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摘 要 随着中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中考是学生进入上一级学习阶段的重要、关键环节。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被家庭、学校、社会重视,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中考科目。然而,体育教学活动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中考体育成绩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做好中考体育宣传动员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训练水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广州市 中考体育变革 备考对策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了“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等内容。广州市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实施中考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主动适应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积极应对,用心备考。
一、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措施
体育考试由統一考试50分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两个部分组成。
(一)统一考试(50分)
1.广州市体育统一考试内容年度对比表(表1)
2.分步实施方案
2021年至2023年,跳绳、中长跑等项目满分标准逐年提高。
(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
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成绩=体育课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体育综合知识测试成绩。
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内容上着眼学生的健康水平,锚定学生健康发展需求,采用“统测+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体育知识”的方式,真正体现体育的育人价值,越来越科学合理。在考试标准上,更加适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逐年提高考试标准。
二、中考体育改革后备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初中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早、过多地注重学生考试科目的专项训练,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中过多关注能得满分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等方面,施教比较少,特别是体育基础差、底子薄、进步慢的学生,关注度较低。
(二)课程模式不利于教学目标和训练效果的达成
改革后考试项目增加,评分标准提高,而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训练场地不足,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训练效果。往往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动作“定型”,下课的时间就到了。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应考心理素质不过关
中考体育不仅仅是学生体育素质的比拼,更是心理健康水平的考验。一些学生平时训练成绩非常好,考试由于心理问题,造成了考试发挥失常,这一情况在球类项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中考体育变革后备考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心理健康等问题,体育教师应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以科研的精神积极备考,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制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
(一)宣传动员,指导考生选项
纵观近3年广州市的中考体育改革,不难发现,每年在项目、分值等方面都有变化。为避免学生“穿旧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体育教师首先要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群、视频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家长既了解中考体育的变化,又能在心理、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学足够重视,使得家长更加支持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等工作。采用室内体育课、主题班会课、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体育中考项目有哪些,特别是发挥所长做好选项工作。按照中考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制定好表格,让学生结合考试标准和自身情况择优选择最合适的选项。
(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施教
首先,在思想上要着力改变中考体育应试化现象。体育课堂教学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绝不能以中考体育科目代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教会、勤练、常赛”[2]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为指南,全面构建7~9年级体育教学内容。7年级打基础,落实教材、校本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健康知识;8年级提素质,完成教材、校本等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力量等素质;9年级练专项,在专项训练中,做好每个阶段测试的数据分析,采用分层教学,优生补齐不能满分项目的“短板”;中等生注重项目成绩的整体提高,加大提高分值速度快的项目训练;充分了解各项目的后进生情况,按项目进行分组辅导,解决各项目的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优生带中等生,帮扶结对子,确保各层次学生的成绩都能得到提升。
(三)分散时间,提高训练质量
体育中考改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考试分数和考试项目,提高了某些项目的评分标准,对于教学最大的影响是训练时间不足,以及场地限制。体育教师做好详细的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好体育课以外的时间,比如晨练、大课间、双休日等时间,加强学生锻炼。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适当的体能练习或者跳绳等内容。
2018年10月29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要求,体育课要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过1次体育竞赛[3]。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体育家庭作业时,避免一刀切式安排同一动作、相同练习时间、一样的训练次数,而是要针对学生体育素质问题因人而异地开出家庭体育作业的训练运动“处方”。如对于上肢力量欠缺的学生,布置哑铃、俯卧撑等运动的时间、次数等内容。
(四)打磨细节,动作到位定型
抓好毕业年级学生中考体育训练工作,必须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并不断加强训练,使动作到位、定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是泛化、分化、自动化过程[4],纠正学生错误动作一定要做到及时,最好在泛化、分化阶段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如果错误动作一旦到“自动化”阶段,再纠正就要耗时、费力,效果却事倍功半。因此,纠正错误动作应及时,打磨细节,动作到位定型。例如,三級蛙跳动作中,很多学生双臂上举不到位,没有超过耳际,影响了发力,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例如,足球项目中的运球绕杆中,学生重心太高,移动太慢跟不上球,导致无法顺利控球变向,失去对球的控制。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打磨细节,明确容易失误的点在哪,教师现场纠错,然后巩固练习,动作规范、达标、定型为止。
(五)以测代练,提高心理素质
中考体育成绩,学生专项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心理素质不可小觑。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失常,除了身体、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以外,心理素质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专项训练,用平时的成绩,增强专项底气,从而树立考试自信心;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帮助学生在平时模拟“心理失常”考试场景,采用“我能行”等心理暗示,让自己走出心理阴霾,重获阳光心态;最后,要保证中长跑项目和球类每周一测,既能保证训练强度和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避免在考试中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失常。
四、结语
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改革力度大,对考生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能够有效地全面提升全市学生体育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也对体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育教师应从学生体育健康素养角度出发,做好7~9年级体育教学内容规划,走出只为应试的误区,应有“不为应试以应试”的思想,落实以体育人、“教会、勤练、常赛”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深研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之道,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N].四川日报,2022-02-09(001).
[2]王龙超.教会勤练常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六字方针”[J].基础教育论坛,2021(33):1.
[3]徐庆涛,赵明,邵晗琛.体育家庭作业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21(35):50-52.
[4]徐营.遵循技能形成规律 有效实施体育教学——以四年级《急行跳远》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1(35):5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