乐艺术作品,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自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
(二)课内向课外延伸
高师声乐课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尽可能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地区民族风格特点的歌曲包括民歌、戏曲、原生态民歌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歌唱能力,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修养和掌握驾驭不同风格作品的能力。通过个别课教学使學生不但能唱出美好丰满的声音,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声音特点,而且歌唱的语言清晰、韵味淳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四、小结
运用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个教育问题,必须继承、弘扬、发展的民族文化。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音乐领域中给我们保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既然我们有着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让这颗明珠释放出它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作者简介:芮艳(1974.12-),女,汉,昆明宜良人,学历:云南艺术学院本科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歌唱呼吸与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