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师院校责任更加重大,他是培养教师的教师,是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学专业承担着培养以乐育人、德艺双馨的重要任务,是美育教育的主战场。
一、高校对音乐和思政课程融合现状
高校教授学生思政教育的老师对音乐方面没有太多了解,教授音乐的老师对思政教育也有较大的障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阻碍。使学校在进行音乐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时,成效较小,影响到学生对音乐欣赏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能够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使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学校在设备上有所欠缺,大大阻碍了当音乐和思政融合教育时的娱乐环节无法开展,当音乐和思政教育融合时,老师应当播放音乐,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乐趣,当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环节就会使整个课堂陷入枯燥无味的状态。在大学课堂当中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过大课堂进行教授的音乐与思政相互融合,在教育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在当下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缺乏热情度。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应当加大教育力度,将思政教育重视起来,在大学课堂当中很多学生的重心都放在自己的专业课或者英语课堂上。对思政课毫不在意,但是思政课却是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关系着学生们的个人素质培养,也关系着未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学校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心理是否正常,再进一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完善。因此将音乐融入思政课程当中,就能使音乐作品积极地将学生从繁杂的专业课当中释放出来,在这过程中也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也应当提升学校内部的设备,至少要能够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才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更有利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的教育发展。
二、如何将高校音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
我国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了解这种音乐教学思想的内涵,突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特色作为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灵魂。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其强调民族文化以及融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无论是表现中国的传统音乐还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作品,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揣摩音乐中内涵的有效方法,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融入其他民族的音乐特点、舞蹈以及动作等,彰显出民族音乐本身的博大精深之处。
音乐是一门听觉和时间上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再现,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因此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音乐当中所蕴含的内容和音乐形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的能力。另外,欣赏与分析音乐作品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题材、体裁风格和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要求欣赏者有敏捷的思维去捕捉作曲家的乐思、学识,去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根源,这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
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时通过音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使学生融入课堂当中。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但在实行音乐教学和思修教育融合教育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思政的兴趣、学校对音乐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视,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为了提升学校的教育发展应当提升学生的教育质量,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将思政融入娱乐当中去,使学生在娱乐当中学习,进一步促进我国学生思政教育发展,为国家帶来更多有素质的音乐教育栋梁。
课题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编号:JGJX2021D298)。
作者简介:郑巍(1981-),女,白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