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衡
大肠癌是源于大肠腺上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又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调查数据表明,近40年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了5倍,且呈现年轻化趋势,40~50岁为高发人群。
典型案例
年过半百的贺先生一向身体健康。前不久他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有时大便带血,到医院就诊后,其大便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发现,贺先生大肠上有一直径约2厘米的息肉,征得同意后,医生在肠镜下为其做了息肉切除术。术后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显示其大肠息肉为癌变率很高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幸亏及早在肠镜下切除得到根治,否则很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大肠癌。
专家解析
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除了各种原因导致的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外,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加上运动减少,是大肠癌高发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吸烟、饮酒,以及体重超重等,都直接导致了大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其特点有:①多数大肠癌祸起息肉;②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高;③腺瘤性息肉多易见癌变。此外,便秘的危害被许多人忽视,长期便秘会使毒素在肠道内蓄积,引发肠道疾病。
大肠癌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风险因素的癌症。本病早期常无特别的症状,很可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
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的局限性隆起(即小肉疙瘩)。这种息肉可大可小,小至芝麻、绿豆大小,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大小,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百个不等。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会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大便习惯改变等,一旦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诊。
大肠癌患者常见症状有:①便血;②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③大便形状异常。当发现以上症状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如平日发现有便血、大便发黑、大便形态变细变长等一系列改变,一定要引起足够警惕。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进行肛门指检,其对及早发现肛管、直肠癌意义重大,可使约75%的早期直肠癌得到确诊,避免因误诊为痔疮、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而延误治疗。临床上,确诊大肠癌最可靠的办法是进行肠镜检查,可以直接发现结肠、直肠肿瘤,并且可以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快速确定诊断。
据统计,我国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由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易与痔疮等疾病相混淆,患者往往会延误治疗,等到确诊已是晚期了,预后较差。为了能尽早发现大肠癌,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多发性肠息肉的患者;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饮食偏好高动物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人;年龄超过40岁的人。这些高危人群应每3~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而非高危人群健康体检时应增加肛门指检项目;至50岁后,则可接受肠镜检查,之后平均每5~10年进行一次复查。
预防胜于治疗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应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易消化食物,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鱼、禽、瘦肉、低脂乳制品代替动物油脂过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黄绿色蔬菜;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黄瓜、茄子、绿豆、香菇、红薯、燕麦、玉米等,饮食不宜过分精细,适当进食一些粗粮;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少吃腌制及熏制的食物;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从而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吃霉变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和规律的体力活动有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戒烟,从而预防烟草中的致癌物质通过呼吸道的吸收,研究表明,烟草中含二甲基胫,长期吸烟可诱发大肠癌;限酒,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已被确定為一类致癌物。已证实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等癌症与酒精有明确关系;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因为粪便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使大便内的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肠壁在毒素长期的刺激下易发生癌变。在饮食及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时,若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等,应及时就诊。
定期检查 腺瘤性息肉占全部息肉的70%~80%,息肉越大、息肉绒毛越多越易发生癌变。高危人群早做肠镜不仅能发现大肠息肉,还能在肠镜下直接治疗。对已知肠息肉,如腺瘤样息肉的肠镜下早期切除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