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 杨艳青
摘要:“双线混融”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本研究梳理了双线混融教学的背景、概念,及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其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双线混融;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1-0109-04
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延期开学并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师生复学复课,学校教育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在经历了线上教学的深入实践后,学校教育不能也不该退回到传统的教学状态,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充分扬线上教学之长,避线上教学之短,让线上教学为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双线混融”教学则成为线上和线下教学的重要结合点。
● “双线混融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1.背景
“双线混融教学”产生的背景是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教学的发展如日中天,而线下教学的地位依旧,同时教育系统急需变革来增强其韧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关于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改革走向已有不少学者[1-2]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他们大多强调“线上和线下教育各采其长、促进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意见,明确指出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3]在此背景下提出“双线混融”的概念,既是对传统混合式教学的传承,也是对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的有效探索。
2.概念
双线混融教学的理念最早由李政涛提出,此概念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线上+线下的混合”,但又有所区别,它强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要从“混合”转向“融合”,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从“历时性”向“共时性”转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要同时“混融”与“共生”。[4]
双线混融教学不是将技术与教育叠加與混合,而是在“教”与“学”之间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 “双线混融教学”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1.优势
(1)线上教学的局限性
局限一:弱化师生关系,减弱师生情感联系。局限二:模糊课堂边界。在具体的线上教学实践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平台缺乏整合,借用多种平台进行学习,在增加师生压力的同时增加了互通学习数据的难度;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在抑制教师管控能力的同时削弱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教师缺乏团队支持,增加了探索线上教学方案的难度;学生缺乏外界监督,不利于了解其学习状况。
(2)线下教学的局限性
局限一:学生个体学习自由度不高。在线下教学时教师面向课堂全体学生,注重集体进度,以整体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主要目标,并且教学具有即时性,难以回放和重复,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去选择内容。局限二:时空限制作用明显。线下教学需要足够的集体空间,且教学主体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
(3)线上和线下混融的优势
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个性化学习等。线下教学的优势在于集体氛围浓厚,榜样作用明显;教学实践多样,学习体验直观丰富等。线上和线下混融可以充分发扬二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局限,在利用优质共享资源的同时,创造优质实践资源,在重视个性化学习的同时,重视集体学习,从而为教学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资源支撑和教法支持,促进教学的改进。
2.发展的可能性
(1)高校教学的现实需求
新冠疫情期间线下教学的被迫中断和线上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线下教学的脆弱性和线上教学的不完善,从而引发了针对后疫情时期高校教学该何去何从的思考,产生了对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探索。
(2)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实践层面,新冠疫情期间完全线上教学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为探究教学改革营造了历史性时机。同时,混合式教学等在高校已经得到多年的推广应用[5],相关研究和实践兼顾全面性和未来性[6],为双线混融教学的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理论层面,双线混融教学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基础。混合式教学发展至今,其教学模式已较为成熟,其先例经验对双线混融教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3)教育改革的政策基础
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要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加快二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创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0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育’新形态”[8],吴岩司长也在报告中提到“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新政策背景下,“双线混融教学”已经站在风口,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倾斜,因而存在发展成为教育新模式的可能性。
● “双线混融”的构建
双线混融作为一种复杂性问题,会呈现出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规律,可能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改变。在思考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建构时,不能采取简单性思维,而应基于复杂性思维进行教学模式建构。[9]具体而言,可从学校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来进行建构。
1.学校层面:优化教学管理
(1)建设并完善智慧学习空间
智慧学习空间是在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空间,它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得学习服务,获得学习机会,并且能感知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数据,推送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决策,促进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发展。[10]新冠疫情的暴发,催熟了线上教学的形式,并让其成为教学新常态。新的教与学的形式需要新空间的支持[11],在此背景下,高校建设智慧学习空间有助于实现实体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的相互连接和融通,从而为改变未来学习方式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12]
(2)制订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流程的规范性,保障教学的顺利完成。具体而言,一是制订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把握课程、教师和学生信息,把控课程运行情况,监控教师管理情况,监督学生学习情况,确保“教师真在教、学生真在学”。[13]二是建立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线上教学的开展会带来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增加教师负担,在此背景下建立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认可教师的隐形工作,并基于此变革教师酬劳制度,有助于激励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14]
(3)更新并完善教学课程资源
双线混融教学由于其开展的平台不同,因此要求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前沿性,以适应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形式的需要。首先,课程资源要具有丰富性,资源建设要与课程需要及学生需求紧密相连。在课程资源类型上,不仅要具有认知、工具型课程资源,还要有实践型课程资源;不仅要有文本、信息化资源,还要有实物资源和活动资源;不仅要有显性课程资源,还要有隐性课程资源。其次,课程资源要具有前沿性。在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应做到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发现融入课程资源,做到课程资源与时俱进,时时更新,保障课程资源前沿性。
2.课程层面:调整课程环节
(1)设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意图的体现,一般从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来进行设定。由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均有了新要求,所以在进行双线混融教学之后,教师应考虑学生在认知能力、基础技能和情感态度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理应提升的方面,并据此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让课程目标引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
(2)补充课程内容
隐性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中部分课程是在线上进行的,隐性课程难以展开,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不利于全面育人的实现。所以,教师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以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5]
(3)调整课程流程
课程流程是教学模式的具象化,教学模式的改变必将引发课程流程的变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调整原有的课程过程,打破“预习—教学—复习—测试”的课程流程。应根据课程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重构传统课堂教学,让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4)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挥棒”,引导教和学的过程。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较强,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局限于结果或成绩,构建开放的、多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16]
3.教师层面:应对教学挑战
教师是双线混融教学的主导者,面对复杂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思考如何应对以保证教学进度和保障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充分发挥主动性
面对困难和挑战,教师要克服自身的畏惧感和排斥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精神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让教育机智沉淀为教育智慧。
(2)不断提高混融教学胜任力
双线混融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混融胜任力,要能做到将线上和线下的相关知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技能综合融通。[17]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线上线下混融的关键节点和基本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念混融力和方法混融力。
4.学生层面:提高自身素养
学生是双线混融教学的学习主体,面对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也面临心理和能力上的挑战与变化。
(1)充分发挥主体性
在双线混融教学中,学生要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用主人翁的态度去关照自身的学习,积极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过程,并依据教学进度和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进度,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是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推行,更强调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因此,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整合信息、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遵循信息伦理与安全,不断提高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研究的能力。
● 总结
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两种优势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必然成为未来教学的新方向,接下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探究如何打破线上线下存在的彼此分离、割裂的状态,将线上和线下更好地结合,走向双线教学的混融共生。
参考文献:
[1]王少清,丁丽娟.在线教学优势的线下融合[J].人民教育,2020(17):65-67.
[2]馮建军.后疫情时期重构教育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0(09):1-6.
[3]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1):13-23.
[4]李政涛.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20,325(05):5.
[5]彭芬,金鲜花.高校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题、发展脉络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100-105.
[6]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85-89+102.
[7]沈阳,田浩,黄云平.智能增强时代推进新一轮学习革命——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教授[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8):5-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D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002/t20200220_422612.html.
[9]张玉华,顾春华,马前锋.高校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51-53.
[10]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1):18-26+49.
[11]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21-25+38.
[12]李海峰,王炜.数字孪生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模型及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03):73-80+90.
[13]张德祥,张道信,潘天红,等.线上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26-28.
[14]陈钰.疫情背景下高校线上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7):78-80.
[15]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16] 张倩,马秀鹏. 后疫情时期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建议[J].江苏高教,2021(02):93-97.
[17]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41(07):7-15+76.
作者简介:郭煜,硕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化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研究。杨艳青,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教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