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劳动教育观视阈下的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2022-06-09 02:04胡健贞张莉莉刘溢知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劳动语文

胡健贞 张莉莉 刘溢知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中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结合国家各类政策的发展要求,劳动成为国家建设不可缺失的一环,新课改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通过对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概括劳动教育观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板块的紧密联系,进一步阐述了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指向下,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被提升至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劳动实践的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的现象等各类问题。而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利器,能够通过教育对学生“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之拥有充实的人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教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组成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大纲的“教学目的”第一句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而高中大纲的“教学目的”首句则是“高中语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也是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为三大块,分类提出具体的内容、要求,这体现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独立的地位以及重要性[2]。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学生情商和价值观最好的方式。而写作能力的水平高低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表达等能力。写作是学生释放真实情感的有效途径。写作的成功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上。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在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写作单元的编写上设置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写出事件的波澜等内容,凸显了编者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意图。注重中学生写作素养与能力的有效提升,是中学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根本目标[3]。

社会的需要在迅速更迭,这就意味着即便教师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也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提升。而价值观的塑造,作为母语教育学科的语文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担,在课堂上渗透劳动理念,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健全学生的品格。在写作训练中可以更好地植入劳动内容渗透劳动观念,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以此来塑造学生热爱劳动的高尚品格[4]。

二、初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主题统计

本课题采用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共6册。并对各册教材中的作文训练部分及相关主题做了统计,共35个。具体内容如下:

三、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与劳动价值观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初中的学生“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写作训练板块划分了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写作要求,主要体现为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的文体类型的转变;从语言简明到话语连贯再到创意表达的文字水平的提升;从细节描绘到撰写故事再到布局谋篇的写作框架的扩大等等。例如,在写作练习当中,教师给出与劳动相关的命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劳动观和成才观,这种类型的命题作文主要属于记叙文[5]。

(一)教材选材

作品的选材决定了一定程度的作品质量。学生在选材的过程当中,首先是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宽广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从田间地头的耕耘到手工作坊的生产,从古代徭役到近现代的工程建设,从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创新等,都属于劳动。劳动一般可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既包括生产、生活劳动,也包括思维创造活动。学生通过对选材对象的理解来建立对劳动概念的初步认知,如伟大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阐述了他从小参加劳动从而对他终生产生的影响,从正面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还有从反面来向学生说明不劳动、没有劳动的危害性。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孔乙己》不懂劳动、也不去劳动,只想“窃书”最终被打致残,在穷困潦倒中去世[6]。正反进行对比论证,鲜明生动地彰显出劳动的重要,由此教材选材为关键。

(二)记事与细节描写

基于对劳动概念的认识,学生们可以将具体事件当中的劳动对象、劳动目的、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串联起来,完整地记叙一次劳动活动。在写作过程当中,抓住重点细节进行描绘,以小见大,从心理活动、个体行为以及人物语言等表现中突出描写对象的劳动观或劳动精神,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劳动过程的了解,深刻感受各项劳动的具体价值与现实意义[7]。李白的《秋浦歌》是一首正面描绘与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阔的天地被这红光点亮,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鲜亮光明、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人以“赧郎”二字略加勾勒,可以联想到工人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在诗人的描绘下,光、热、声、色交叉照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交相映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成功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再看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用雄壮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文艺风情,凸显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中华民族摆脱了桎梏与羁绊、闭塞与守旧后的欢乐、思考和追求,是对陕北劳动人民的生命赞歌。在平日的写作训练中,每年举办一次“五一劳动节”的征文活动,开展“劳动最光荣”“记一次印象深刻的劳动”“劳动与我”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才观、世界观,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又使他们接受劳动教育。

(三)抒情与人物精神

文章的抒情高潮最能体现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铸就了新中国的灿烂辉煌,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平凡的人带给社会最多的感动。不论选材的大小或者文章内容的详略,每一种劳动都有着自身的价值。《暴风骤雨》中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等新一代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朝着解放大道迅跑,展现翻身农民的全新面貌;优秀共产党员和县委书记焦裕禄,用一生书写“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带领兰考县实干脱贫,成为人民心中的好官;卓越科学家竺可桢将生命献给了我国的气象科学研究等。通过对一次具体劳动的完整记叙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学生们能够明确劳动的状态,端正对劳动者的态度,主动思考自身与劳动的关系,真正领悟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精神。这样的自觉思考,能够起到比灌输式教学更好的效果,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劳动反思与体悟[8]。《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大量生活场景,深情描绘了“大堰河”这个朴实善良却命运坎坷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罗中立油画《父亲》以对称式构图,用浓厚的油彩,细腻而精致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勤恳淳朴、真实动情的劳动人民形象,展示出中国农村的缩影。另有朱德在记叙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中,真实地描述了一位善良聪颖、坚强不屈、顾全大局的母亲,她是众多平凡且伟大的劳动妇女中美的典型。这些人物都展示出劳动人民的精气神,闪烁着劳动的光輝。

三、结语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实的学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必备的品质。而语文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时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写作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概括出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学生劳动观的培育应当涵盖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本源性的,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经济性价值,要遵循按劳分配的劳动原则,坚决杜绝不劳而获、少老多得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三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也有一定的教育性,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劳动热情,主动参与多类型的劳动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和检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在素材的积累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广泛阅读、注重体验实践,并及时做好总结交流。在写作教学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可以渗透更多的劳动技能,开展高效的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劳动观、教育观。通过课堂设计把握人物精神魅力,举办各类语文竞赛培养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观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高尔基曾说:“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从实践中看,劳动既强健了人的体魄,也磨练了人的意志。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写作教学训练中能够合理融入劳动教育,必定能让语文教学的成效更加显著,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

[2]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5-01.

[3]习近平.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5-4-29.

[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

[5]陈凌颖.中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J].黄冈师专学报,1988(1):55-56.

[6]江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A].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2019:85-87.

[7]孙延乔.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文献综述[J].新西方,2019(15):63-64.

[8]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学在线,2018(7):15-17.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548011);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0187)。

作者简介:胡健贞(1999-),女,湖南邵阳人,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莉莉(1980-),女,湖南怀化人,文学博士,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课程教学论。刘溢知(2002-),女,湖南益阳人,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劳动语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