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宏波 王树明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进行理论认识,发现其具有模拟性、精致性、身体实践性以及工具性等特征。从实践考察视角对体育微课项目实践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全”轻“微”、重“表演”轻“基础”等问题进行审视,揭示体育微课设计与实践存在的不足。结合体育教学理论、竞赛规则、训练与竞赛实践经验等提出优化策略:突出主题,聚焦教学实践;把握“微”特质,突显“微”优势;创新预设,提升表现力;丰富信息量,提质增效。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学技能;微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3-0126-06
Theoretical cognition, realistic review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n micro-class
of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BU Hongbo1, 2,WANG Shum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class of the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for students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as carried ou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imulation, delicacy, physical practice and instrument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the problems of micro-course project practice, such as emphasizing "form" over "content", "full" over "micro", and "performance" over "foundation", are examined in depth to reveal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cro-class. Comb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ies, competition rule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practice summaries and othe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highlighting the theme, focusing on teaching practice; grasping the "micro"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the "micro" advantages; innovating presupposition,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enriching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basic skills competi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micro-class
教学技能是教師必备的素养之一,是衡量教师资格与水平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人才质量具有最根本作用[1]。近年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均突显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视。体育教学技能对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体现体育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2]。如何科学、客观、高效衡量体育教学技能情况是体育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其水平提升以及培养方式转变具有积极影响。
伴随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技能评价理念与方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自2017年“微课”取代“说课”成为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教学技能类比赛项目,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类似实践方式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各类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教师编制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常设项目。作为衡量教学技能重要指标的微课能够快速得到社会认可并得以广泛运用,是其自身特征、功能与价值的良好体现。从微课项目的竞赛办法可知,其要求选手进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活动,针对课的完整部分或某一部分片段进行简短、精炼的教学实践。微课更加注重对现场教学行为的评价,且简短、精炼的模拟教学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评价工作效率。
然而,在微课实践中仍存在认知偏差、对竞赛规则理解不清,导致实践重点把握不准,部分参与者存在照搬、模仿而陷入危险的“套路”中,影响着微课实践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其发挥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正向促进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进行理论分析,充分理解竞赛要求与微课的内在特征,并从实践视角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微课的内涵与特征、竞赛规则与要求等探寻体育微课高效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实践的有效策略,以期丰富微课的理论研究,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的设计、训练以及竞赛提供有益借鉴,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的理论认识
《202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属于教学技能类竞赛项目,即其功能指向为教学技能评比,适应对象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因此竞赛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微课项目竞赛规则明确指出,微课比赛的授课内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一至六)中“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体操、武术”6个项目的相关教学内容;微课比赛形式为空班上课,比赛中展示的教学环节是围绕教学知识点部分(体育课教学中的基本部分)的教学且呈片段式的模拟教学,即依据教学需要对部分内容可做详略处理,教学时间限定为8分钟[3]。通过对微课竞赛性质、竞赛办法与规则,结合微课的具体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微课具有模拟性、精致性、身体实践性以及工具性等基本特征。
1.1 模拟性
微课教学实践是在相对虚拟化的场景中展开,以空班形式,教学对象为虚拟学生,其学情特点是基于先前的教学假设,如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情况、动作技能储备情况、学生数量与性别比例等,其教学队形、练习配合、运动时间与负荷等均具有虚拟特征。另外,由于微课教学是在较短时间内将重要教学信息展示出来,省略了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如学生学习、练习的具体场景与环节等,更多是通过实践者的语言、表情、肢体等来展现,即体现了各种条件及活动形式具有模拟性特征。
1.2 精致性
“微”从字义看,具有少、小、精妙之意,微课比赛要求较明显地体现出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等方面少和小的特点。而从项目竞技的角度来看,在时空各要素被极大压缩的条件下要展现出较高的教学技能,需要充分体现微的“精妙”特质。从围绕基本部分内容教学、片段式地实施教学中可以得知,微课需要展现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高效、组织安排科学合理等多个方面,即突出精致性特征。因此,需要科学的、细致的准备,能够根据学情、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特点,合理精准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去除冗长多余的无效或负面内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运用巧妙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针对性的、创新的“微”手段和教具,以便高效地完成预设目标。
1.3 身体实践性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均体现出较强的身体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因而,体育教学实践不仅包括知识水平、语言表达、教学组织以及管理技巧等指标,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能力,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如体操、跳高、球类等项目,若没有身体练习,仅以理论的认知、头脑的想象与思考很难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传授均建立在身体实践的基础上,需要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对各运动技能、方法进行分解或完整展示,并引导学生模仿、练习,在不断的身体练习中强化身体运动能力,体验不同负荷、不同动作形式、不同练习场地与器材等条件带来的身体能力提升。
1.4 工具性
微课作为教学技能类竞赛项目,能够为各类比赛评价参赛者教学技能情况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其创生与发展也为人才的甄选、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提供参照,即体现其工具性价值。从当前应用形式与范围来看,在实践中获得的相关教学技能评价信息反馈,对教学技能培养的方式、手段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为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提升未来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影响。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实践的现实审视
2.1 重“形式”轻“内容”
教学内容得以确定后,一切教学活动均为之而展开,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教学目的是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的依据[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探索的新形式,是教學技能水平考评的重要指标,对提升实践效率、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需要正确把握实践形式的同时,注重以内容为主线来设计与安排各项活动,将实践目标与实际教学相统一,才能更好发挥微课的功能与价值。
脱离教学内容、“虚化”教学活动的问题在微课实践中表现较为突出,参赛者过多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和气氛上的活跃,而忽视内容合理性。具体表现有:第一,教学缺乏主题性,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为了符合片段性特点,在主体内容教学环节上随意进行忽略,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与突破方面模糊,导致教学主体内容不够突出。第二,教学设计与安排过度理想化,脱离实际教学,对部分运动项目技术难度大、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仅以一次新授课教学便使学生完全掌握完整技术动作;如在针对头手倒立、双杠等体操技术教学中,简化或缺少专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与练习环节等;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场地、设施以及动作安全来看在实际教学中均难以完成,仅停留在虚假的形式化层面。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类似在体操类项目教学中,以较复杂任务点的形式强化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教学安排,难以保证任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面对大班教学的场景中,运用平板电脑向学生展示完整动作技术,也难以达到让大部分学生形成正确动作表象的实际目的。
2.2 重“全”轻“微”
常规体育课教学中通常将课的结构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竞赛规则要求主要针对基本部分展开,教学组织与安排重点指向运动技术教学环节,其对实践者在教学节奏把控、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通过比赛观察发现,部分参赛者存在重“全”轻“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结构上对各教学部分进行平均用力,力争面面俱到,形成一种模式化的教学实践套路,便于以同一个模板应对多项教材内容。其呈现的是一种简单压缩版的体育课,偏离竞赛规则要求,导致教学重点模糊不清。第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方面,部分参赛者对抽取的教材内容进行完整教学,类似在进行跳箱技术教学中,参赛者从助跑、起跳、推手、第一次腾空、第二次腾空、落地等各技术环节展开,对教材内容特点、教学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以及学生水平等方面缺乏综合分析,导致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欠缺合理性和准确性。第三,在教材内容教学方面,关于运动技术动作方法的讲解全面而详细,包括大量专业术语的运用占用较长时间,其呈现的是一种生硬、死板的背稿现象,部分参赛者没有针对教学对象特点进行语言的再加工,没有依据动作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导致说的过多而动的较少,呈现出“说”课场景,而非上课。第四,在教学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传递途径与手段较传统、单一现象,教学逻辑固化于只能由教师的“教”才能生成学生的“学”,没能体现信息时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即“微”时代精妙手段的创新性运用,发挥“微资源”的辅助作用,让“教”更好地引导“学”,促使“教”与“学”的空间得到更加有效的拓展。
2.3 重“表演”轻“基础”
体育教学技能大赛微课是一种模拟常规实践教学的活动,外在表现具有较强的表演特征,从呈现效果来看形似一场“独角戏”,对参赛选手临场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以及情景再现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然而,从微课实践的目标指向而言,参赛者展现出超高的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本义”,包括教学基本功、处理各类教学矛盾的手段与技巧等,这从微课比赛的评分标准设置指标能够得到验证,重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学组织与安排等方面。微课项目作为主观打分类项目,精彩表演固然能够引起裁判的关注与好感,但前提是需要正确的、扎实的基础做支撑。
从部分微课竞赛实践情况来看,参赛者过度放大教学过程中的表演环节,进行较多浮夸式的表演,在教学基础能力的表现上差强人意,淡化教学组织与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导致教学的过度理想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脱节,教学實践的可操作性较差,如脱离教学情景的突兀的、夸张的表演,运用不和情节的、无针对性的、重复性的赞语等。然而,过多夸张的表演掩盖了教学设计与安排的合理性,类似在动作技术要点讲解中存在的不准确性,教学口令、队形调动以及动作示范能力表现不够理想,反映出对微课训练重点的把握上存在问题,导致具有较高教学技能的“假像”,其较大程度上停留在特定的虚拟情节中,无法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有效教学。实践重点把握不清势必导致训练方向出现错误,影响竞赛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参赛者教学技能的提升。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实践的优化策略
3.1 微中聚“效”:突出主题,聚焦教学实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的功能指向主要是教学技能,其着眼点与落脚点在于常规课教学实践能力。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设置的目的、评价标准可以得知,微课是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施应当符合教学规律,所以“内容为王”是不变的“恒量”[5],即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运用等均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主线。
微课水平的提升必然影响常规实践教学,不仅服务于微课比赛,而且对学生教学技能的长久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其要求微课的准备应当从常规课教学实践的训练展开,做好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思等环节,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具备常规体育教学实践的能力,为微课的设计与实践奠定基础。其要求微课的设计需要以常规实践教学为参照,微课的实施也应当回归常规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在实践中找问题、改进不足,提升应对教学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打磨”才能呈现更加符合教学规律的、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优秀微课。
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又有别于常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时间被压缩且没有学生参与,是一种偏向理论建构的模拟教学,教学环节呈现的内容、节奏均不同,但教学活动的呈现依然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微课的展现不应该是一节常规实践课任意片段的呈现,而是在实践教学总结的基础上对课的知识点教学的精炼,需要依据课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教学主线、详略得当,即突出主题,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运用丰富的辅助性手段为其服务。
3.2 微中显“微”:把握“微”特质,突显微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竞赛规则中的“时间规定”“片段性”等限定词从时间上、内容呈现形式上对课的实施进行了规定,是教学“微”化的一种表现。从竞赛考评的角度来说,“微”形式简化了实施者教学活动的程序,减少考评工作量,大大提升考评活动效率。从竞赛参与的角度来说,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遵循规则要求,并在简短的时间内、简化的教学程序中能够展现出最佳教学技能,以便获得优异的考评成绩。可见,微课的实践不仅仅在呈现形式上满足规则的“微”要求,还在实质的教学互动中把握“微”特征、展现微优势,其主要包括“微”的形态表现、“微”的行为表现以及“微”的场域表现3个方面。
“微”的形态表现,强调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一方面,依据竞赛规则的要求,首先应从“时间”上满足,将教学时间控制在规定范围。教学时间合理分布是教师对教学环节把控能力的体现,过早停止或超时教学,不仅反映教学时间控制能力不足,也表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安排不合理。另一方面,竞赛规则要求针对课的基本部分进行模拟片段的实践课教学,对教学主要内容和环节进行规定,“片段性”特征体现了对重复性或部分教学组织与安排详略的规定性。
“微”的行为表现,重点展现合理、高效的实践效果。微课教学活动需要在深入解读规则基础上体现教学简化的精妙、设计与实践的细致入微。如根据竞赛规则的要求,在“时间”处理上做到从总时间的分布、具体教学内容的量及时间分布、重难点突破的时间分布、教与学练的互动数量及时间分布等方面考量。在“片段性”的处理上,把握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衔接性的特征,需要关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特征,对课前的学习背景、知识体系、教学条件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做到“片段”得当。就此而言,实践呈现的效果不应当是突兀的、无语境的开始,不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随意的取舍,不应是对课的整体进行简单压缩式的“微化”。相反,“片段性”应当具有承上启下的结构,具有前后的联系性、衔接性、延续性,其具体实践应注重体现知识点教与学的环节,需要在课的设计中对课的开始、课的实施环节以及课的结束进行针对性安排,如设置简化的导入部分和留有余地的、可引发遐想的结尾。因此,微课的设计与实践需要依据教学实际、教学规律要求以及评分标准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究,微课的细致入微要求是合理的、全面的、具有实践性的,包括课中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空间与时间安排等,教学前后队形调动的路线、师生站位、器材摆放的位置,以及课后学练的持续、知识的延伸、教学的交互及追踪等方面。
“微”的“场域”表现,重视创新性地适应“微时代”的发展节奏。“微”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力量和技术优势解构着原本的教育技术领域,建构着全新的教育技术世界[6]。微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也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微力”,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能够提升教与学的灵活性、有效性、高效性。即表现在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能够在课余时间让“教”与“学”的联系再发生,更好地延伸体育课堂教学;保证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停留于形式上,而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保证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避免徒劳无功的无效行为;在简化教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的成果,而不是增加学的负担。微课是微时代的产物,其需要结合主体的习惯、特征拓展微功能,充分展现微时代简便、高效的特征,如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简化、知识点突出的特征,即课的教学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微课的实践应当体现微时代的创新理念、高效教学手段的运用,构建教学主体能够突破时空壁垒的交互平台,运用能够为知识点服务的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线上交流平台(微信、QQ、钉钉)、高科技教学工具(运动监测、动作技术分析)、线上教学资源(微视频、MOOC)等。
3.3 微中有“戏”:创新预设,提升表现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竞赛规则要求参赛者是在没有学生在场情况下进行模拟授课,围绕抽取某一项技术的基本教学部分展开,具有特定的主题性、情境性特征。其竞赛是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在无学生参与、模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活动均由教师自己来呈现,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学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教师语言、動作模拟呈现各种交往、互动的情景。从表现形式来看表演成分较突出,需要比赛者预设教学情节并进行合理的情景再造,在特定的场景下对“戏”的内容进行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其“导”与“演”的水平。
一方面,注重精彩的预设,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与效果延伸等多方面展开,注重教与学矛盾的发生与转化设计,可以建立在较理想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来提升其合理性、有效性。单从“戏”的角度分析,一部精彩的短剧,若观众没有对先前戏情的了解,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入戏,明白其情节、缘由。因此,对于“片段式”教学微课而言,做好教学主体部分的铺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巧设教学情景,主动引导进入教学情景,包括教学导入、教学开展、教学结束等部分,带来开放式的和可遐想、可延伸的教学环节,丰富教与学的内容,拓宽其互动发展的空间,提升教学的创造性、深刻性。
另一方面,加强针对性演练,从对教学理念的展现、对精彩预设实践效果的检验,重视各环节的实践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服务于实际教学活动,对教学能力水平的促进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实践表现在语言表达、姿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器材与教具的使用、场地运用、教与学活动情景带入的效果、各段情景的衔接与转换等方面,作为演员角色的教师给观众(主要是考评员)带来生动、逼真、无违和感的行为表现与心理体验,尤其在师生情感交流上,如师生、生生交往活动上的巧妙呈现是教学实践演绎的重要方面。同时,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一方面,是对说话的声音大小、节奏、语气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肢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如动作技能的激情展现、与话语内容的对应表达、对场地器材的利用,以及与观看者之间具有感染性、真实性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更好地引发共鸣的效果,而非生硬、紧张、虚假的形式化表达。
3.4 微中见“著”:丰富信息量,提质增效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间信息交流互递的过程[7],教学技能比赛是一种对话、反思与研究的专业行为[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技能评价的重要手段,其呈现的是“微化式”课堂教学活动,是常规课堂教学过程精华的浓缩,是将师生间信息交流互递情况呈现给评委、研讨者等人的过程,微课实践可被理解为实践者与评委等相互间信息交流互递的过程。从基本功大赛微课项目评价标准来看,评价内容包括仪表教态、语言表达、动作示范、动作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教学流程等8个维度,每个评价内容中均包含多项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现微课评定的范围广、内容多等特征,也是对微课实践的信息传递提出更高要求。鉴于此,面对经验丰富的评委专家、体育工作者等,对于同一主题或类似主题的微课,如何依据微课特点以微见长、以小见大,展现微课虽“微”,却大有“作为”的综合品质,即如何从小、少、精妙中体现出更加丰富和充实的信息,提升信息互递的质量、效率,将成为微课制胜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方面,围绕教学内容的施教工作应当具有“量”的体现,其主要以“教”的能力进行衡量,包括准备的量、实施的量、接收的量。准备的量是围绕课的实施事先准备的程度,即常规教学课前的备课程度。如微课开始前介绍学情分析、教情分析、教学工具准备以及课前教与学的联系情况(如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在线课堂的互动以及体操教学中课前培训的保护与帮助等)。准备的量与课的实施具有直接联系性,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课的实施逻辑,为课的有效实施提供先决条件,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另外,实施的量要“恰到好处”“以小见大”,实施的量是围绕教学目标所安排的活动总量,即常规课中教师实际安排的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依据微课的时间、片段模拟性特征,对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充足的量来保障,同时体现教学的广度、深度、新度,如围绕某一运动技能的教学,不仅教授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还包括项目文化、应用场景与规则、健身方法、意志品质、德育教育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展现教学实践的育人价值和启发性、创新性。实践形式的改变、时空的压缩不应限制教学价值的体现,应当强化教学内容蕴含的育人价值,如体育微课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运动技术,更需要贯彻立德树人、强化核心素养等新理念,圍绕教学主题而组织与安排的活动中发挥体育教学具有的促进健康、健全人格、思政育人等多种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服务。微课实践需要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尤其是辅助教具的创造与运用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展现对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驱动性和引领性价值。另外,实践效果注重突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有效性,需要关注实际接收的量,即通过实践能够使教学对象、评委专家、交流对象等受众有效掌握的量,其需要结合科学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实践等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操作性、有效性方面进行推断与分析,能够从各评价指标的完成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对象的信息反馈情况等方面得以体现。就教学目标而言,微课实施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量的施加。就考评目标而言,实践结果能够体现实践者的教学水平,微课实践传递的大量信息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能力指标,能够给教学对象、评委等受众增添新的触发点,以便对实践教学进行积极的思考、深省、探索。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微课具有其独特的实践价值,其属于综合型项目,影响因素众多,在不同规则、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竞赛形式与方法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的微课实践方式。为提升微课实践水平、发挥微课服务作用,需要深刻领会微课内涵,从实践中对其更新状态进行检验,为更好地促进实施者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已有知识经过互相讨论将变得深远精密,新的知识经过研讨将更加深刻。触发先知、营养新知,微课内涵的解读因视角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尚处发展中的微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服务教学目的达成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不同实践环境下呈现形式可能有所差异,因此适应教学需要是其发展的应然选择。面对微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等共同努力,才能抓好着力点,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发挥微课自身的服务作用,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注入新的动力,进而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潇晨,张善超. 教师核心素养的框架、内涵与特征[J]. 教学与管理,2020(3):8-11.
[2] 任雅琴,陆作生. 体育教学技能构成要素的质性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21,42(1):114-120.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通知[DB/OL]. (2020-12-16)
[2021-10-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 938/s3279/202012/t20201216_505808.html
[4] 罗德红,李志厚. 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205.
[5] 李蕉. 教学比赛比什么:从“一堂课”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革命”[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85-89.
[6] 俞树煜. 教育技术之“微”:演变、意蕴和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4):31-35.
[7] 李颖. 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及策略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15(8):150-152.
[8] 叶剑强,陈迪妹,罗姣. 微格教学培养高师生师范技能有效性的研究[J]. 化学教育,2015(2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