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工作

2022-06-09 02:04张青青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遗址文物

统万城遗址是陕西省境内一处重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建立的大夏国都城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含有的少数民族建筑模式是一笔重要的文物财富。同时,统万城遗址还是靖边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提升发展,参观统万城遗址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对文物遗址保护而言是一种现实压力。笔者在工作中思考如何兼顾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文物文化传播功能,根据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为遗址文物保护行业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统万城坐落于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北,在2012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浅谈会上,靖边县统万城成为旅游开发项目。在近十年的统万城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文物保护单位对统万城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遵照历史遗迹建筑特点和国家颁布的文物修复标准,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价值方面的平衡与协调。随着开发时间较长、文物所在地气候、参观游客的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物遗址保护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文物遗址自身所具有的属性又不能适应当前文化宣传、文化传播的新形势。笔者在工作中,结合以往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

一、统万城的文物保护工作

(一)统万城遗址的文物价值

獨特的少数民族政权历史研究价值。统万城建成在距今约1600年前的十六国时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匈奴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夏国的都城,具有研究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特历史文物价值。在该城落成之时,就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点和相关历史人物个人的特性。在过去的历史资料中,每当提及大夏国政权建立者赫连勃勃,就必提到统万城这一相关建筑,该遗址已经与赫连勃勃这一历史人物紧密相关,统万城建筑过程中存在压榨底层劳动人民的史料,也成为研究赫连勃勃本人统治特点的一个佐证。

(二)相关历史时期研究价值

研究此处古代建筑遗迹,能够了解其建设过程中所处十六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历史大环境,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匈奴国君残忍暴戾的统治风格,以及匈奴等少数民族统治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政治环境。同时统万城在宋代遭遇官方焚毁、破坏等历史,也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统治地区与中原地区进行民族融合的漫长演变过程,对于研究历史人口迁徙,民族融合有一定价值。

(三)是历史建筑与历史自然环境研究价值

统万城独特的建造方式造就了现有的遗址外形,并以此被称为“白城子”,据史料记载该城使用的浇筑方法较为独特,几乎没有相同建筑技法的遗址保存下来,具有一定的建筑研究价值。该城历经千年雨雪风霜洗礼和人为破坏,原有高40多米的城墙现在仍存有高10余米的遗址,对研究建筑物建造方式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价值。

可见统万城作为遗址文物,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极其独特和重要的价值。注重做好保护工作,是开发和研究遗址文物价值的前提,也是将这一宝贵的世界历史遗产延续下去的主要手段。

1.统万城遗址相关保护措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统万城就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保该项遗址不遭受工程爆破挖掘等人为性的损坏。2006年,统万城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开始启动,标志着统万城遗址成为国家核心标志文物。十四五规划中又提出,大遗址保护项目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国家战略性文物保护对象。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该名单是我国参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进行评定的,为保护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物设立,强调对该类遗产进行专项保护、规范日常管理。

2014至2015年,榆林市文物局还组织了对统万城的科学性修复,该工程经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论证,按照国家颁布的文物修复相关准则,在保护原有文物遗址的基础上,对统万城进行了科学系统的修复,包括修补、回填、加固等工程手段,并且就周围环境进行了相应治理。这些措施让统万城残存不多的建筑遗迹得以系统修缮,延续建筑寿命,以更好的面貌作为旅游资源展示给游客。

2.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2017年4月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主要工程是建设一座兼顾文物保护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馆,经过多方考证、专家论证,将统万城遗址进行文物保护、文化传播、旅游观光等全方位开发。文物保护部门统筹兼顾各方面需求,履行部门职能,设计采取消隐的手法打造一个下沉式的建筑体,建筑材料结合夯土,柳条等当地材料和工艺,力求新建筑外观与遗址环境氛围完美协调。这一工程的落成将改善遗址现在的环境状况,为发挥统万城遗址作为文物的功能,进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好基础准备。

二、统万城保护与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遗址作为旅游资源属性单一

统万城遗址年代久远,遗址和文物损毁和丢失较多,现在可供展示、展览的内容较为单一,仍然以参观游览为主,互动体验内容较少,参观内容也以遗址实物为主和多媒体影视资料等内容。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遗址古迹在宋代遭到过官方焚毁破坏,还曾有居民居住,遗址本体上有多处窑洞,虽然经过修复,但仍难以保留遗址的原始面貌。作为旅游资源,参观内容少、属性单一,将难以形成用户粘性,不利于提高参观浏览量,进而影响遗址作为文物的文化传播功能。

(二)遗址文化宣传手段有待加强

陕西省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共有6处,统万城遗址就是其中一处。蕴含的文化内容有多项世界级的独有特点,单现有的宣传手段很难把遗址所具有的文物研究价值、参观价值和在我国文物研究中的定位等直观地面向游客展示。尤其是在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陕西省作为文物古迹保有大省,不可移动文物就有近8万处,其中,古遗址就有23000余处,可供游客选择参观的遗址较多。因此,统万城如何能在众多同质化的旅游资源、历史古迹中脱颖而出,宣传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遗址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统万城遗址在靖边县以北58公里的白城子村,基础设施,如交通、食宿等方面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不足以应对未来较大的游客参观量。类似的,如北京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距离周边所在城市较远,设置有专项旅游线路车。基础设施不到位,还会让遗址文物研究工作滞后,遗址公园项目的建设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研究工作提供了落脚点,能够为进一步发掘遗址文物文化价值保驾护航。

(四)遗址文化传播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除传统的参观讲解外,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增加一些互动式展品,提升沉浸式参观体验,创新参观模式,在原有的文物遗址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方面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拓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物遗址社会教育职能。由于统万城遗址代表的历史时期较短,大夏国政权总计存续二十四年,可供发掘的历史资料有限,仅从遗址本身开发文化信息,难以满足现代文物管理开发和文化传播需求。

三、统万城未来发展构想

即将竣工验收的统万城遗址考古公园项目,可以发挥文物保护、文化传播职能作用,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开发线上线下多途径创新型参观模式,深耕遗址文化向纵深探索。

(一)遗址相关保护措施

一是,将现有一级做好防护措施,不再继续遭受人为和动物等因素破坏。文物保护单位计划在原有修复加固等基础上,安排专人进行详细查看,定期全面巡察,查找遗址仍然存在修复点。力求将日常维护保养与周期性大规模工程修复相结合,延长遗址展览寿命,将我国特有的文化遗址长期保存下去。

二是,将遗址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3D图像资料,结合VR、AR技术转换为数字资源,让游客有更独特的参观体验方式,既有全方位的数字化场景,又有实物进行细节展示,将实物展览与虚拟体验相结合。

(二)联合做好遗址旅游资源开发

统万城遗址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与游览人群要有清晰的定位,结合我国最新的旅游业发展行业风向,充分发掘适应人群,有针对性地将统万城遗址具有的文化内涵向特定人群传播。例如,近年来,广受好评的研学旅游项目,就较为贴合统万城作为历史文化古迹这一特点,能够利用遗迹文化价值,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与历史文化学习,使旅游业、文物历史、参观游客之间三者共赢。

(三)遗址文化传播功能提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型广受网民喜爱的宣传方式。结合统万城遗址相关历史人物资料,编写宣传推广剧本,推出轻松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短视频节目,其中需要进行文物资料再次加工,相关部门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平台的维护与运营,并设置专人专岗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加工編撰,吸引足够的社会关注量,让人们发现我国历史遗址中的这块瑰宝。

参考文献:

[1]张仕骏.统万城历史遗址开发与保护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2):102-103.

作者简介:张青青(1978.10-)女,汉族,陕西省靖边县人,助理馆员、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管理与宣教。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遗址文物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