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龙
[摘 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始建于1985年,是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2017年,天津市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工业需求,聚焦“工艺”与“装备”融合,形成了“坚持吸收创新,推进德国职教模式本土化”“深度融合,产教育人协同化”“应用导向,科技服务常态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60-03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被誉为引进德国“双元制”第一校。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崇实 求精 致良知”的校训和“海纳百川 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形成“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引擎,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2017年,天津市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获批“天津市2017—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1年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一、基本概况
学校坚持聚焦工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以培养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新型大国工匠为目标,积极探索“中高本硕”贯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围绕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构建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与服务等9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组群,现有本科专业21个、高职专业19个,形成工学为主,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在校生近1.2万人,其中本科生5076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0人、学历留学生120人,教师教学发展指数位列全国普通高校第16位、新建本科高校第1位,获批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教育部“中德合作(天津)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外专局“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首届天津市文明校园建设单位”。学校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军民融合”“精准扶贫”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承担天津市国防科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外交部澜湄(柬埔寨)职业培训中心及尼日利亚鲁班工坊建设任务。
二、内涵建设情况
学校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一)政治建设
1.全力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战区制、主官上”,制定13个大项62个小项制度保障,综合运用线上测验、线下考试、项目实作等多元方式,保障教学效果线上线下同质等效。
2.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把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巡视整改成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實践检验,紧扣巡视反馈问题,延伸辐射学校重点党政工作。
(二)组织建设
加强党委的全面领导。在2020年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中,完成11个党总支、60个党支部换届和优化,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学校获评天津市党建领航工程示范校建设单位,获评教育部领航工程先进支部1个、天津市领航工程示范党支部2个。
(三)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双能、双语、双创”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实行“985/211硕士+3年企业经历”教师准入机制,现有专任教师574人,高级职称257人,博/硕导22人,博士学位教师67人,具有企业(行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达75%。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技术能手3人,省部级技术能手4人,天津市领军人才1人,“131”人才23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团队5个,学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53%,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1.28%。
2.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2020年通过竞聘提拔中层正职15人、副职20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派出12名骨干教师到柬埔寨承建澜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援建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选派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困难村、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和挂职锻炼,在干事创业中提升干部能力。
(四)制度建设
加强以章程为重点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评价制度,深化教育评价、人才评价、干部评价等环节综合改革。
三、产教融合建设成效
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要求,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国防科技、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天津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强化与地方政府机关、产业功能区、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平台搭建,建设了由100家企业组成的稳定的合作资源库,实施不同模式的订单项目80余期、定制化培养毕业生3000余人,建设校企合作新专业17个,开发课程316门,制定战略新兴产业规划4个,建成具有领先水平的校企合作综合实验实训平台6个,建设实训室230个,建成综合性校企合作基地127个,探索共建产业学院2个,校企平台和推进高质量就业逐步整合贯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超过90%,有力支撑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一)改革健全管理机制
研究制定并出台《校企合作工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施办法》等7项制度,建设校院两级校企合作委员会,形成了学校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自主实施的管理机制。建设综合校企合作基地127个,切实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作用,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二)拓展搭建合作新平台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集聚政校企多方优势资源。加入电子信息与大数据、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先后与滨海新区、津南区、天津港保税区、静海区、武清区京津科技谷产业园区以及甘肃省玉门市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对接产业、行业升级改造实际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技术等支持。积极开拓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化合作,以订单培养与就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研服务为实施重点,与菲尼克斯、弗兰德、马丁格、GF加工方案、沃可、海尔、易华录、明阳风电、东睦冶金、海航湾流等近1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与菲尼克斯、弗兰德、GF加工方案、博世汽联、霍尼韦尔、固高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高端综合型科研实训平台。
2021年5月13日,学校作为秘书处所在单位,联合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工业、建筑业等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天津市工程师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吴以成当选学会理事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受聘为学会名誉理事长。
2021年5月21日,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产教融合国际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作为世界智能大会高峰论坛之一,由我校和津南区共同承办,92家国内外企业和40所高校代表出席,论坛进行了产教融合企业需求项目现场发布和“中德金属材料工程与质量控制产业学院暨无损探伤与热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仪式”,并邀请中、德两国高校和外资企业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对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三)创新深化人才培养
以天航、博世、大众等关系学校长远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心工作的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为牵引,坚持需求导向和创新驱动,稳步推进合作深化发展。以大众和博世项目为抓手,联合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成功开启京津冀三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并于2020级开始分别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整专业双元培养。以麦格纳项目为载体,联合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成功实现在“3+2”层次与企业、中职院校三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中、高”衔接“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施洛特项目为引领,首次为“3+2”层次学生打通参加“双元制”订单培养的通道和机会;与德国大众变速器、融创软通等企业在德语、软件工程等专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探索实施面向行业的本科层次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为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本科层次延伸与创新探索新路径。
(四)主动实施智库咨询
聚焦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服务产业发展,组织召开“世界智能大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企业现场会”“精准帮扶津南区产业技术升级研讨会”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技术咨询与服务研讨会;参与“天津港保税区公共技能实训中心”等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方案制订;制订《天津市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5年)》《天津市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调研分析报告》;制订“工程机械产业”“3D打印产业”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三个天津市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编入《天津市27个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并获得“第二批天津市高效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为天津产业发展提供智库咨询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五)精准对接优企就业
严格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精准制定《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积极深入企业拓展就业市场,先后走访中电科53所,与航空机电、融创软通公司等重点企业进行对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集聚政校企多方优势资源。2021年上半年联合政府、企业共同举办线下线上宣讲会近百场。加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生一策”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2020届毕业去向落实率90.31%(本科80.13%,高职92.73%),2021届毕业去向落实率92.01%(本科85.52%,高职94.64%),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逐年提高。
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努力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聚焦“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職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
(一)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依托区域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产业行业、职业能力标准、真实生产过程等紧密对接,完善学科布局,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大学科技园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
(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健全完善“‘中高本硕’纵向贯通、职普双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和技能供需匹配,全方位、多层次增强适应性。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育人机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突出人才培养的全程实践特色,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
(四)创新与完善机制体制
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社会多元参与、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主导、学者教授治学的现代职教管理体制,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志超,朱太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21(9):1-8,17.
[2]石中英.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要义与实践要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9):7-15.
[3]陈亮,杨娟.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9):9-1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