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2022-06-09 04:54李媛媛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1期
关键词:媒体导入合作

李媛媛

摘要:在课程改革之风大力盛行的当下,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已然成为各个教师努力的方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也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以期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质量。为此,在对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深入贯彻课程改革的标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创建灵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点燃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在本文中,笔者提出“精心导入”“利用媒体”“调整合作”等方式,尝试进行高效能语文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媒体;合作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放在课堂中的客体位置,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单向讲解,逐步挖掘其中的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主体意识成长。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教育现象,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当前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切实地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认知语文知识的结构,进行课程教育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使得学生在灵活的学习方式下,提高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动力,促使语文课程的教育效果逐步向理想化的状态靠近。

一、优化导入

对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烈的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对一件事物产生认知上的兴趣时,他们也会生成对这件事物进行探究的动力,在对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亦是如此。在课堂中,当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也会主动地耗费精力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对语文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就将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以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导入环节,就对课堂中教育的内容产生认知上的主观情绪,从而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行之后的语文知识探究,为高效语文课程的生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趣味化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向学生播放《兔子的名片》这一故事的第一部分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故事当中的情节,并在听完故事后,对故事当中的内容进行复述。紧接着,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猜猜故事之后的情节是怎样的呢?”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故事的情节进行大胆的猜测。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这种学习阅读的方法叫做“预测”。之后,基于学生理解,教师顺势向学生提出本篇文章的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并让学生通過“预测”的方法猜猜故事的主要情节会是什么。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什么魔法吗?”等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并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猜测产生对本篇文章进行阅读的兴趣,以便持有积极的态度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导入环节的有效设计,能够在课堂的开始就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的动力,从而为高效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利用媒体

教育结构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时的流程,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当课堂的教育结构相对复杂时,学生也容易将目光放在课堂上,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而当课堂教育结构相对单一时,学生也会在重复性的学习方式中,产生走神等现象,以至于降低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促进教育结构的丰富化设计,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中的多样功能,进行语文知识的多样化展示,从而打造丰富的教育流程,抓住学生的目光。此外,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也能够将教材当中的抽象文本进行可视化的处理,为学生打造直观化的教育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秋天的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维持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降低理解上的难度,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施教育活动。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育节奏。随后,教师利用不同的秋雨图进行本节课的详细教学,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图文中维持自身的注意力。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一些秋天下雨时的视频,使得学生在直观化的学习方式中,进一步地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秋雨美景的意境,提高对文章中内容的感知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再使用Word文档为学生展示一些问题,检验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学习效果,以便在查漏补缺中,提高学生对《秋天的雨》这节课的学习质量。

显而易见,在为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育结构的丰富化设计和教育情境的直观化设计,都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质量,抓住学生的目光,从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效果。

三、调整合作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师常常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基于同伴之间的相互辅助,共同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和分析。但是,在实际使用合作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存在部分教师过度重视合作活动的应用,却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思维进行训练的情形,使得学生也开始过度地依赖集体力量而减少个人在语文课堂中的存在和积极性。为此,语文教师在应用合作活动时,应当对其中的结构和细节进行调整,使得学生在与同伴进行相互合作之余,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从而实现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向学生提出“小女孩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呢?”“在每次点燃火柴时,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画面呢?”等问题。随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通读文章,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内容检索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地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完成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有效分析。

总而言之,打造高效能的语文并不是在朝夕之间就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个长久累积的过程。因此,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围绕当前语文课程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方式的优化,从而在打造完整体系中,逐步提升学生认知语文知识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邵渊.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措施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2):167.

[2]赖桂萍.合作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7(36):60.

猜你喜欢
媒体导入合作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