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胜,张佳倩
(长治学院 历史与旅游管理系, 山西 长治 046011)
2015 年10 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要求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以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为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发展思路要转变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的文件,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旅游管理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具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科竞赛大多以项目形式设立,以社会和行业发展为背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生为本体,以竞赛为手段,以能力提升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此外竞赛具有竞技性和博弈性,竞赛结果和奖励对于参赛学生及周围同学具有较好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因此,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带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对于理论学习,实践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乐趣和挑战。与日常实践教学相比,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更细致、更准确、更专业、更全面,对学生的推动力更大。学科竞赛涉及到的往往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甚至涉及多门课程或者课程群,单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难以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在课堂之外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投入到学科竞赛活动中[3]。通过学科竞赛,改善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让学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课程、认识专业,肯定自我价值,激发对专业、某一类课程模块的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目前,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不足、机会较少、参与程度较低,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扎实,不深刻。通过学科竞赛,教师可以探索和总结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讲授内容大多按照教材和大纲开展,而旅游行业发展速度快,教材更新相对滞后,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要求存在差异和错位,对学生的诉求考虑不周。因此,“所教非所需,所学非所需”的现象比较普遍。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赛过程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改”教学目标。
目前,面向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实训课程,实践平台比较单一。学科竞赛在形式上大多以项目形式开展,涉及内容比较丰富,往往是一个甚至是一系列的课程群而非单一的学科课程[4]。学科竞赛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往往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融合了礼貌礼仪、语言表达、沟通协调、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另外,部分学科竞赛主办方会提供针对比赛的专业竞赛平台,丰富了实践平台类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5]。在学科性比赛中,对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对思维能力要求愈来愈严密[6]。学科竞赛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应用到项目训练中,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长治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在2018 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科竞赛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到综合实践创新平台模块中,而且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指导和考核,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培养。
问卷在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赛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题项设计。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参赛学生的基本特征信息,包括年级、性别等;二是参赛学生对赛事的认知和参赛动机调查;三是参赛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提升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采用1-5 打分制(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四是参赛选生的满意度测量。
数据采集对象是长治学院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于参赛学生数量有限,所以样本为2015-2021 年参加过比赛的学生。本次共收到问卷163 份,由于是本专业学生,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情景清晰,回收问卷均有效。
从性别来看,参赛的女生比例为81%,远高于男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管理的女生人数基数远大于男生;二是女生的学习自律性更强,目标更为明确,对参加比赛的积极性高于男生;三是服务类的比赛项目更适合女生展现。
从参赛学生的年级构成来看,四个年级均有覆盖。大二、大三是参赛主力军,分别占到59.5%和24.5%,主要是因为专业核心课程已陆续开出,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步深入,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专业的属性了解越来越深刻,再加上实践课程陆续开出,专业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掌握了初步专业技能并对赛事产生兴趣。大一和大四的参赛学生比例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大一学生对学科比赛不够了解、专业技能较弱,自信心缺乏。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学业压力大,另外也有比赛倦怠和兴趣不高的现象,故参赛率低。总体来看,团队结构能有效地保证团队组织形式和竞赛经验的延续性,可以促进学生团队传、帮、带的良性循环[7]。从赛事的性质和级别来看,主要是以校内比赛和全国旅游行业协会为主,分别占到了49.69%和34.36%,国家或者省市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比赛所占比例较少。
从参赛学生的选拔形式来看,以学生自己主动报名参赛为主,占75%,其次是学校组织选拔占28%,教师根据平时和课堂表现指定学生的占12.27%。说明学生对于参赛的积极性比较高,其次是学校根据赛事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选拔或者指定学生参加。
表1 基本特征
从参赛目的来看,学生的参赛态度比较端正,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分别占到88.3%和55.8%,有41.7%的同学是重在参与,35%的同学是为了获得证书和奖励,为完成学业要求的仅占16.56%,因为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综合实践创新平台》,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必须参加两项专业学科比赛并获得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从对赛事的了解程度来看,87.73%的学生在赛前对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52.76%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亦有12.27%的学生不了解,一方面是因为有个别赛事项目是本校初次参与,师生收集赛事信息渠道受限,对赛事的宗旨、目的、评价标准等信息搜集不充分。二是部分学生对赛事不够关心,进行信息搜集的主动性不够,主要依赖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不去主动了解赛事。
对于参加比赛的兴趣,均值达到4.07,其中27.61%表示有非常高的兴趣,54.6%的同学表示兴趣比较高,只有1.84%的同学表示兴趣不是特别高。
表2 对赛事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成员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由于行业和专业的差异性,对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文章从专业和行业的特点出发,从职业信念、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维度构建了职业素质的测量指标。(见图1)
图1 职业素养构成图
4.1.1 认识自我,寻找差距。
对认识自我,寻找差距方面的均值达到4.37,此项也是得分最高的项目。通过比赛训练和赛事参与过程,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给自己更加准确清晰的定位。特别是在赛事训练中,更多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现象,认识到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
4.1.2 职业认知和行业认知。
对职业认知和行业认知均值达到4.02。由于现在赛事设计更趋于职业化,赛事内容能够和行业的真实运营相接近,学生通过赛事对职业和行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和完整。
4.1.3 重新认识专业和理论知识。
对重新认识专业和理论知识的帮助均值为3.96。专业赛事必定会体现专业性,学生通过比赛会重新认识专业,特别是在转型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更加明确理论和技能实操的关系。另外,大部分的赛事设有专门的理论知识考核环节或者体现为其他形式的理论考核,通过作答使学生重新认识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4.1.4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的均值达到4.23。学生在参加比赛中,可以通过赛事过程观摩、优秀成果展演、更多样专业操作和更多美妙的创意,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见识。
表3 职业素养提升
4.2.1 对语言表达和规范能力。
对语言表达和规范能力提升均值达4.13。在旅游管理类的赛事中,大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大部分,在部分赛事中(如导游服务、酒店管理决策比赛)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是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再加上由于旅游具有较强的涉外性,部分赛事还包括对外语听、写、说能力的考核。因此,通过比赛,学生对语言表达的专业性、规范性及流畅性等认识更为深刻,意识更加强烈,能力有明显提升。
4.2.2 专业技能提升。
对专业技能提升的均值在4.13。受旅游管理类学科竞赛属性的影响,大多比赛都有具体技能操作,通过比赛练习、比赛期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以及专业评委老师的点评等方式,学生的专业技能都有较大提升。
4.2.3 对仪容仪表的重要性的认识。
对仪容仪表的重要性的认识均值为3.98。旅游管理类的所有比赛项目对仪容仪表都有明确而具体要求,而且在绝大多数赛事中有明确的分值分配,但由于在比赛中,对仪容仪表的检查形式及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此方面的认识和技能相对较弱。
4.3.1 创新意识的提升。
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均值达到4.08。在本科组的竞赛项目中,一方面要完成“规定动作”的规范性技能考核,更强调学生“自选动作”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提升。创新需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大胆发挥想象,使其完成的作品能达到高水平、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目标要求[3]。比如在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对自创鸡尾酒、主题开夜床服务、中西餐主题宴会设计均有明确的创新要求。
4.3.2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均值达到4.05。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校参赛大多属于团队参赛,即使每个学生参赛项目是独立的,但还是属于同一参赛团队,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通过赛事体现得更加强烈;二是部分赛事本身要求多个成员参加,作为参赛团队的成员,组建团队之初,可能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专业知识、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均有很大差异。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参赛学生要学会相互沟通,密切合作,每名参赛队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成员之间的分工、磨合、协调[8],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团队意识。
4.3.3 时间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
对时间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均值达到4.04。在长治学院目前参加的赛事中,所有比赛项目的考核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时间概念,并且需要根据规则合理有效地规划时间,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在集训过程中,指导教师会不断强化时间意识,提升学生对时间的规划和统筹能力。
4.3.4 心理素质提升。
心理素质提升的均值达到4.33。学科竞赛是对学生综合水平和素质的考核,专业水平发挥受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在比赛现场,学生对赛场的适应和控制能力、对环境和对待竞争对手的心态、操作中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失误的补救处理等考验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于参加比赛的意义的认知度,得分均值为4.37。93.87%的同学持肯定态度,意义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分别占44.79%和49.08%。从比赛的收获和学生的期望来看,得分均值为3.01。6.75%的学生认为完全达到预期,21.47%的认为达到预期,38.65%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预期,有30.67%的学生认为和自己的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45%的学生认为差距还很大。主要是由于学生想通过一次比赛获得成长和进步的期望太高,导致最后的满意度较低。从比赛的结果和学生的预期比,均值达到3.82,有16.56%的同学认为高于预期,34.97%的认为基本一致,48.47%的认为低于预期,而对于比赛成绩本身,满意度均值为3.34,比较满意的占41.1%,非常满意的只占6.13%,对比赛成绩不满意的占到一半以上,占52.76%
从参赛学生的收获和付出的自我评价看,满意度均值为4.10,30.67%的同学认为非常值得,51.53%的同学认为比较值,说明学生对竞赛的价值感知较高,能够从赛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
通过参赛,84.66%的同学表示以后有机会仍然会积极争取参加比赛,94.48%的同学会鼓励身边的同学积极参加比赛,说明学生对比赛的意义非常满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作用明显。
表4 满意度分析
调查数据表示,82.21%的参赛学生对比赛的兴趣比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对比赛的兴趣仍然不是特别高,在组织比赛时仍然需要老师进行多次动员,当老师特别强调比赛带来的利益时学生才会参赛,所以在日常授课中要督促学生积极认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达到专业技能操作专业化和标准化,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同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空间,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创新,学生从操作过程和作品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乐趣。在组织赛事时,学生为了展现自我、检验自我、挑战自我,参赛兴趣就会提升。
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态度的所有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是态度的基础[9]。学生和指导教师对赛事的了解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对待赛事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对参赛工作的筹备和开展,最终影响参赛的成绩和整体收获。从调查结果看,长治学院学生对赛事的了解程度均值为3.50,了解程度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在以后的赛事中,参赛教师应积极主动通过参会、咨询、查询和交流等多种形式获取赛事比较详尽而准确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同时,参赛学生了解和搜集赛事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对赛事的背景、项目设置依据、比赛规则等了解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赛事过程指导是学生获得感和成绩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指导方式、花费的时间、对赛事规则解读的准确性以及对赛事的重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参赛学生的收获感。在赛事训练中,指导老师要仔细研读赛事规则、标准和要求,并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技术操作上应充分考虑行业运营的要求进行训练安排,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在赛事准备中,指导教师要频繁、细致、深入地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备赛练习中的情绪状态、技能方面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指导,多答几个“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教几个“怎么做”,提高专业的厚度和精度。在备赛后期,根据赛事规则,严格操作的标准化和流程的完整性,让学生巩固练习成果、模拟赛事场景,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其综合素养。
从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参赛学生对赛事带来的收获整体满意度较高,特别是从自身付出和收获方面评价时满意度较高,但从比赛结果和预期相比(3.82)、对比赛成绩本身的满意度(3.34)和总体收获和预期比(3.01)三个维度来看,学生对赛事的预期很高,但对成绩本身还不够满意。这与赛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结果一致,学生总会表示“很多遗憾”“本不应该”“本能够”“不知为什么”……,说明比赛中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是特别满意,赛事收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赛后通过对学生赛场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自我剖析、团队成员相互点评,展开比较深入而有效的总结交流,提升赛事的收获。
从目前长治学院参加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来看,类型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层次相对不高。在以后的赛事组织中,应积极开拓赛事信息渠道,参与影响力更大、竞争更加激烈、挑战性更大、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考核更加公平严格、对学生锻炼更大的赛事,从而丰富竞赛类型、优化竞赛布局,提高赛事的吸引力,为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竞赛供给,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提高竞赛的导向性和辐射度[10]。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提高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专业教育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型、交叉性、应用型和实践性等特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既具有紧迫性,更具有挑战性。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