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颖 王冬阳
摘 要: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F092.7;F323.8;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03
自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减贫实践和扶贫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启大规模扶贫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1]。”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重视贫困地区,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与当地人民和基层干部深切交流,了解贫困根源、询问生活状况。习近平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深入思考,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贫困治理重要理论,为我国减贫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一、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诞生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目睹了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贫富差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现象做了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形成了反贫困理论。首先,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圈地运动在欧洲盛行,使得原本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丧失了生活来源,迫于生存压力,农民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发生了不平等的利益交换。马克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导致人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資本主义私有制。在这种制度下,贫困和失业是无产阶级无法避免的问题。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带来的后果。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便通过延长工作时长、加大工作力度等手段来压榨工人,当工人无法忍受时,便会通过罢工、砸毁机器等方式反抗。在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同时也是治理贫困的主要力量。最后,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与工人们的矛盾愈演愈烈,马克思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推翻其统治,建立区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新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
(一)基本路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针对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一思路是对列宁反贫困理论的反思与创新,也是对全球贫困治理思路的一个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演讲,他引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成语典故,指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发展教育,尤其是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这同时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才能发展和巩固减贫成果,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成就。
扶贫脱贫事业在发展时大部分是以经济帮扶为主,无论是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加大贫困地区投资,还是放宽政策、给予优惠,目的和结果都是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经济问题,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改善当地生活水平,提高当地消费能力。但是,这些贫困地区虽然依靠外部资金支持解决了贫困问题,却没有从自身主观条件出发,若无政府帮扶,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坚持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改造贫苦人民的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坚定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促使贫困群众在提高自身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激发致富能力,共享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现实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减贫实践,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意识[2],通过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基本解决和回答了减贫实践中遇到的四大难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一是通过精准瞄准和定位,回答了“扶持谁”的问题。扶贫必先识贫。关于贫困标准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而中国结合本国实际确立了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扶贫标准,为有效瞄准扶贫对象提供了可行方略和科学指导。二是通过加强党对基层支部书记的教育工作,壮大一线攻坚队伍,完善领导工作负责制,回答了“谁来扶”的问题。在农村基层方面,选派一批素质高、意识强、水平高的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根据贫困地区的具体问题精准选配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伍。三是通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回答了“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持分类施策,了解贫困的真正根源,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四是通过严格把关,完善退出机制,回答了“如何退”的问题。
(三)实现路径: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
解决贫困问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在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只有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贫困治理工作合力,才能实现扶贫脱贫的目标。扶贫脱贫工程是一项艰巨性、曲折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团结一心,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全方位贫困治理格局[1]。
第一,坚持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扶贫脱贫过程中,政府掌握资源和调度权,拥有制定政策的权力,决定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党委同样发挥着主导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是我国在长期减贫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经验,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减贫脱贫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将党支部嵌入贫困治理的工作中,将基层党委政府作为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组织阵地,坚持其主导作用,凝聚基层脱贫减贫的核心力量。
第二,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实现社会资源整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还要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动员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社会力量在贫困地区发挥着独特优势,可以增强党委和政府的扶贫功能,如公益救助、公共服务、社会卫生等,为我国扶贫减贫实践提供社会力量。
(四)创新方式:生态保护脱贫
任何一个贫困问题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的贫困治理方式无法适应和应对减贫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必须创新贫困治理方式,拓宽传统扶贫开发道路。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兴起,政府在减贫实践中便以此为载体,推行了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等。除此之外,还有旅游扶贫等新方式,使贫困群众成为市场主体,使其不断从市场中汲取致富能力。
特别是生态保护脱贫,将生态保护与减贫实践有机结合,是贫困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环境保护与减贫脱贫,一面是绿水青山,一面是金山银山。而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须重点防范与保护,“环境条件恶劣”与“贫困”是相联系的,这使得“生态”与“温饱”很难两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和健全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设置生态保护区,积极探索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脱贫致富、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的脱贫新路子,实现了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西方政客曾质疑中国扶贫、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观认为中国大力推进减贫实践必定会阻碍经济增长,破坏生态环境。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之下,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和谐局面,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避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弊端。
三、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理论源于实践,并反哺实践。反贫困事业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与切身利益,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具有深远的实践价值,不仅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科学指引,而且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也为世界减贫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样板。
(一)为解决相对贫困提供科学指引
无产阶级的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消除绝对贫困只是发展减贫事业的起始,现阶段相对贫困依旧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解决并治理好相对贫困才能实现更高、更快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使7.5亿人民摆脱绝对贫困,中国在全球减贫的事业中独放光彩,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减贫脱贫的一大奇迹。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这意味着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将圆满收官,同时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解决极端贫困人口问题之后,我国面临主要贫困问题由单维度转向了多维度,现实问题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失去其原有的指导意义,它将在解决相对贫困的实践中彰显无穷的理论力量,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着科学理论指引。现如今,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空心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都是相对贫困的主要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真正理解并挖掘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深刻智慧,吸取减贫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继续做好相对贫困的精准治理,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问题,合理分配好社会资源,使人民群众真正摆脱贫困问题。
(二)为实现民族复兴积累有效经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贫困问题成了这一进程的重要阻碍。历史证明,只有解决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困问题,保证了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国因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而导致贫困问题复杂、艰巨,这决定了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改善。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将反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通过多次减贫实践和实地调查得出的科学论述,对我国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在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展现了科学的理论智慧。2013年到2020年,这7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 3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年均减贫1 000万以上,区域整体性贫困得以解决[4]。经过多年努力,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截至2020年11月23日,我国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贵州等22个省区市的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些丰硕的减贫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在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广大群众树立了正确的脱贫意识,逐渐掌握了脱贫致富的本领,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将始终指导着带有新时期新特点的减贫实践,帮助人民继续实现发家致富的“小家梦”,从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为世界减贫实践贡献中国智慧
贫困与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永恒话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贫困问题成了联合国的特别关注点,为了持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进程,联合国将反贫困事业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不断开展扶贫、减贫工作。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示,全世界有7.83亿人生活在贫苦之中,占全球人口的11%,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5]。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17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减贫实践工作在全球实行,各国开始根据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扶贫政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农村开發计划、泰国的乡村发展计划、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扶贫等,发达国家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扶贫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习近平关于治理贫困重要论述在中国减贫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全球减贫实践贡献了智慧与方案,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在全球减贫实践中,许多国家吸收、借鉴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理念,仿照中国脱贫模式,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在首都伊斯兰堡宣布,自己将仿照中国模式推出一项扶贫计划,以帮助穷人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教育与工作机会。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着重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工业基地,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解决贫困问题[6]。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将全球减贫目标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促使全球减贫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开辟了全球贫困治理的新境界。
四、结语
减贫实践是加强社会正义与平等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在总结和吸取大量减贫实践经验后,创造性提出了贫困治理重要论述,使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得以如期兑现,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为全球反贫困实践贡献了中国方案。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在新的减贫实践中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人们应以其为理论指导,不断探索创新减贫新形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夯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EB/OL].(2020-09-30)[2022-03-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222393097877130&wfr=spider&for=pc.
[2]本刊编辑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记者观察,2021(33):6-9.
[3]闻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1-4.
[4]本报评论部.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N].人民日报,2020-11-13(5).
[5]程云杰.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J].对外传播,2020(3):6-7.
[6]王奎.精准扶贫:全球贫困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80-84.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