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中的政治解放、劳动解放、社会解放以及人全面的个性解放,都为共同体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及现实指向。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同样是对人的解放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及互补关系决定了它们必将与时代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提出有益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其中的核心追求——人类解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典型特征。用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视角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新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
关于人的解放,首先政治解放只是作为解放的第一序章,而并不能成为它的全部内容。封建宗教的控制影响在历史上来看,很大程度阻碍着社会的进步革新发展,国家只有建立良好有序的制度规范,才能从封建宗教中解放出来。而市民社会就是这种社会制度,家庭和市民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政治解放把人从封建宗教中解救出来,而结果是人却成为了资本的背负者,马克思之后论证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區别,政治解放的本身并不代表人的解放,并不是真正的解放,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所迈出的第一步。
(二)劳动解放
再谈人的劳动解放,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实践活动,劳动使人具有人的特殊本质。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并且创造了社会关系,可以说人类劳动创造了社会和历史。劳动解放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资产阶级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是国家社会的把控者,资本主义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出劳动的异化。实现劳动解放就必将让人们从资本的压榨中解放出来,让人自愿的加入劳动中去,生产资料公有,让人自由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方式。
(三)社会解放到人自由全面解放
人不能脱离社会存在,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并处于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中必然包括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放要将人们从匮乏的生产中解放出来,这就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至关重要。同时,马克思也深入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示社会解放必然要改变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会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模式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将抽象的人转化为了具体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充满个性的存在。人正是通过个性来表现自身的,正是有了个性,人才是具体而丰满的,不再是抽象的。而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正是要建立在人个性解放的基础上。“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人类社会中,共同体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着平等的机会,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以解放,并又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在共同体中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人的解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我国以实际国情以及当前世界局势、国际关系总结出来的新型国际概念。作为我国外交的主要方针政策,并且在我国近年来的重大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获得国内及国际的认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其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着更多更广阔的发展机会,并且在经济及科学技术上无私帮持,让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良好的世界格局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各国间联系密切,和平发展之下,暴力冲突也是频繁发生。中国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政事,与世界各国建立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各国都拥有处理本国一切事务的权力,他国无权干涉,各国都应坚守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够平等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合作中来[2]。
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共同利益不断的呈现增长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各国之间开始重新思考国家之间合作交往的利益纽带,合作共赢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由此,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3]。
文明的产生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人口使文明风格迥异,各个文明充满了个性。然而不同的文明之间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评价文明也不能单纯片面。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世界文明是由不同种的文明相互交融和借鉴而成,直至今日,形成来百花齐放的世界文明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外来文化和事物的接受和再创造程度。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环境,各国应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求同存异的心态面对文化繁荣,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的发展。
(二)共同体的构建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历史逻辑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论述了政治解放的成果、局限以及它的内在限度。政治解放推翻了宗教和神权的枷锁,对宗教异化进行扬弃。“使宗教在表面上具有纯粹个人事务的形式。它被推到许多私人利益中去,并且被逐出作为共同体的共同体。”市民社会同时也得到了解放,市民社会与国家分离,转为独立的私人领域,市民社会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个人得到了解放。与此同时,政治解放让国家与市民社会各归其位。在人类的解放中,资本主义的政治解放只能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但它并不是最终最完全的解放。“我们不要对政治解放的限度产生错觉。”政治解放只是使国家人民摆脱了封建宗教的控制,也仅仅是剥离,宗教从公共领域转到了市民社会之中,成为了市民社会成员新的桎梏与意识束缚[4]。
“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政治解放只是在形式上让社民社会成员得到了政治平等,这种形式上的看似平等掩盖的则是内容上实质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异化,这也就导致人们被再次分化。社会阶层和社会等级的标准并没有改变[5]。共同体的原则也没有被运用到政治国家的管理中。所以,政治解放并不是人的解放,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还具有不彻底性,存在著历史局限和内在限度。而历史的必然则是突破这种政治解放的局限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内在逻辑在于人类存在的有机性和整体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这种有机性和整体性的价值诉求规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是,使“以人为本”的原则来代替之前“以物为本”的价值原则,目的是将人从自然中、从社会中得以解放,使人成为自由的有个性的主体,在“真实的人”维度上更加发展全面。这也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间具有强大的统一性,这两个在价值取向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的过程,产生出了互动与互补。自原始社会,直至今日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此变化发展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到,人类自产生以来总是存在于一些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之中,人类依赖着共同体存在,但无论是自然共同体还是一些虚幻的利益共同体,都未能体现共同体对于人存在的意义[6]。在真正的共同体当中,人们定会摆脱政治社会、劳动以及个性的压抑,实现真正的解放。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3]张旭辉.论“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D].安庆:安庆师范,2017.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符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及其实践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考察[J].理论探索,2017(5):58-63.
[6]朱焕焕.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9-41.
作者简介:王小彤,女,北京人,北方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