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119-02
摘 要 本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时目标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了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制定方法。
关键词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体育课时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 制定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1]。在课标中,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作为课程目标的分目标,说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和来源。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时目标的上位目标,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代表学校体育总体目标与预期,统领体育课时目标的制定。体育课时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和具体化,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层层落实,全面对接。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分目标进行细化:运动能力的下级指标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的下级指标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的下级指标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二、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分类
体育教学目标是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2],是构成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设置,有利于师生明确学习任务,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目前体育教学目标的写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套用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格式;另一种承袭教育学三维目标体系(认知、技能、情感)的格式。有学者认为两种格式均有一定局限性,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既要考虑体育课程领域与目标,也要体现体育教学的特征,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较适宜的表述方式仍倾向于三个维度:认知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3]。本文以此种目标格式为例加以说明。
(二)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情、教材特点等具体情况设计体育课时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身体素质、技能基础、单元课次、场地器材等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材的性质也是影响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运动项目,有的项目运动技术较复杂,如篮球、排球等,有的项目运动技术较简单,如跑步、基本体操等。运动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运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目标主要指向体能目标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等。同时,我们还要兼顾教学的深度,如精学类教材我们需要系统、详细、透彻的教学;简学类、体验类教材则只需粗略教学、简单介绍。
我们还需要根据课型来设计教学目标,如理论课介绍有关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实践新授课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术要领、初步学习运动技术;复习课则以巩固提高运动技术为、强化体能为主,考核课则以检查运动技术学习情况及体能发展状况为主。
2.运动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运动技能是指掌握运动技术的一个状态。运动技术是经过多人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最有效能的操作程序,它不仅对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准确顺应人体生长发育趋势并加速其进程[4]。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土洋体育之争即体质论和技能论的矛盾,在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反复磨炼中,运动技术又重新回到了体育教学的舞台,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运动技术的传习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的本质特征,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運动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深入研究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和本课时教学重点来确定一个准确、具体、可操作的运动技能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运动技术教学,同时应结合各个运动项目的自身技术特点、班集体教学氛围、体育竞赛的特点、体育手段多样性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认知、运动技能、情感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确定要以运动技能目标来确定,避免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割裂开来。
三、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一个表述恰当的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和明细规格。(2)能用规范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5]。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指出,规范的行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明显的,完成的将它写出来包括四个要素: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准(Degree),简称ABCD模式。(1)对象: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言,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注明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全班学生”“全体女生”等。教学目标中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撰写目标时应写“全体学生……”,不能写“教会学生……”、“使学生……”。(2)行为: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了解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可以用一个动宾短语来描述行为目标。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内容,重点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具有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动词。编写认知性目标可选用的动词有:说出、了解、回忆、描述、叙述、解释、理解、分类、比较、区别、讨论、证明、评价等。编写技能性目标可选的动词有:获取、完成、达到、改进、提高、组织、处理、运用、迁移等。编写情感性目标可选用的动词有:观察、参加、交流、注意、关心、帮助、遵守、调控、做到、形成、树立、保持、尊重等。描写行为目标的步骤为: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的类别,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把教学内容作为动宾结构的宾语。如“说出”合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应用”足球二过一战术进行过人练习。(3)条件: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一般包括环境、设备、时间等因素。如“在1分钟内完成150次跳绳”,这个条件规定了完成150次跳绳的具体时间。(4)标准: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对学生行为标准应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在1分钟内完成150次跳绳”,150次为行为标准,表明的行为的速度;“罚篮10次,命中5次以上”则规定了行为的准确性,也可以用百分比。
把以上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全体学生(教学对象),能在到在1分钟内(条件),完成跳绳(行为),150次以上(标准)。采用ABCD模式,除了行为要素不能省略,其他的三个要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一)认知目标的制定
认知目标的设置可对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分目标下的运动认知和健康行为分目标下的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具体内容包括各运动项目文化、技战术概念、原理、方法、规则、身体健康和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以及运动中的安全卫生等。
运动认识(运动项目文化、技战术概念、原理、方法、规则等)与运动技术的实践是一个整体,要贯彻到运动技术的整个练习之中。
(二)运动技能目标的制定
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可对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分目标下的体能、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在运动技术的学练当中需要体能作为基础,所以体能是运动技能目标内容的拓展。
运动技能目标是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的编制首先按照ABCD法进行编制,然后根据运动技术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标准。比较容易的运动技术可以用定量指标来表述,如跳绳课可以用“个数”指标来评价;对于复杂的运动技术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掌握了运动技术以后才能对此技术进行成绩评价,如跳高项目,在没有完全掌握跳高技术情况下只用运动成绩的评定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学习效果,此时应该用每一次课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来做评价。
运动技术的教学重点为每次课的运动技能制定的依据,有时可以两次课的重点是一样的,但是掌握该重点的学生人数可以不同,如第一次为60%学生掌握,第二次为95%学生掌握,本次课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把60%提高到95%水平。
一节课要安排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一般体育课堂中,由于周课次少、每节课时间短、上课任务多等因素,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刺激量不够,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练习方式、次数、距离、高度、密度等调节教学内容本身的运动负荷,还可以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纯素质类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能。
(三)情感目标的编制
情感目标对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品德分目标下体育精神、體育道德与体育品格和健康行为目标下的情绪调控、环境适应。情感目标也并非上述指标的简单罗列,情感目标应更加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编制情感目标首先应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要深入了解运动项目的特征。其次找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心理的结合点。如激烈对抗的教学内容可以调节学生情绪状态、耐力类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球类等集体性项目侧重小组合作意识等。最后,制定简洁、可操作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如“足球墙式二过一战术”教学内容,90%以上学生乐于与不同水平同伴组成小组进行战术配合,明确位置和责任,发挥小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启迪,邵伟德.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余云德.论体育课时目标设计与表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520.
[4]邵伟德.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2020(01):6-7.
[5]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