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淳钰 陈科旭
摘 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认识时代新人的这一培育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切中时代发展脉搏,助力时代新人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时代新人;民族复兴;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D432.6;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3 - 0033 - 07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42的战略任务。近些年来,时代新人是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但学者们对时代新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内涵、现实状况与培育路径方面,对时代新人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中所要求的文化底蕴的研究不多。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2]36,要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164。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洞见、对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把握的基础之上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探究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中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助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文化之根: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勉励青年学子们要肩负时代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4]“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众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与理想追求,从中国古代延续至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以“横渠四句”涵养“立大志”
宋代大儒张载在总结儒学基本义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饱含着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追求,被冯友兰先生誉为“横渠四句”。“横渠四句”具有逻辑上的一贯性,体现了强烈的担当意识。在“为天地立心”上,张载指出作为人的“我”,要感悟天地自然的规律,促进万物和谐共生,为天地立出生生之心。在“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上,张载认为作为人的“我”要传扬圣学,对民众进行教化,让他们也能够感知天命,了解作为人应该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在“为万世开太平”上,张载认为每一个普通人通过教化都可以明白个体存在的意义,进而心系家国、造福万民,惠及天下、开创大同。因此,在“横渠四句”中,不管是感悟天地,还是接续使命与传扬圣学,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百姓谋幸福。习近平指出,“横渠四句”展现了我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志向和传统[5],并对我国青年学子给予了深切的希望,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55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感悟“横渠四句”中蕴含的知识分子“心为天下”的责任感与“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心怀“国之大者”,志存高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加强主体意识,积极作为、砥志砺行,提升担当能力,努力成为时代所需的栋梁之材。
(二)以“以德立人”滋养“明大德”
以德立人,其实质就是立德树人。古人认为立德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立德”的最终指向还在于“树人”,正所谓“树人以德”,因为“立德”更多的是倾向于个人修身层面,而“树人”则侧重于国家与社会层面,“树人”是要培养一个既有才德又能够心怀国家之人。根据《学记》中的记载可知,教之人文、树人以德最终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时代新人的道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习近平汲取了传统以德立人思想的精华,指出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6]312,认为青年应该学习古人的高洁品行与远大的报国之志,勉励青年既要践行服务人民的大德,又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从小事做起。[7]因此,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崇德、明德、修德,“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8]27。無私德不立,无公德不团。私德与公德作为为人处世的一体两面,是一个人立身成人的根本。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既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营养,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强化个人的品行操守,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进行道德实践,笃志报国,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立身标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无负于国家与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三)以“修齐治平”助力“成大才”
在《礼记·大学》中,儒家将“修齐治平”详细划为八个层级,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层级环环相扣,依次推进,具有鲜明的逻辑理路。通过格除不正当的物欲,达到良知,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此谓心正,言行不偏不倚,同时不断增长才干,在家庭中可以团结一家人,扩大到国家层面,可以教化一国人,化民成俗,达到治理国家、均平天下的效果,这是对于儒家“修齐治平”的简易理解。“修齐治平”作为儒家的政治理念与治世理想,被无数知识分子所推崇,由此涌现了众多历史脊梁人物,比如牧羊北海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丹心照史的文天祥。可以说“修齐治平”激励了一代代有志之士投身于建功立业的历史创造之中,也成为古往今来许多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道德信条,构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风骨。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关于“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并举出许多供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物,鼓励青年学子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6]337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9]10-11修身的主要方法是学习,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自觉学习优秀人物的卓越品行,把握难得的时代条件与人生际遇,在努力学习中增长学识,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德行,在反省自励中改正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相统一,以实实在在的奋斗浇灌青春年华。9AD4D60A-5422-4593-85AF-B82A4E2257F3
(四)以“天下为公”铸就“担大任”
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用107个字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了一系列总括性的表述,描绘了社会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阐述了儒家“天下归仁”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儒家所勾勒的这幅美好社会的蓝图深入人心,为后世仁人志士所推崇,以此勉励自我,将“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发扬光大。如宋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明鉴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明末清初顾炎武以“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来激励自己关心社会现实;近代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旗帜凝聚民心、救亡图存。可以说,对“天下为公”的不懈追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了一种带普遍倾向性的文化意愿。这种价值追求与中国梦深度共鸣,代表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习近平立足于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切中时代脉搏,精炼出“中国梦”这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追求。在新的时代方位上,习近平指出青年“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6]333,对青年一代抱有热切期望,认为其“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3]50。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领会“天下为公”的思想意涵,明晰“天下为公”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胸怀大局,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文化之脉:熔铸于革命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人对党史的学习,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0]。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強历史定力,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一)铭记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史,其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付出巨大牺牲,最终改变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的。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国人尤其是青年要铭记革命历史,因为青年的人生阅历有限,又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洗礼,对革命历史认知不深刻,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史,贬损革命前辈,如果不对青年加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加深其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就容易造成青年难辨历史真假、不明事实真相。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如果轻信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说辞,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缺乏历史文化自信,就无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405革命历史是文化自信的根底,学习革命历史是破解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清醒剂”,要对时代新人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革命历史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历来采取审慎的态度,“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11]694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难得的精神财富,自觉学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峥嵘岁月中坚定历史自信,强化民族认同感,明确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识破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险恶用心,不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论所迷惑,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汲取伟大精神
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实践中所凝结而成的精神品格,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传承与发扬,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精神支柱。在不同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人物通过他们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伟大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步的青年群体与国人一起进行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形成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伟大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赤诚的青年群体与国人一起担负着保家卫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责任,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取的青年群体与国人一起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伟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进的青年群体同祖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三牛”精神等伟大精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都体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忠于祖国、心系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创造、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等精神品质,展现了厚重鲜明的时代底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永远屹立不倒的精神源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加深对伟大精神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不负嘱托、感恩奋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激荡青春理想,真正成为时代先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与发展新中国的进程中不断淬炼所形成的文化印记与精神依托,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伟大斗争,更应发挥红色基因的铸魂育人功能。习近平强调,要防止精神迷失,必须“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8]36,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8]36,挖掘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在知识学习与情感培育中“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2],抓好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为了更好地将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的血脉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分类整合与开发各类红色资源,发挥好优质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措并举,通过多样的载体与途径,打牢时代新人的红色根基,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成为时代新人的固本工程。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要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红色文化中涵养价值理念、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报效国家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自觉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将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勇担使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AD4D60A-5422-4593-85AF-B82A4E2257F3
三、文化之基:奠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41,这就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一)以“三个面向”突出培养目标的先进性
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这一教育方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要在“三个面向”上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1.面向世界,抢占科技高地。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科技、人才等软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到底是靠人才、靠教育,因此在第四次科技革命行将到来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各个国家纷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此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必须坚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与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统一。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面向世界的积极态度与开放的胸怀,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人才培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建成众多的世界一流高校,真正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另一方面不能盲从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道路,要坚定地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们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因此要立足我国实际,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锚定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系统总结培养经验,客观对待自身发展的长处与短处,切实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到位,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面向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造就时代新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具体细化。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可见,建设教育强国与培育时代新人两者密不可分。一方面,培育时代新人需要教育强国。习近平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4]建设教育强国,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与培育模式,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造就更多拔尖人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时代新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能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搭建起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增强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与水平,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3.面向未来,引领时代发展。习近平指出:“继续面向未来,加强青少年教育培养。”[2]426培育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是指能够适应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即为实现中国梦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如何达到面向未来的要求,一方面,时代新人要融入新时代。时代新人这一概念是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广大青年要立足社会现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好学不倦的求知精神,求真务实,持续增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质与能力,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本领自觉运用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时代新人要引领新时代。习近平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1]279广大青年要在创新中担当重任,既需要有针对性地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又要坚持学以致用,在实践锻炼中做到勇于創新,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不断检验与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争做时代弄潮儿,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开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以“民族科学大众”实现培养方式的科学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6]方针,这一方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科学的,更是属于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时代新人培养方式的科学性,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这三方面入手。
1.以民族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蕴藏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发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因此,在对待民族文化上,要立足时代要求批判地进行吸收,从优秀民族文化中挖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等涵养时代新人的资源”[17],推动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409。例如,通过组织书法、绘画、戏曲、诗词等文化活动,搭建故事分享、节目表演、作品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提升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在文化熏陶与体验中加强时代新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
2.以科学文化练就担当本领。繁荣科学文化,必须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18]因此,在发展科学文化以造就全面发展的科学人才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打牢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将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渗透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培养出大批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品学兼优的卓越人才。9AD4D60A-5422-4593-85AF-B82A4E2257F3
3.以大众文化提升思想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习近平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自己的基本遵循。[3]172大众文化是从群众中孕育产生并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民众服务的文化,具有受众广泛、贴近生活的鲜明特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需要关注大众文化社会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在社会性方面,加强协同育人,实现课堂、校园、社会、家庭、社区立体化、全方位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时代新人成长的各阶段、各方面,凝聚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在广泛性方面,依托影视作品、网络文化、流行音乐等多种形式,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19]118,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时代新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激发时代新人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以“两个文明”强化培养效果的持续性
中国共产党自1979年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以来,始终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9]126。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同样要注重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强化培养效果的持续性。
1.建设物质文明,增强物质保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增强物质保障,要以教育设施的完善为基础。第一,增强技术保障,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在实体建设方面,加大校园环境与公共文化设施的修建,如博物馆、图书馆等的建设,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充足的育人场域;在大众传媒方面,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6]313,立足青年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技术,借助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平台,使培育工程活起来,促使青年自觉向时代新人目标迈进。第二,加强资金保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财政补贴与资金投入,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培育时代新人主阵地的高校要拓展资金来源,明确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加大物质投入与人力投入,如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基地与平台、表彰先进学生,提高育人实效。
2.建设精神文明,提升精神生活。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中之重是打好精神之基。新的历史方位赋予时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寄语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9]21。第一,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是对其理想信念的要求。有志气要求时代新人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要加强对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筑牢坚实的信念根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引导青年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捍卫者,启发青年将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第二,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骨气是对其精神品格的要求。有骨气要求时代新人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这要求当代青年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一往无前,敢于迎难而上。因此,要在工作实践中锤炼时代新人的内在品格,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青年学生不轻言放弃的品质,练就刻苦努力、不懈奋斗的精气神,能够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攻坚克难,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三,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对其能力和信心的要求。有底气要求时代新人具有过硬的本领才干,在党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基础上接续前进,不断开拓新局面。因此,当代青年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与练就坚强意志的同时,珍惜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既要从书本中学习,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理论储备,又要从实践中学习,自觉投身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在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苦干中升华理论认识、掌握真才实学,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N].人民日报,2018-06-01(1).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AD4D60A-5422-4593-85AF-B82A4E2257F3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7]栾淳钰.“新人”的概念演变、时代意涵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50-55.
[1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An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New Generations of the Times
Luan Chunyu,Chen Kexu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 New generations of the times who assume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need to hav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ltivation requirements of new generations of the times,cast the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with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hit the pul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help the cultivation of new generations of the times,and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talent suppor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generations of the era;national rejuvenation;cultural heritage
责任编辑:孔九莉
收稿日期:2022 - 03 -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批准号:
20CKS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栾淳钰,男,山东青岛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史。
陈科旭,男,山西运城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与实践。9AD4D60A-5422-4593-85AF-B82A4E2257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