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冉德强 夏菊 冉从成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 重庆 408000)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东部,幅员面积2 941.46 km2,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全区海拔最高1 977 m,最低138 m,多在200~800 m之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 ℃,年均降水量为1 072 mm,无霜期317 d,日照1 248 h。因水源灌溉充足便利,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条件良好,涪陵区非常适合种桑养蚕。蚕桑产业经过6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区乡村振兴“2+x”产业振兴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户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农村养蚕劳动力高龄化的问题凸显,原有的养蚕布局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与有限的生产条件。为此,从2017年开始涪陵区的养蚕布局由原来的4季/年变为5季/年。新的养蚕布局方案试点推广后,有效解决了蚕桑生产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和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了广大蚕农养蚕收入稳定。
涪陵区有沿江重点蚕区(珍溪、百胜、南沱)、后山坪上拓展蚕区(同乐片,包括同乐、大顺、青羊、马武、龙潭)、后山生态蚕区(增福、新妙、罗云),这些蚕区分布在20个乡镇。2016年以来对珍溪、百胜、增福、同乐片等乡镇大面积生产的养蚕布局改常态化的每年养4季蚕为每年养5季蚕,增加了早夏蚕季;而对后山坪上海拔相对较高的养蚕乡镇,则考虑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和春寒秋冻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仍然采用常年养4季蚕的布局。
2016年大面积生产上采用常态化的春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4季养蚕布局;从2017年开始,沿江珍溪、百胜乡镇和后山生态蚕区的低海拔增福乡采用春蚕、早夏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5季养蚕布局。从表1可见,采用5季养蚕布局方案,发种时间相对于常规4季养蚕的发种时间,春蚕提前5~15 d,夏蚕延后15~22 d,正秋蚕延后4~10 d,晚秋蚕延后2~8 d;春蚕期饲养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早夏蚕、夏蚕、正秋蚕饲养夏秋用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家蚕品种,晚秋蚕则可饲养夏秋用蚕品种或春用家蚕品种。
表1 涪陵区部分乡镇2016—2020年的养蚕布局及发种时间和饲养品种
从表2可见,2016年采用4季养蚕布局,珍溪、百胜、增福、同乐片的年发种量分别占全区年发种量的62.73%、16.90%、2.13%和0.62%,珍溪、百胜2个镇占全区年发种量的近80%。其中,春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发种比例珍溪镇分别为31.36%、25.43%、23.32%和19.89%,百胜镇分别为36.08%、28.24%、20.23%和16.90%,增福镇分别为31.52%、27.19%、21.75%和19.53%,同乐片为33.95%、27.87%、16.40%和21.78%。
2017年开始采用5季养蚕布局的乡镇,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其余年份的全年养蚕发种量仍保持相对稳定(表2)。其中,珍溪、百胜、增福镇春季发种量占全区发种量的比例都有所下降,分别比2016年下降3.25%~9.25%、2.51%~11.29%和2.50%~12.23%,平均下降比例分别为6.15%、7.51%和6.73%;夏蚕平均下降比例分别为7.89%、12.81%和6.63%;正秋蚕平均下降比例分别为8.10%、6.80%和6.90%;晚秋蚕与2016年相比,珍溪镇保持相对稳定,百胜镇上下浮动3.00%~9.00%,增福镇上下浮动1.00%~9.00%。
表2 涪陵区部分乡镇2016—2020年的养蚕布局及蚕种发放量
目前涪陵沿江珍溪、百胜、南沱等重点蚕桑乡镇普遍采用5季养蚕布局模式,由于农户种植的桑树充足,分季分片采叶养蚕或轮回采叶养蚕,可使现有桑园产出的桑叶得到充分利用,最大可能地将桑叶通过养蚕生产出原料茧增加总体收入[1]。
据调查,涪陵区养蚕劳动力都是弱劳动力,平均年龄61.35岁,5季养蚕布局与4季养蚕布局相比,每季养蚕的数量有所减少,劳动强度随之降低,缓解了因养蚕量大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由于增加早夏养蚕季,故而又保持了全年养蚕规模的相对稳定。减少每一季的饲养量而增加一个养蚕季,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茧丝绸市场行情波动带来蚕茧价格下跌的风险,从而确保蚕农收入稳定。
栽桑养蚕是农民快速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有劳动力、有技术的农户愿意从事蚕桑生产。有的农户除利用自有桑园生产的桑叶养蚕外,还希望利用周边那些有桑不养蚕和劳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养蚕农户的桑园多养蚕,但往往又会因为自家的养蚕房屋、蚕台、蚕箔、蔟具等不足而放弃,而改4季养蚕布局为5季养蚕布局后,就可满足这些农户想多养蚕的需求[2]。
采用一年5季养蚕布局方案,由于各养蚕季的时间间隔较短,特别是上季养蚕结束后与下一季养蚕发种的时间只间隔10~12 d。因此,每一季蚕饲养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养蚕后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杜绝病原再次传播。要指导蚕农严格按照养蚕消毒技术操作规程,选择使用质量好的消毒药物,为保证消毒药物的消毒效果,还应掌握好达到有效浓度消毒药液的配制方法、把握好消毒的时间段以及采用专用消毒工具等,确保养蚕环境干净、无残留病原,为下一季蚕的安全饲养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饲养季节的气候和桑叶质量,选择饲养不同特点的家蚕品种,确保蚕儿生长发育好,蚕茧产量高、品质好,蚕农收益好。春季饲养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如菁松×皓月;早夏、正秋、晚秋季饲养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夏秋用家蚕品种,如两广二号、洞庭×碧波或华康2号等。
5季养蚕布局能否获得稳产高产,蚕农收入是否保持稳定,小蚕共育质量是关键。为此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财政补助投入力度,对老旧蚕箔、升降温设施设备等进行提档升级,添置饲养小蚕的塑料蚕盒、放置小蚕共育蚕盒的共育车、切桑机、高压消毒机、石灰喷雾机,安装智能控制系统等,把现有的共育室升级为现代化共育室,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二是加强对共育人员技术培训,内容包括蚕种催青、补催青及收蚁技术要点,还有共育室温湿度调节、适龄适熟桑叶的选择、眠起处理、匀座及消毒防病等等。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确保蚕卵孵化整齐、蚕儿眠起整齐、蚕体健康,这样分发到户饲养的大蚕体质强健、好养,生长发育更整齐。
由于全年5季养蚕布局使得各蚕季间隔的时间较短,对蚕农加强饲养技术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乡镇蚕业技术人员除划村包片加强对小蚕共育室的消毒防病以及小蚕共育期的跟踪指导之外,还应对农户进行养蚕前准备、大蚕饲养技术及蚕病防治、上蔟管理、蚕季结束后消毒等的定期或不定期指导。蚕业科技人员还需深入到共育室、蚕农家中讲解不同家蚕品种的饲养特点并开展蚕座消毒、眠起处理等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共育室和蚕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