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普·卡衣木 艾热提·卡衣木
[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并在2022年突破1000万大关,预计超过1076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数据均创历史新高,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处于“就业难”热潮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双重压力背景下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变得愈加困难,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高强度的就业压力下,缺乏调节机制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宏观社会因素、中观高校因素及微观硕士研究生自身因素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发挥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缓解硕士研究生在社会层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就业公平竞争,避免出现隐性歧视;建立系列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方面对该问题提出了个性化的干预对策。
[关 键 词] 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个性化;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52-03
全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随着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硕士招生数量从2011年招生总人数的56万直线上升,2020年达到110.6万人,2021年达到了约120万。十年之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增长超过一倍。特别是在2020年的招生过程中,教育部为应对1000多万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巨大难题,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生扩招幅度达到20.7%,创下近20年来的扩招记录。[1]
在经历近两年的经济冲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未有效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相反在扩招带来的滞后效应、硕士研究生低迷的就业欲望、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明确指出:“新就业形态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2]教育部积极出台各类政策,譬如教育部组织多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在2022上半年预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活动,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目前已累计发布岗位信息近2156万条,正全力推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政策持续向好的形势下,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成为他们就业工作的“拦路虎”。毕业年级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论文、年龄增长、就业竞争、择业困难等压力,他们的心理普遍呈现迷茫、焦虑状态,这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就业和择业。作为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人员,应帮助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带领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引导他們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解决就业择业道路上的困难,为他们就业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
本文结合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从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面临的就业状况,探究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就业心理指导的方法,为解决当前“毕业难,就业难”提供经验参考。
一、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2022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的特殊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工作地点选择、薪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进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就业愿望未能转换为实际的目标期望,自我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偏差使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容易出现自卑、恐惧、猜忌、焦虑、幻想等心理问题,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定位错误
硕士研究生虽经历过考研的洗礼,具有强大的自信心和挑战能力,但在就业工作中不难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价值倾向、自我功利化的价值观,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就业过程中物质利益成为指导其择业的主要参考,无法实现“为党和人民服务是第一就业”的目标,而且出现好高骛远、好逸恶劳的就业态度。例如,对报考发达城市的公务员、事业编趋之若鹜,对边远、落后或基层地区的公务员及事业编制单位不积极,将为人民服务区分看待;(2)在就业过程中无法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异,缺乏日常积累、不断创新、活学活用的意识。不少学生直至研究生快毕业才开始规划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就业竞争中出现眼高手低的尴尬状态;(3)就业道德诚信精神欠缺。为得到想要的工作,有不少研究生在填写简历时出现获奖证书、学生干部经历造假等情况,对于教育部制定的“三方协议”出现毁约情况,缺乏道德约束导致硕士研究生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引发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二)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外因对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巨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硕士研究生缺乏辨别信息、自我调节就业压力的能力,在短视频平台加速信息传播的背景下,研究生在看到很多无法辨别真假的就业信息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压迫感,短视频平台经常会有自媒体所编撰的各类就业文案,有些会给学生以错误的引导,致使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并不具有优势,对自身就业产生负面认知又难以调节,导致个人的就业一拖再拖,最终产生就业恐惧心理。(2)无法摆脱焦灼急躁的情绪。很多事业单位、国企及银行的招聘从发布公告起至正式录用会耗费较长的时间,在经历笔试、一面、二面、试工等繁琐的流程中,他们的焦躁情绪不断积累,同时毕业季的学生承担的学术工作量变大,毕业论文的撰写、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压的紧张状态,再加上过于频繁的各类就业讲座、就业单位的招聘人数变少等因素相互作用,使研究生在内心出现了紧张、烦躁的不安情绪。(3)从众心理愈发强烈。随着研究生招考规模逐年扩大、选调生录用人数变少、国考及省考的竞争压力逐年上升,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的研究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而是在人云亦云的状态下,毫无准备地参加各类考试,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导致成绩降低,但依然无法重新思考其自身的需求所在。(4)自卑心理难以调整,有些硕士研究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成绩给予较低的评价,虽然在笔试中获得好的成绩,但面试中说话吞吞吐吐,回答问题逻辑混乱,再经历面试时更加受挫,无法克服自卑心理。
从自身原因出发分析发现:(1)自负心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认为自身学历较高,在初临职场时,将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在校能力与高薪资岗位直接对等,忽略了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缺乏相对客观的自我认知,导致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就业;(2)攀比心理,不分析自身专业的优劣所在,而自信地报考一些高报酬、认可度高的职业,被动地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心态反复崩溃,无法冷静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影响自身就业;(3)依赖心理,首先是依赖国家各类政策性岗位,如很多研究生只等待其所在地区的引进人才政策,在此之前对其他省市的各类考试则不考虑,坐等引进,但很多地方并非每年都有人才引进政策,其次是家人亲戚“介绍工作”,硕士研究生被推荐到某些单位后,发现该岗位并不符合其预想,存在落差时便会形成很严重的心理压力;(4)被動求职心理,特殊时期假期被延长,少量大学生仍无就业紧迫感,没有主动争取的意识,这种消极被动的心理往往会使部分大学生成为特殊时期的就业“特困户”。[3]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
硕士研究生就业畏难心理问题的产生呈现多方面、多角度的特点,究其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硕士研究生在未经历职场、继续升学就读过程中导致的就业心理发展不健全,无法完全接受并化解就业的压力。经分析发现,现阶段主要存在三大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就业困难,引起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性就业心理的问题。三大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高校及自身方面。
(一)社会因素
1.沉没成本谬误
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其目标就业城市不留弹性的空档,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仅仅把目标锁定在一个省份,从而错过其他城市较为不错的岗位,在经历错失后仍然投入大量精力在锁定的省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各个省份的各类单位招聘时间不一致,从而致使沉没成本谬误导致的心理偏差愈发明显。
2.框架效应
各类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为吸引硕士毕业生目光所制作的招聘文案常出现对毕业生的薪资报酬及发展前景笼统性、模糊性、误导性的语言,而对于未经历找工作的研究生来讲,做出决策时很容易被一些招聘单位的含糊表述所吸引,做出不符合自身实际的决定。尤其是在过去几年中,很多招聘单位均为线上招聘,其中存在的大量框架信息使硕士研究生无法分辨,最终进入岗位不久后便离职。
3.结构性就业矛盾
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特别是从事大型流水线生产的企业占比较大,这类企业提供的岗位以一线职工为主,这类单位不需要大规模科研研发,工作相对枯燥单一,硕士研究生无法被该类企业吸引。外加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技术,导致这类企业的需求与研究生的要求存在差距,最终呈现出用人单位员工不够,而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因素
1.就业指导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现阶段,高等院校均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就业与发展课程,然而研究生阶段并未开展类似课程,主要以讲座为主,没有配套的就业课程的理论性指导,且只有引导性的课程,并且多数由非本领域的教师进行授课,且内容较为陈旧,无法解决实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类课程的内容均按照本科生就业的框架去设计,课程中仅讲述就业政策分析解读、如何使用就业系统及就业流程,并没有针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的解读和近些年来就业趋势的发展。
2.专业扩招导致同专业内卷
日趋上升的扩招使同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批量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势必造成批量式、粗放式培养,教学质量有一定下滑,一度造成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不完整、实践能力欠缺,不仅求职技能单一,而且严重缺乏创新意识。[4]
(三)自身心理因素
从自身心理因素分析,面临毕业的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考验,依然存在从众心理及攀比心理,究其根本,主要是硕士研究生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和发展的方向没有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且存在悲观与怯懦思想,没有独立闯荡与发展的魄力。因此,他们寄希望于从众,总认为跟随“大部队”就不会出错。[5]在现阶段的管理下,这种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三、高压就业状态下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个性化干预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缓解硕士研究生社会层面的压力
教育部安排部署并会同相关就业机构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通过项目引领、政策带动,持续推动毕业生到基层就业。[6]除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之外,社会层面也应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在媒体上宣传与就业相关且充满正能量的真实案例,让硕士研究生感受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感受团结有爱的社会氛围,同时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除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正面引导硕士研究生发展,正确应对高压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困难局面。作为高校就业工作指导者,应该主动给予学生支持,鼓励他们去基层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发挥青年模范的带头作用。
(二)促进就业公平竞争,避免出现隐形歧视
在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部分单位存在隐形歧视,譬如在一些招聘会上会特别备注“男女同楼住宿,不方便者可不报名”等字眼,或虽然收了女硕士研究生的简历,也同样安排笔试,但是在最终的面试环节中以较低的分数排除女性硕士。政府部门可以对不公平的现象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与就业相关的举报机制,女研究生在遭遇职场歧视时有相应的投诉渠道,并对这类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这样才能够积极调动女研究生的就业积极性,使其在心理层面得到更大的支持和鼓励。
(三)建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现阶段,有很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任务,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但会影响硕士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在他们进入社会后也会因无法适应而被社会逐渐淘汰。因此,我们应当在他们步入社会前进行危机干预,对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高校研究生院设置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不能仅停留在本科阶段,高校还应当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服务,进而使他们适应就业过程中复杂的环境,能够从容应对在实际就业中的各类困难和挑战。
(五)聚焦就业,分析自身优缺点,克服各类心理
障碍
面对风云突变的国内外形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拿下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应当正确认识和应对就业形势,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各项本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活动,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还应当建立同辈沟通媒体平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意识,让学生将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内部消化,及时了解关注就业的最新动态信息。[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就业难的背景下,就业心理压力逐渐成为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这种客观事实,我们应积极正确地引导硕士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协助硕士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2022-1-30https://kaoyan.eol.cn/yuan_xiao_xin_xi/202201/t20220130_2206607_1.shtml.
[2]人民网.习近平谈“新就业形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EB/OL].[2020-05-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523/c432730-31720722.html.
[3]刘思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相关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9):159-162.
[4]何明.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6(4):39-41+44.
[5]张冰,周蕾,万昕.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業价值取向高校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
[6]国家发改委.107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EB/OL].[2022-01-14].https://www.ndrc.gov.cn/fggz/jyysr/jysrsbxf/202201/t20220114_1311970.htmlcode=&state=123.
[7]高运.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8):93-9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