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术语译介研究

2022-06-07 01:21:50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译介术语跨文化

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205)

2019年底至今的全球新冠疫情中,中国的传统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被证实是非常有效的。以武汉为例,在武汉的抗击疫情过程中,91.91%的病人接受传统中医的治疗,94%疑似和密切接触者使用中医作为预防。[1]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中国特色抗疫模式以及中国传统中医药的有效运用,为各国战疫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推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人们意识到有效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功的译介更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对推进中国特色健康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化素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与目前文化交往速度加快、交往信息量增大、交往质量提高、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形势相比,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还是路漫漫,中医药的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翻译。文化的传播过程需要准确地翻译来协助,方能完成跨文化交际、真正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3]然而要做好翻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医药文化中术语富含中国传统哲学、宗教等的核心理念,表述兼含文学性和科学性。研究表明,要想在译文中表述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基本概念、思维方法、文化内涵并有效地进行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还需要做很多的探索。[4]49-52

一、中医药文化译介理论基础

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术语先行,因此术语翻译需要实现有效翻译效果,能被译文读者接受并可以理解的译文,方能产生影响力。翻译过程影响因素颇多,一方面译者的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面前的一条巨大鸿沟,另一方面,对中医的哲学基础概念、抽象名词概念等,不同版本的表述有可能不同,译文就会存在不一致现象。中医药文化语料属于高语境文本,有众多含蓄表达,要在英文这样的低语境文化中表达,对原文的理解不一样,可能会导致误读或者误解,译文的不准确是沟通和理解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医药文化翻译要兼顾传播。跨文化翻译传播学相关理论尤为有效。跨文化翻译传播学是融合跨文化理论、翻译和传播学理论而成的一种学说,其核心强调翻译是为了跨文化的目的服务,翻译的作用是为了达到沟通。翻译传播是伴随着语言转换的社会交往活动,翻译传播学是研究翻译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阐释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知识系统。[5]翻译传播包括翻译和传播两个行为,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按照译介学理论,其中翻译环节通常是由传播主体,也就是翻译传播者(commu⁃nicator)决定或选择需要传播的内容,即原讯息(source message)交由译者进行翻译,经翻译后的信息由译者再交给传播主体的过程。传播环节则是由传播主体将经过翻译的信息借助特定的媒介传达到受众的过程。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是译(翻译)和介(传播)的统一体,其过程不仅涉及“译”阶段的语言和文化的转换的相关因素,而且涉及“介”过程的诸多传播学要素,如翻译的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等。[6]应该明确,以目的为导向、以译入语读者为考虑(target-language-reader-oriented)进行的翻译,其本质是传播,其目的也是传播,译文对相关文化信息的传播效度是学界考量翻译的重要标准[7],成功的翻译只是传播的基础,翻译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传播原作蕴含的文化信息的翻译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中的传播力。简言之,传播力决定着译作在目的语国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8]

二、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中国影响力增大,国内外出版的中医药翻译书籍以及研究中医药翻译的文章也渐多,但与翻译相比,传播状况却差强人意。为了解中医药相关书籍在国内的销售情况,笔者选取了当当网进行调查,中医术语翻译书籍仅有一本王松龄、唐韧于2015 年出版的《中医跨文化传播:中医术语翻译的修辞和语言挑战》[9]。以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为关键词搜寻,可以找到136本相关的书籍,由中国作者独著的不多,大多是进口书籍,或国内作者与西方作者的合著,出版单位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亚马逊网站上用同样关键词 “TCM” 进行搜索,找到的书籍就多一些。搜索其中销售排行榜,排名前九的都是西方作者所著并由国外出版社出版。大多数书籍出售量都是个位数,并未实现热销。另外,百度指数能够体现网络搜索率和人们对某些话题的关注程度,在里面搜 “TCM” 和“中医药”,指数不高,说明网络上人们对中医药的关注程度不高。

再进一步以湖北地区中医药文化的推广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看湖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发展情况。湖北中医药也是源远流长。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它的传承和传播如何了?研究小组对武汉地区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叶开泰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调查。

叶开泰药室被列为中国四大名中药店之一。它创建于明崇祯七年的汉口,1859至1930年是其经营的鼎盛时期。2018年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在武汉的汉阳区正式开街。该街区采用前店后厂旁博物馆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湖北中医药。街区里有叶开泰中医药博物馆进行宣传。小组研究表明,博物馆的对外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博物馆主要以中文为主,其跨文化传播的对外宣传主动性不够,没有海外传播意识;关键内容宣传不到位,对中医药文化的根源如道家、儒家、佛家等、中医的哲学基础如阴阳、五行等学说、中西的思维特征如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没有很多的介绍;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手段比较传统,只有场馆、网站等,没有年轻人习惯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场馆里多模态形式不够丰富,大多数以文字、图片和中医药实物、器皿方式展示,多媒体媒介不够。这也是好些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遇到的问题,曲高和寡。

三、从跨文化传播理论看中医药术语的传播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一次传播活动要想成功,离不开其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的共同作用,拉斯韦尔的跨文化传播5W理论对中医药文化中术语的传播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译介主体。译介主体的目的与动机往往是选择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才需要翻译,主体如果是政府组织的专业编译群体,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较高,例如2012年由《大中华文库》资助出版的《本草纲目选》中,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罗希文教授领衔的班子。目前有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书籍大多是高校个人或研究团队集结出版,主要读者是面向大学生和英语爱好者,西方读者受众少。

2.译介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著作或疗法,可以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如亚马逊网站出售的销量榜上就有The Infertility Cure:The Ancient Chinese Wellness Program for Getting Pregnant and Having Healthy Babies一书,说明受众对东方神秘事情有一种探奇心理。该书作者为Randine Lewis,语言表达更为地道。

3.译介渠道。当今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很多,既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也有微博、公众号、微信、手机APP 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中以出版社、大众传媒、国际交流会议等方式,自上而下的推广更加有效。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湖北中医药传播有一定滞后,如搜索微信公众号“湖北中医药”,没有找到小程序。搜到的“武汉健民中医馆、叶开泰国医堂”也只有求医问药的功能,没有中医药传播和英文版的介绍。此外,新媒体、自媒体等方面的中医传播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现象,重视程度不够,如湖北中医药传播方式在一些政府文件里很少提到,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湖北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关注度不高。2020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0湖北统计年鉴》,对“中药”只字未提。[10]中医在国内发展也有一定受限,其原因之一在于人们一谈到中医,首先想到的是华佗、李时珍等古代的名医,显得古老又遥远;或者想到《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久远的书籍,感觉晦涩难懂。其次中医流传一定程度与学术创新无突破有关。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穴位等又给人神秘玄奥感,这与中医药尚未实现与现代科技成果真正接轨有关。

4.受众分析。受众是译介作品传播行为的接受者,主要包括大众读者、译者、评论员等阅读译文的人或群体。翻译如果没有对受众的接受程度、阅读习惯等进行研判,其译介效果极有可能会打折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一些译作在国外图书流通市场遇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对受众分析得不清晰,定位不准确。例如《大中华文库》,出版界受众定位为渴望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大众读者,但实际这类读者,包括对中医感兴趣的学习者、从事医学事业的海外同行,或一些汉学家等却为小众。

5.传播效果。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各地的接受程度不同,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与中国文化和习俗相差不大,对中医药理念等认同感较强,接受程度较高;而欧美国家由于对中医药产品特殊性不够了解,没有相应的监管条例或者准入条件,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较低。以美国为例,中医药进入美国市场,或者是按照西方理论体系以植物药的身份进入,或者用膳食补充剂等方式进入,如云南白药和六味地黄丸等,不能进行医疗效果的宣传,中医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其实就是要使中医药国际化,这不应仅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要抓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需要综合考量涉及制度、文化、市场、医学监管等多种因素。[11]

四、跨文化翻译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术语译介策略

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认为,中医药国际化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2019年底在“传统医学助力全球新冠肺炎防治线上研讨会”上,他提出“每个国家的传统医学都与这个国家、区域的文化、哲学非常相关,在推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碰撞。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药要走出去,首先文化要被接受和认可。”[12]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采用有效策略才能有助于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从此层面来说,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确定传播的主体。即翻译活动的组织者需要确定,一般而言,需要大规模传播的其组织者由政府、学会等部门组成效果更好。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效果而言,有政府等主管部门介入的翻译和传播行为都会更为有效,政府的政策和资金配备等使得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行为得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陆续颁布了21项中医药国家标准。2016年出台的《中国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3]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可以很好地推动其发展和传播。除此外,一些行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传播也会起到一定社会影响力,如中国翻译协会的“中国关键词”相关成果。再次,以中医药大学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部门做的研究也起到一定作用。

2.深刻理解中医术语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语言国情学认为,一种语言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思想观念且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的词汇。传统中医药与西医体系有很多不同,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科学观和价值观等。以中医术语为例,它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信息含量最大的语言基本单位,术语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发展密切相关,有很多笼统模糊、信息浓厚的修辞化表达。中医的跨学科交融的特点使其术语复杂性和表达独特性特点突出,中医术语翻译如忽略了这些文化内涵,单纯采用西医词汇对应翻译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其它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问题,丢弃了民族特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医术语都有一些核心概念或理论基础,如阴阳、气等,因其内涵丰富,在英语中缺乏对应语,往往会看到一些译本中以汉语拼音形式翻译成yin,yang和qi,这符合语言国情学的基本要求,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思想和观念而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的词语,这时候用音译来处理时可以的[14],但从翻译传播学角度而言,这样的翻译既无法传递信息,又无法使读者理解,这时候需要音译加注的方式来进一步解释。

例1 元气

primordial qi;original qi;congenital qi*(*Note:qi is in Chinese medicine,martial arts,etc.vital energy believed to circulate round the body in currents)

该术语采用音译加注方式,能够更好传达词语内涵意义和信息。

例2 厚朴

Houpo(officinal maglolia bark;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对这款药材采用音译加注方法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信息。

例3 七厘散

Seven-Li Powder,for stanching bleeding caused by injuries on the skin.

七厘散是一种理血剂,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功效,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等。翻译采用直译+音译+加注技巧,既传达了药名,又说明了功效,通过对神秘中医术语的解释,清楚将文字的外在形式和内容的诠释准确传递给读者,达到沟通的目的。

例4 【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本草纲目选》)

It is sweet,warm and plain. It is thin in quality and thick in taste. It is a drug that can move up and down,the Yang in the Yin.

译文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信息。可是,这样的信息是否对传播有效?为了异域色彩的营造而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但是传播的受众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却是译者并未考虑的。

3.注重中医药文化内容的翻译。中医译名不准确,译文出现语言错误的硬伤,会影响其国际传播。如“大怒伤肝”在现行的两套标准中译文为great anger damaging the heart。根据词典释义,damage往往是对外表等造成的有形伤害,而不是无形,因此用damage 来诠释无形的隐性的伤害,反而会引起译文读者的误会,可改为impair the heart。[15]

中医药文化出版物多。但目前一些译本存在译名不一致现象。如王仁强教授从汉英翻译词典看术语翻译,发现国内权威的三本汉英词典对同一个术语存在语类和词类的不同的情况,例如“电疗”一词,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里为动词,译为give/receive electrotherapy,在《汉英词典》中为 “cure by using electric currents;elec⁃trotherapy” ,在《汉英翻译大词典》中则为名词,electrotherapy,diathermy,electrial treatment,[16]按照术语学的概念,术语应该有语义不矛盾、单义性的特点,术语的意义应该完全反映概念的特征并且不应有同义词。[17]译名者一词多义或多词一译,容易造成译文读者混淆。在照顾原文独有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译文也要考虑传播可能性,综合考虑译文可读性和译文读者可接受性,方可达到传播效果。

当今高等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是培养未来传播文化的使者,在新国家标准和专业指南里也着重提出培养各专业学生,尤其是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其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即用英语讲中国文化,体现文化自信也是目前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版了很多用英语讲中国文化的相关教材,老师们在授课时也强调课程思政,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传送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研究者也分析部分中国文化英语类教材,发现存在一定术语表达的问题,翻译表达上内容的多样化需要引起重视,如表1所示。

随着中医药影响力的加强,已有四个在国内外有加大影响力的术语英译标准发布,即《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mmon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se Medicine),《实用英文中医辞典》(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几个标准中都存在一词多译,多词一译现象;还有音译、译名复杂的现象。例如按照四个标准进行翻译的《黄帝内经》译名就有不同,有Inner Canon(nei jing),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三种。[18]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与中医国际形象息息相关,需要对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做进一步研究。

表1 英语讲中国文化教材译例对比

中医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中国古代哲学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宗教等丰富发展了中医。这些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文化需要首先能够被译者所理解。其次,在翻译中医文化内容时,译者需要把握度,即对照顾原文文化信息,还是照顾译文可读性和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的把握。前面提到的术语翻译需要照顾其自然性和民族性,如果有英语术语或单词与中医药语义对应,就可以采用借用的方式,以西医术语表达译之。中医药表达方式具备民族性,很多词义独特,无法在西医体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语义,就需要用加注、增益、释义的方法去进行解释。[19]中医药译名如能做到形神兼顾是为最佳,即将名词译名表面和内涵意义都能够传达,特别是要保留中医药的典型文化特征。

4.强调中医文化传播方式。研究表明,当译介主体都是外籍人士,对西方读者而言有共同信仰、价值观、语言、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译介作品相对而言更容易被接受[20],其原因在于西方译者对母语熟悉,能够针对国外受众选用译介策略。例如翻译“天地五行”等术语时,就可以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来阐释、简化和释疑,使读者对于药物性味更敏感,满足他们对中医的好奇心。因此传播中医药文化时需尽量两种语言的两种文化的共同点,把西方能与中医发生联系的人物、事件、思想和观点放在一起,从而减少陌生感。通过类比、比喻的方法让受众更自然理解中医。一些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对外传播就是如此,以原语为导向的翻译更能满足专业读者,但对于普通西方民众,译作受欢迎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需要尊重目标读者,考虑译入市场的可接受能力,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译介方式。此外,作为传播中医药文化重要阵地的博物馆等,需要提高其传播能力,在博物馆中增加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吸引年轻人,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媒介进行多语种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毕竟中医药文化需要传承,采用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自媒体方式都是传播时需要考虑的。

5.注重跨文化翻译传播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后继有人,中医的传播更是如此。当前20余所中医药大学以及各级各类研究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但与目前蓬勃发展和对外传播需求相比,既懂中医理论,又熟悉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的人才还是缺乏,因此除了这些大学之外,还可以借助开设了英语类专业的院校进行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可以按照国家标准和专业指南的要求,将人才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放在首位。

五、结语

中医药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以术语翻译和湖北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例,可以看出目前跨文化翻译传播视角下,翻译和传播的确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促成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是有必要在翻译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处理下的译文才能够帮助中医药文化真正有效地走出去,得到理解、认可并能够走得更远更广。

猜你喜欢
译介术语跨文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14:14:25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奥运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