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风险与优化策略

2022-06-08 13:21谭丽各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人工智能政治

谭丽各

[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评估。但技术带来的革新具有两面性,同时也存在主体风险、技术风险和价值风险,阻碍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能发挥。从数字素养提升应对主体风险,建立健全机制应对技术风险,坚守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根本应对价值风险提出优化策略,削弱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推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优势。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思政教育;风险;机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14-03

时代变革驱动教育的变革[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智能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2]在技术和政府的双重加持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3]。但技术带来的革新具有两面性,它在推动教育发展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本文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并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推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优势。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人工智能技术从教育主体、客体、载体等方面渐进式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数据、深度学习、强运算等技术的驱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得到了变革发展。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还要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更要彰显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精准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面对巨大且庞杂的信息量,基于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超强的数据综合处理分析能力,可以针对特定的需求广泛地收集,搜索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多维度的综合立体化处理,同时也可以根据数据浏览痕迹与跟踪技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精准画像,实现精准化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和其他学习资源的推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宣讲式的大水漫灌向个性化的精准滴灌转变[4]。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思政课堂的认知是枯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V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场景体验中进行沉浸式教育,这不仅迎合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特点,还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拓展思政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内容、形式上吸引人,还要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互联网是他们最活跃的平台。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方式的融合,慕课堂(MOOC)、学堂在线、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等在线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设备的软硬件支持下,知识的传授不再拘泥于三尺讲台,而是在云端实现了便捷化、高效化。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也为学生获取优质思政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一些名师课程资源会以录播或者直播的形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学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短板和兴趣爱好检索学习。与在线学习平台同时产生的是虚拟教学助理,他们在线上教学中承担了备课资料的收集、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关切点分析以及点名、课后作业收集等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适当地解脱出来,便于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思政工作的创新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由此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教研环境,不断地提升育人水平。

(三)优化思政教学评估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要环节。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塑造情况[5]。掌握精准有效的考核数据是确保评估效果的基础。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将有效地提升思政教学评价的精准性与科学性。首先,在线课堂具有实时监控的特点,能够精准掌握每节思政课的学生的上课状态、互动情况,而学生的反响是检验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其次,通过智能化測评系统,让学生在线完成测试并给出客观的测评成绩,避免主观臆断。根据后台测评成绩,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技术,使强项、弱项一目了然。最后,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检测到学生日常网络浏览和关切的话题点,基于学生的关切点,便于对学生的价值观方向和意识形态情况进行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这对于思政教学计划的编制、课堂形式的设置、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改进作用。E05CBAF1-2EF1-429E-917F-2481C65DD24E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主要包含主体风险、技术风险和价值风险三个层面,使得其在当下思政教育应用中发挥的效能有限。

(一)思政教育主体风险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思政工作需要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更需要关注思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问题。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存在数字素养不足、与先进技术应用不匹配的问题,构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教育中的主体风险。首先是高校思政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其包括智能化设备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处理、人工智能校验应用以及数据的汲取、处理、利用、转化等多个方面。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思政工作的教育主体,若不能掌握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则会造成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工作的效能无法发挥。其次是高校思政教师的人工智能思维能力。人工智能思维能力是对主体更深一层的要求,包括数字意识、数字思维等,是高校思政教师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能力,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思政主体智能和品格的新要求。人工智能思维能力强调教育主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创新。机械地将思政教育内容从线下搬到线上,只能说是思政工作在空间的简单延伸,不仅没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积极作用,还使得传统课堂思政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情感共鸣的缺失。

(二)人工智能技术风险

技术带来的革新具有两面性,分别是以生产、赋权为代表的仁慈面孔和以侵入、约束为代表的阴暗面孔[6]。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过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技术风险。首先是信息安全的风险,人工智能与思政工作结合而形成的智能思政教育模式涉及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纳入了云端、数据库等新要素,若在此过程中发生信息泄露、内容篡改等情况,将会影响甚至反向作用于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智能思政对学生的大数据的收集也存在个人隐私风险,心理状况、家庭情况乃至生理缺陷等信息使得学生的信息高度透明化,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也存在更高的个人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其次是技术约束风险,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工作中除了生产、赋能的一面,还存在约束和侵入的一面。信息茧房效应的存在,可能使学生单一地接受过多同一类型观点,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左”与“右”的不平衡中走向极端。

(三)思政教育价值风险

阿诺德·盖伦担忧技术治理可能引发人类思想、伦理等方面的危机[7],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中也潜藏着价值风险,主要包括对教育主体的冲击以及工具理性思维对思政工作价值的冲击。首先是教育主体的作用淡化。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全方位应用正弱化教育主体的作用以及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的关系,使得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成长的作用逐渐消弭。事实上,人工智能难以识别作为教育客体学生的不同情绪,更难以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与培养,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正在淡化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削弱教学权威的风险。其次是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的倾向。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维度,但实践中存在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倾向,将人工智能由工具转化为目标,忽视了思政工作的真正价值。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技术机遇规避风险?文章从教育主体数字素养提升、应用机制的健全以及以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引领展开探讨,推动人工智能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一)以数字素养提升应对主体风险

在人的智能被机器算法、海量数据、人工智能高度强化的时代,人成为“数码人”[8]。人的数据素养构成了人与智能技术协调的关键。因此,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教育领域,思政教师不仅要积极调整传统教学方式,而且要培养自身的数字素养。首先,培养人机协调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智能教学设备、系统的应用培训,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加深教师对智能教学设备、软件基本功能的了解;教师要善于将智能技术融入自身备课、教学、测评等各环节,在具体实践中磨合人机协调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智能教学研讨,针对智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疑点、亮点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技能研讨多重发力下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其次,培养数字思维,教师需要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被利用而非目的。思政教师需找准价值定位,主动收集、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思维的保障下,不断提升思政课堂的智慧性。

(二)以建立健全机制应对技术风险

健全的机制体制是确保技术合理最大化利用的基础。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技术风险可以从优化信息安全和应用机制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优化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信息安全机制,构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云端数据库、信息的传输与发布、学生反馈等环节开展精确监控、动态掌握,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修复。确保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扭曲,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绝对安全,传达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其次,优化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机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内容推荐与兴趣内容推荐算法并不相同,需优化应用机制以打破“信息茧房”,限制推荐算法在思政教育内容推荐中的应用,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触丰富的思政教育材料,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坚守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根本应对价值风险

在多元价值观冲击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应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和教育初心,抵御人工智能技术加剧的价值风险。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本,技术是服务于人的工作而非替代人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变。人工智能尽管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与思政教师相比在与学生互动、情感交流、答疑解惑、消除错误认知等方面的作用是难以达到的。明确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强化对思政教师的意识形态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教师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潜移默化引领学生;另一方面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效果进行研判与调整,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其次,要以价值理性的树立克服工具理性的缺陷,实现合理性的调适。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要以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统领工具理性,防止人工智能的应用偏离。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目的在于高效育人。厘清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势领域,从整体、系统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求有机结合,促进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提升。只有以价值理性统领人工智能的应用,才能不断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文博,刘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变革与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21-24.

[2]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Z],2017.

[3]周红霞.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教育网络,2019(6):36-38.

[4]周良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5):69-75.

[5]楊廷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7):30-33.

[6]张丙宣.技术治理的两幅面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9):27-32.

[7][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8]杨威,耿春晓.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可能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47-52.

◎编辑 王亚青E05CBAF1-2EF1-429E-917F-2481C65DD24E

猜你喜欢
思政人工智能政治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