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仿真创业”模式融合创新创业与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
——以“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为例

2022-06-08 03:17程天德刘长明皮晓娟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食品高职功能

程天德 刘长明 皮晓娟

(1.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2.清远市玛芝莲食品有限公司,广东 清远 511522)

为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策略,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普及创新创业教育”[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遍地开花,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典型,先后有20余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3]。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示范建设时期进入到高水平发展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优质发展的重要抓手,不能继续停留在“创业班”“创业园”等精英教育阶段,而应进一步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创新创业过程与专业教育过程融为一体,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在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创业”模式,探索出一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可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以“仿真创业”模式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指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带动就业能力升级的重要举措[4]。教育部多次重申“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5]。如何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目前尚无统一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融合途径与方法。国家之所以倡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一过程不应只是简单的创业与经营,也不应只是少数人的学习体验,而应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能提高全体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最终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专业知识技能层面的有机融合”。何为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创业的模式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创业,使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在同一过程中完成,这才能称之为“有机融合”。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类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功能食品行业现状、常见的功能食品及其功能特性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食品加工技术、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功能因子分离与纯化技术、质量管理以及产品推广等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为了将该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笔者团队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以“仿真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学生能够协同合作完成创业任务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采用“仿真创业”模式组织教学,采用“项目主体、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表现性评价”引领教学活动,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组建模拟企业,教学团队引入企业元素,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标准,深化了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在学习基础知识后,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在模拟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重点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以“仿真创业”项目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奖励部分有创业志向且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在面向全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实现了“优生培优、分类指导”。

2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仿真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设计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虽然设计流程与常规教学设计类似,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创新创业元素。在行业企业调研阶段,除调研了规模以上企业外,还着重调研了初创型企业和食品专业毕业生所创立的食品类企业,深度挖掘了食品行业创业的专业技术技能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在职业能力分析阶段,强化了对创新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创新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商机意识、节约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和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分析;在课程转换过程中,将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创业项目中,学生在完成创业项目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的序化是该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团队采用一条创业主线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串联,针对主线难以覆盖的教学内容,开拓了三条辅线供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提升;采用“仿真创业”模式进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师资、实践场地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条件支撑,难以一蹴而就。在十余年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团队除引入企业导师外,主要是通过专任教师赴企业锻炼、开展专项研究等方式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学团队,建成了省级功能食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了一批创业实践性教学资源;创业教学实施环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主线创业,辅导学生进行辅线创业,开展“表现性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引领课程教学向研究性学习方向转变。

图1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设计

2.2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仿真创业”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根据功能食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中功能食品行业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形成“一主三辅”四条教学路线,如表1所示。教学主线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源自合作企业的真实工作需求,由企业的真实工作内容转换而来,保留了“仿真创业”中“真”的元素;三条教学辅线的内容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以及社会服务项目中凝练而来,属于“仿真创业”中“仿”的元素。主线教学内容涵盖了该课程绝大部分的知识与技能,占用该课程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教学辅线作为对主线的补充、拓展和强化,占用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部分内容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

表1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一主三辅”教学路线及教学内容

遵循创业实践规律,以创业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内容序化

仿照初创型功能食品企业的工作路径,沿着“市场调研—确定产品—申请批文—产前准备—生产加工—质量检验—成品包装—推广应用”的顺序编排教学次序,使“仿真创业”教学次序与创业工作路径一致,“仿真创业”工作内容与创业实践内容一致,实现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融合。

3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仿真创业”教学实施与评价

3.1 教学整体组织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整体组织如图3所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初创型企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和初创者对创业实践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由学生组建模拟公司,完成一个主线创业项目和三个辅线创业项目。主线创业项目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团队指导的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待主线创业项目完成后,剩余的三个辅线创业项目由学生主导完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学团队以辅导为主,逐渐减少对项目的直接干预,直至学生可自主完成创业项目。

图3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仿真创业”教学整体组织

3.2 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主线和辅线均采用“仿真创业”教学模式,不同之处在于主线创业项目由教学团队指导完成,教学团队对创业项目的完成质量有较大影响,辅线创业项目则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团队逐渐减少直接干预,直至学生可自主完成创业任务[6]。下面以教学主线为例来说明“仿真创业”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3.2.1 认领创业任务

竞选产生四位总经理,由总经理从班级成员中自由挑选数量相当的同学成为自己公司的员工,每家公司认领一项董事长(教师)下达的创业任务。

3.2.2 确定岗位职责

成立四家模拟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个创业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其他同学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模拟公司的相应岗位,共同制订公司章程和组织架构。在董事长(教师)的指导下,由人事部参照企业真实管理制度,结合本项目特点,制订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公司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

3.2.3 市场调研

由市场部牵头,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市场调研,收集调查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作PPT并在项目开题时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3.2.4 确定产品类型,开展可行性研究

由总经理牵头,集全公司之力,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别从人员配备、场地要求、物料供给、设备配置、研发生产、推广策略、环境配套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3.2.5 申请批准文号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要求,功能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保健食品批文。根据老师的指导,学生到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官方网站下载相关的申请表格和填报指南,根据真实的填报需求准备相关资料,完成模拟申报。

3.2.6 生产前的准备

根据可行性研究结论,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在功能食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准备好生产所需的仪器设备和物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各种仪器设备,了解生产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做好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研发部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性实训基地进行产品研发,确定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

3.2.7 项目开题汇报

在完成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和生产前的准备后,公司需要对前期的准备情况和后期的工作计划进行梳理,制作PPT和视频,向全体师生做项目开题汇报,进行开放性研讨,帮助公司查漏补缺。

3.2.8 产品加工制作

生产部根据研发部所得出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中试,待中试生产工艺成熟后,由生产部带领所有员工(其他公司成员此时也作为该公司生产部员工)进行产品的加工制作。

3.2.9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

功能食品除了需要进行常规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外,还需进行产品的功能验证,这也是“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难点。由于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过食品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因此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产品的功能验证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完成。

3.2.10 产品设计与包装

产品设计与包装由学生自主完成,既发挥了部分学生的设计专长,又能让学生享受到劳动成果带来的愉悦。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教师还会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创业积极性。

3.2.11 产品推广应用

由市场部牵头,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制订适合本公司产品的推广策略,制作产品宣传画册,要求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契合模拟公司的现状和产品特色。

3.2.12 项目结题汇报

创业任务完成后,由总经理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对创业过程进行梳理,制作PPT和视频,向全体师生展示创业成果,总结创业经验,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和其他公司员工根据自身的体会提出意见并给出评价。

3.3 教学效果评价

3.3.1 教学过程评价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仿真创业”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业式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评价由学生主导,开展“表现性评价”,如图4所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考勤、学生的自评、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每次课最后环节董事长(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的点评,综合以上四类评分结果,对每位同学的创业表现进行评价。

图4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构成

3.3.2 毕业生(实习生)评价与反馈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等行为能力。学生的行为能力水平除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社会工作中,因此,每年都会针对接受过“仿真创业”教学的毕业生(实习生)进行教学效果跟踪调研。从近十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效果明显,对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7]。

4 思考与改进

经过十余年的“仿真创业”教学实践与跟踪调研,笔者团队认为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仿真创业”模式,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教育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指示。虽然笔者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如果要将“仿真创业”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4.1 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自身特点,避免形式化、表层化,要防止所谓的“精英班”“创业班”现象[8],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只看作是针对极少数学生的技能教育,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中实施“仿真创业”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高职院校应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减少教师的非教学性事务,让教师聚焦于教学主业,为教师赴企业实践、开展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活动、推行“仿真创业”教学创造条件。

4.2 专业层面

现行的招生制度下,高职院校新生大多对所选专业的认知比较模糊(现代学徒制等从企业招收的学生除外),如果把新生当作职场新人,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参照企业培养员工的路径,将更符合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从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仿真创业”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除在具体课程中开展“仿真创业”教学外,还可尝试将专业课程体系仿照创业模式进行重构,探索“仿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更贴近企业人才需求实际,这种课程体系将完全摒弃传统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更能体现高职院校“高职”的特色。

4.3 教师层面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9],这一要求既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引,也反映了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基本模式,如同专业教师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学方式,这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讲授”成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一种天然教学习惯。“仿真创业”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引导、指导、辅导和评价,学生则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的“多言堂”。自主探究的方式实现了深度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活动。随着“仿真创业”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将随之提升,高职院校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将因此受益。

4.4 评价方式

当下,许多高职院校把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获得专利的数量、开办企业的数量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主要评价指标[10],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功利化,影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被严重忽视甚至扭曲。评价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竞赛成绩、专利数量、创业数量等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更适用于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素养的评价应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在“仿真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的每一个阶段性表现都能得到及时点评,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专业课程教学向探究性学习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食品高职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