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即使是惩戒,也应该是温暖的。如果本末倒置,不考虑如何通过惩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试图通过劝退、打骂、暴露个人隐私等手段带来威慑,制造大量负面信息,这样做如何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让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
最近,十岁的儿子和两位同学课间在教室内追逐打闹,被班主任逮个正着,结果下午班会上三个孩子都做了检讨。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及时批评教育,是正确的,作为家长,应支持理解。然而,让家长和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是,老师竟然拍了视频发到家长群里。家长群里这条负面信息很伤人自尊,有心想与老师交流一下,但又怕老师误解,百般纠结后,还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对自家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番。孩子很长时间难以走出这个事件带来的阴影。
负面信息充斥家长群有很多危害。第一,负面暗示过多,且不断强化,容易压垮孩子脆弱的自尊。人一旦自尊没了,就会毫无斗志,破罐子破摔。学生偶尔犯错了,大多是无心之错,老师及时提醒,学生能第一时间改正就行了。如果屡教不改,就要来点颜色,如严厉批评,让其写书面检讨,甚至让其在班级内检讨。但是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帮他找出问题所在,让其知晓改正的方法。
第二,对负面信息广而告之,让家长脸面尽失,无地自容。性情暴躁的家长会对老师产生反感,甚至导致冲突;隐忍一点的家长也会心生怨言,受到伤害,只是不表露而已。有些家长还会迁怒于孩子,棍棒相加,从而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矛盾加剧。
第三,负面信息多了,会让老师看问题有失偏颇。如果老师习惯于对学生“挑刺”,满眼尽是“负面”事情,心情会变为灰色,处理问题就片面。我们都明白种花的人周围都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的道理,老师们更应该心态阳光,多个角度看孩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由此来看,把负面信息发到家长群,尽管本意是教育学生,实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这与诸如差别分班、“绿领巾”、“三色作业本”、“测智商”等类似,都不过是教育歧视之下的种种软暴力。教育的本质是成长人、发展人,而急功近利只会淘汰人、挤掉人。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刺痛孩子的自尊,還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孤僻的心理,甚至给孩子留下终生阴影。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粗暴剥夺部分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人”的价值,特别是缺少对每位学生成长的关注,缺少对每位学生未来幸福人生的关注,那么任何理念、思想、技巧、模式都毫无意义。
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要有温度。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只是“教”,“育”才是核心目标。教育的理念要有温度,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育的情感要有温度,阳光普照,情感滋润,使孩子们知道感恩,善待他人,奉献社会;教育的方式要有温度,苛责训斥、冷嘲热讽会适得其反,而温暖的南风则育出美丽的花朵;教育的惩戒要有温度,微笑比严酷更有效,赏识鼓励比批评指责更扣人心弦;教育的主体要有温度,生命最宝贵,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教育的管理要有温度,管理重点在管更在“理”,管人重在管心,以人为本,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无批评,不教育。然而,惩戒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惩戒,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手下留“情”。教师要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依规履行职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爱关注每位学生,而不是靠权力把学生制服。只有让惩戒有尺度,教育有温度,才能助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DD83D735-F0D7-4A7A-9DFD-09FD39CA92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