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进伟 李亚 胡荣春
摘要:党的领导是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制度安排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行政权、学术权和民主权协调统一等问题,进而为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党的领导;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培养机制研究”(2021SJA1429)。
作者简介:俞进伟,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李亚,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胡荣春,常熟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助理研究员(江苏常熟215500)。
中图分类号:D267.6;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123-03
“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吸取一切文明成果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的动态过程。”[1]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吸取数十年的实践经验,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也同时提上了日程。
高校治理体系主要分为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体系两个部分。外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政府、社会、企业等,高校的治理和发展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协同和推进。内部治理体系主要指的是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和民主权的协调和分配,其中政治权指的是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数据时代,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将行政权、学术权和民主权协调统一,必须通过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思维、尊重学术权威、扩大分权范围、激发师生活力、实施信息战略等途径,全面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党的领导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重要议题。
(一)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经历了从早期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探索,也经历了“文革”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到受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校长负责制试行”挫折。然而,不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如何变革发展,经历了多少挫折和考验,数十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绝对不能弱化淡化党的领导,否则就会出现“党的领导失威、马列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政工队伍失散”的历史教训[2]。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践的选择。
(二)內部治理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安排
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是高校管理制度、运转机制、政策规范的总和,其中制度建设是基础,决定了内部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框架。制度建设作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根本,将党的领导贯穿高校制度建设各方面,目的就是要将党的思想和意志通过制度建设形式,融入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中,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制度优势成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长效优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党的领导就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安排。
(三)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党的领导则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引领,也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现的是党委领导的政治权和校长负责的行政权的辩证统一,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问题在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高校党的建设体现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也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进一步强化高校党的建设,才能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始终保持统领地位。
二、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治理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从有着鲜明计划经济特点的计划管理、行政权力主导的模式,逐步向以立法、拨款、规划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发展,其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客观选择。党的十九大以来,形势不断变化发展,高校内部治理体系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双一流”目标提出的新导向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通知,正式将“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上日程。在此之前,不管是“985”还是“211”工程,侧重对大学的评定,而且高校的排名地位是固定的,尽管也有重点建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这样的评定,但社会对一所高校的认知主要还是以综合能力为主。自实施了“双一流”高校的标准后,学科的地位大为提高,给了很多原来“双非”高校更多的发展机遇,即便综合实力不够突出,仍有机会凭借特色学科勉强进入排名。与“985”“211”的固定名单不同,“双一流”的名单是动态的,进出机制较灵活,这就对排名靠前的高校造成了一定的危机感。因此,不管是否在“双一流”名单内,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高校都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使之与“双一流”的建设要求相适应,是时代赋予的新的挑战。
(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新支撑
大数据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发展而产生,是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捕获海量信息并加以处理分析。得到有价值信息的数据收集处理过程[3]。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机遇的角度来讲,大数据技术有效打破了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不同部分之间的信息孤岛效应,各部分之间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工作更为高效便利,对于辅助决策、评价反馈、扁平化管理都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从挑战的角度来讲,如何有效搭建数据平台,分析不同数据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挖掘数据深层次的应用价值,将数据结果反馈到不同工作领域,以此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这非常考验高校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意识和水平。
(三)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新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应该从科学逻辑出发还是从市场逻辑出发,一直存在争议。从科学逻辑出发,不论什么研究都是有价值的,而从市场逻辑出发,学术研究必须考虑社会价值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一个管理学范畴的问题。高校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高校的资源从以往政府拨款、政策驱动逐渐向社会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依靠的都是社会资源的支撑。如今,高校越来越意识到资源的稀缺和宝贵,用通俗的话来讲,“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伴随着社会转型,高校也在从“管理型”向“创业型”转变[4]。以创新为目标导向的创业型高校并不是全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傳统的高校中注入了创新的元素。这样的转变对于高校来讲,并不会改变其公益的价值取向,但是转变的结果却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适应这样的转变,创业型高校需要向创业企业学习,借鉴和调整内部治理体系,以高效的管理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党的领导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路径
结合前文内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就是在确保政治权的情况下,实现行政权、学术权和民主权协调统一的问题。但是过多的制约会抑制内部治理体系的效率,而党的领导所体现的政治权在其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达到三者的统一,从而为实现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
(一)提高政治主导地位为第一要务
加强高校政治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党组织管党治校水平,是统领带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固本之举和首要遵循,是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政治保证[5]。高校要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坚守办学底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始终把立德树人思想贯通到内部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始终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校内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强化政治核心作用,时刻保持政治警惕性,时刻提防意识形态风险,为党和国家守牢高等教育的阵地,确保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在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路线不动摇。
(二)强化法治思维,构建法治体系
法治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观点和逻辑遵循,是高校发展及其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法治思维,指的是在面对学校发展和日常事务时采取的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模式。强化法治思维,一是要在制度设计、岗位设置、操作程序、监察机制等方面充分考虑“合法性”,完善以高校章程为统领的法治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法务咨询、审计监察等机构,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执行力和执行效率,做到有法必依。三是要积极推进内部治理评价制度和机制改革,兼顾过程与结果,形成过程监管严格、结果考核有效、评价反馈及时的闭环式现代化法治治理体系。
(三)尊重学术权威,突显“双带头人”制度实践价值与活力
继续倡导“教育家办教育”的理念,充分尊重学术权威,发挥学术权威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的作用。同时深挖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实施的“双带头人”制度,拓宽“双带头人”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场景,将其引入高校校级和中层领导中。一方面在严格遵守党章党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基础上,将思想政治素质高、服务群众意愿强、具备一定党务工作能力的学术权威人物选拔任用到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之中。另一方面,对党建和学术双肩挑的干部和人才要加大培养力度,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其学术权威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学术专长,进一步优化协调政治权与学术权的关系。
扩大分权范围,激活基层教学单位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的活力。随着高校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高校权力中心随之向高校校级层面转移,而这种转移到了校级层面就产生了滞留。高校基层教学单位由于缺乏治理权,显示出自主性差、活力不足的问题。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要破解治理权上下级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矛盾冲突,有必要厘清学校与二级三级教学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学校向基层教学单位放权,进一步推进基层教学单位内部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单位的活力,使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上下协调统筹推进。
激发师生活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注重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没有充分认识到来自于师生的自内而生的强大动力。高校既是党和国家的,同时也是师生共同的,没有师生成员,高校不复存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架构涉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各利益相关者,不同主体之间权责利的科学划分体现了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将来自于师生的这种变革动力释放出来,促进工会、妇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是对民主权的尊重和肯定,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实施信息战略,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效能
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充分重视信息治理的制度建设,保证数据采集和使用的规范化,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不受威胁。其次,要重视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学校信息治理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人学用数据并使用数据的大数据思维能力。最后,建设专业的信息工作队伍,既包括擅长平台搭建、数据采集的技术型人才,也包括擅长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竹茵.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逻辑[J].领导科学论坛,2021(11).
[2]姚永明.建国以来高校党建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刘湘玉.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4]乌尔里希·泰希勒,任增元,贾振楠.驾驭现代高等教育系统:需要更好地平衡冲突中的需求与期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2).
[5]方守恩.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0(9).
责任编辑: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