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地变为科学的中国了。”显而易见,从小学生抓起,把科学知识引入小学课堂,让科学之光照进学童心灵,用智慧之树促进少儿的成长。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活动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启蒙,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养成大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与曲折。
上好科学课,使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课堂教学情境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例如在《地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中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里,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同时,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崇尚科学,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组织学生课堂演练,交流紧急避险的基本常识,不与滥事纠缠,不在险处逗留。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目前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查看,科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具体来说,对于科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态度较为主动;成绩稍差的,就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如建立课内与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第一类学生,则是学习基础好,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好,学习热情尤其科学学习热情较高;第二类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好,但是接受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第三类学生则是学习基础较差,主动性和热情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和家长时刻监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三类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平均分到若干个组中,在各个组中形成互帮互助小组.此时教师通过有机引导,要求学生在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主动积极的讨论,并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划为一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与发展。
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时间找出相应实验的最佳路径,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建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充分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有的放矢,张驰有度。
了解学生学生的起点和潜在能力,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四、搭建舞台,因势利导。
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搭起可展示的舞台,“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如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分别装在烧杯里,准备数根筷子,让学生察颜,观色,闻味,品尝,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融通和理解。
为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力,我曾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画出一段粗线,让同学们展开思想的翅膀,从有形到无形去发挥,并选了几组同学来描述。一组同学在黑线旁画出一个圆,取一支点,意味给我一个支点,我可撬动地球。另一组同学直接在那竖起的黑线顶端画上树枝添上树叶,鸟窝,飞鸟,云朵,在树下画上几个人乘凉。这俨然是一组既普通又浪漫的风情画,却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画面,丰富的联想,隐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和喻世情理,掌握自然法则,探究和运用自然法则为人类服务。寻常的一棵苍劲的树,有的看見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有的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五、适当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系统理解科学概念。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从而,从点滴入手,将科学的星光不息,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惜取少年时,让未来人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