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的一点思考

2022-06-07 16:15:57高建丽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0期
关键词:教育家尊重心理健康

高建丽

摘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未停止对教育的思考。现从以下四点谈谈。一、做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二、真正从内心尊重每一位个体。三、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越早越好。四、让教育家来做教育。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尊重;心理健康

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不算短暂,内心有诸般思考,却无暇整理。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颇丰,感慨良多。如同久旱逢甘霖般饱食知识之果,畅饮思想之泉;犹如明灯指引并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亦如沙漠中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使我不再瑀瑀独行,坚定了做教育的信念。

一、做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

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呢?这是我从教20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教伊始,我主要关心学生的成绩,生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如指掌,却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漠不关心。当我正在为自己的成绩沾沾自喜时,一件小事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怀疑。在一次外出时,偶然遇到了我的几个已毕业了的学生,然而他们都装做不认识我。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开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试着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努力走进学生内心。慢慢的学生变了,我从教的幸福感也提升了!我开始研究学生,留给他们慢慢长大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转变自己的教育观,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积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一提教育家,人们自然会想到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夸美纽斯、孔子、陶行知、蔡元培、梅贻琦等古今中外、耳熟能详的人物。“教育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向往和神圣。仔细想想,简而言之,教育家就是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明白了这一点,心里就亮堂多了,即使成不了大教育家,做一个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

真正的教育必须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改进学生身上存在的消极因素,培植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在培植与改进中引领、帮扶和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教师的职责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改进学生的差异。遗憾的是,实践中又有多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冠以“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等称谓呢?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极只剩下了可怜巴巴的一极,而这仅存的一极也只是残缺的“智育”中的考试分数而已。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教学转,而教学的一切工作仅仅围绕着分数转,学校沦为“考试工厂”,而学生则是工厂中的“考试机器”而已,这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教师必须尊重和优化学生的个体差异。

摒弃分数,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尊重個性,培育人,成全人,博爱,包容,仁慈和善良,这就是教育家的情怀。

探索教育的真谛永远都在路上!

二、真正从内心尊重每一位个体。

尊重长辈,老师,领导,勿庸置疑,绝大多数人是做到了。这或许是迫于权势不得已而为之。但尊重同龄人呢?你敢说你真的做到了吗?那对于尊重弱小群体弱势群体,你真的能做到吗?对于每个生命个体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尊重的基础是爱。正像教科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把微笑、爱心、温馨、愉快带进课堂,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师爱也应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无私广泛没有血缘的爱。爱的基础是平等,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尊重学生就应该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感受。

回归课堂,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归根究底,都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的去尊重学生,尊重课堂。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想方设法服务于他们,我们真的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了。

三、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越早越好。

杀害父母、跳楼自杀等恶劣事件偶有发生。我们试图来找一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多次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她系统分析了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追溯到他的童年和他的原生家庭,原来他们都是有故事的,有的是被父母寄养给爷爷奶奶,长大后跟父母的关系极为恶劣;有的是被边缘化,甚至有的从小就被欺凌等等。李玫瑾教授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因此表现出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问题不在成年。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因此,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好好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同理,我们教师应该及早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抚慰和关爱。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没有父母等等。即使是家庭健全的孩子,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面对复杂的学生心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仔细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给予他们心灵的安慰和温暖。

四、让教育家来做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既然是培育人,就要一切以人的成长为工作准绳,就要对人倾注人性的关怀,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智力特点、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这种尊重是普适性的,与人的生命特征的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无关。这种尊重旨在弘扬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既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旨归。

教育是影响人、影响世界、影响民族的事业,我们的教育不要玩弄政治的政治家,我们需要真正的教育家来做教育。一些有影响力有执行力的教育家才能将正确的、适当的教育惠及民众。不会盲目的一刀切……不要让中国的教育因为政策的忽左忽右,而毁掉一代又一代!

参考书目:

李玫瑾 .心理抚养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21

猜你喜欢
教育家尊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教育家与儿童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
基于音乐学科的“精教活学”策略
教育(2016年38期)2016-11-15 18:01:04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