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中心小学 陈德家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当中,很多老师觉得困难重重,觉得“减”的度不好把握,生怕一旦“减负”了,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在我看来,老师们会产生这一顾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将“减负”与“增效”联系起来。
对我们老师而言,“减负”实质上是对我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老师通过布置大量课后作业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将更多的课余精力放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懒教”思维,即不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通过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课余时间被本应该在学校完成的教学内容所占用后,他们便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更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在“减负”已经成为课改的主流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但“增效”呢?
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育效果不好,那么就主动改变。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之中,比如情境创设法、实践探索法、个性化教学法等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思维。
以个性化教学法为例,其本质就是要求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视自己班级中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的学生天生对数字较为敏感,还有的学生抽象化思维比较活跃,更容易理解知识点。教师在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学习差距时,可以从改革作业设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和推进分组学习这三方面入手。
其次,要更加注重备课环节,“减负”不减质就需要我们确保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在备课阶段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本堂课的教学脉络并明确教学重难点,甚至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思维导图中规划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时间安排,让课堂节奏更加紧凑有序。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搜集资料填充课件,让每一堂课都变成精品课。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其实难度较低,一些学生一时跟不上教学节奏就开始觉得数学难。学生一旦对某学科产生抵触情绪,那提高学习效果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教学法,并积极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走进数学世界的兴趣。
对学生“减负”,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能松懈,反而要更加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最终达到“减负”但不减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