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并通过学习领略古诗词的意蕴?笔者结合多年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以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方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古诗词阅读内涵
古诗词的教学,可从整篇入手,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在教学《采薇(节选)》时,就可以从诗的特点入手。这首诗字面上有三处对比:时间上“今”与“昔”对比,景物上“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动作上“往”与“来”对比。教师相机提问:“同学们,请闭眼回忆一下,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的画面里,你们最喜欢什么?”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春光明媚,杨柳青青,我最喜欢 ;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我最喜欢 。”在学生述说时,教师顺势引导:“那么,作者的心境跟你们一样吗?要想走进诗人的内心,我们不妨先走进那个时代吧。”紧接着出示课件,简介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西周后期,周宣王时代,北方的猃狁部落非常强悍,经常入侵中原,凡所到之地都是生灵涂炭,一片狼藉。为了解除猃狁入侵,还百姓正常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对猃狁部落的战争。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战争概念模糊,于是教师导入西周时期战争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用画外音“鼓角争鸣、刀光剑影”进行渲染:“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一位从战场上侥幸活下来的征夫,解甲退役后带着疲惫的身躯、带着道道伤痕,带着对逝去战友的痛苦和一颗恐惧、破碎的心,孤独地走在大雪纷飞的途中。这一路,饥寒交迫,此时的他还能感受到一丝胜利回乡的喜悦吗?那他究竟有怎样的心情呢?”此时,征夫悲凉的心境就容易理解了。
二、以一带多,拓展古诗词阅读内容
教材中的古诗词多半是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学这些古诗词的目的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满园春色”。古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一带多的方式,不拘泥于教材,来拓展古诗词阅读边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鉴赏古诗词。
1.向同一表达手法的作品拓展
如教学《采薇(节选)》时,教师提问:“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为什么只写依依的杨柳呢?此情此景可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依依不舍)这种依依不舍之情是通过杨柳依依表现出来的。柳树随风飘拂,多像一双双手,并且柳与“留”谐音,正因为这样,所以从《诗经》开始,柳就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枝》中的名句:“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短短的16个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俗:送别时,折柳相送。如《送别诗》中的名句:“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向同篇作品拓展
在教学《采薇(节选)》时,有学生提问:“题目是采薇,为什么文中没有一句提到采薇?”于是教师讲解道:“课文呈现的只是《采薇》的一部分,所以题目为《采薇(节选)》,其实《采薇》整首诗中多次提到过采薇,我们来看看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到:从春到秋,薇菜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了时间的漫长和戍边的艰辛。一年都快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这些心理独白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因为有了征夫采摘薇菜填饱肚子这个题材,才出现了《采薇》这首诗。总之,诗词都来源于生活。今天学的只是节选,原诗很长,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拓展性地去整体阅读《采薇》。
3.向同一题材的作品拓展
如教学完《采薇(节选)》,教师可拓展其出自《诗经》。《诗经》又号称《诗三百》,里面有大量的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关雎》)这样的教学,没有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欲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古诗词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赏读文本,感悟古诗词阅读意境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明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如教学《采薇(节选)》时,要做到分层次朗读,首先是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雨(yù)雪霏霏”中的“雨”读第四声,在学生展示朗读的时候,教师评价读音的正确与否。其次是要求读出节奏。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仔细听教师是在哪里停顿的,并指导学生正确地标出节奏,并读出节奏感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旁边的注释读懂诗意,并交流、汇报。如根据注释“[昔]从前,指出征时;[往]指当初去从军;[依依]形容柳丝轻轻随风摇曳的样子”便明白了第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思:“从前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动。”根据注释“[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雨雪]指下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便明白了第二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思:“现在我回来了,只见大雪纷纷满天飞。”根据注释“[迟迟]迟缓的样子;[载]则,又;[莫]没有人”便明白了第三、第四句的意思:“道路泥泞,我脚步沉重又迟缓,一路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为了读出诗的意境,教师可借助吟咏的方式,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加之精彩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中,让学生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为了带领学生走进征夫的内心,教师是这样渲染的:“征夫即将奔赴战场,此时心里最割舍不下的是谁?父母、妻子、儿女、朋友,依依杨柳之下,家人送别的情景又历历在目。”(课件出示送别画面)教师引读:一想到年迈的父亲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放下時,他只能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想到娇弱的妻子低声的哭泣,他只能哀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想到活泼的孩子追着喊着要爹爹,他只能泪眼婆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学生通过练读、展示读、分组读、齐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而体会到诗人的不舍之情。
为了更好地渲染雨雪霏霏的画面,教师在学生体会到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悲凉画面后略加点拨:“不应该呀!征夫凯旋而归,按理来说在回乡途中应该得到的是人们夹道欢迎,可如今凯旋而归的征夫拥有的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出示课件):不是(鲜花相迎),而是(雨雪霏霏);不是(骏马高车),而是(雨雪霏霏);不是(美酒佳肴),而是(雨雪霏霏);不是(黄金百两),而是(雨雪霏霏)。“是呀,什么都没有,只有雨雪霏霏,这让他感觉到不仅是天冷,更重要的是心凉。作者内心的悲凉透过景物雨雪霏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我们通常叫作情景交融。身心疲惫的征夫,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地行走着。近了,离家乡越来越近了,归途中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都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对于一个久戍边关的征夫来说,最怀念的是家乡、是亲人。”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学生由此体会到,此时的故乡就是征夫精神上、情感上的寄托。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很快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一种悲凉的心境、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为了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让学生借助吟诵诗词、展开想象以及整体感知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瑞昌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