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梓,戴连君,万盛,张天舒,徐桂花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北京 100034)
残疾人社会融合是为残疾人创造融入社会的均等机制,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我国残疾人全方位融入社会的程度不断提高,残疾人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制修订了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提升残疾人事业法治化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群体不断扩大,2020年,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47个,在校生17877人,毕业生4281人,毕业生中146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13551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2020年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8.1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农村新增就业24.9万人;城乡新增残疾人实名培训38.2万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残疾人信息融合成为残疾人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无障碍建设、电信普遍服务、大数据建设、“互联网+助残服务”等方式,提升了残疾人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程度,促进全面融入信息社会。
新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残疾人管理的精准化程度,北斗导航技术可以辅助残疾人安全出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残疾人辅助器具的性能,未来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类社会(阿里巴巴达摩院,2021),也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新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给残疾人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线上购物、手机支付、网上办事、在线服务等数字化生活方式为社会大众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导致残疾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多种障碍,面临着新的“数字鸿沟”。
因此,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将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全面发展。本文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模式,系统分析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的内涵,提出残疾人信息融合的实施路径,总结应用实践,展望未来残疾人信息融合的发展方向。
数据融合起源于军事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检测某海域中敌方舰艇,对多个独立连续的信号进行融合,这个阶段还是对多个数据源的简单融合分析(赵宗贵,李君灵,2017)。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数据融合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对军事战场的实时感知以及协同、精确作战(Grossmann P,1998)。
信息融合的概念与数据融合紧密相连,是数据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信息融合是指从若干渠道获取信息和数据,通过选取合适的融合方法来整合和关联多源信息,得出更具有可靠性、准确性、有效性的信息,从而判断形势以及辅助决策的处理过程(LINAS J,2015)。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飞速发展,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信息融合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时代,信息融合有了新的发展,党安荣等人的研究中强调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党安荣等,2018)。通过技术融合推动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交叉融合,深化技术创新;通过业务融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产业的每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数据融合汇聚分析各领域全量数据,挖掘数据价值。
新时代残疾人融入信息社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等级的残疾人需求各不相同,视力残疾人要借助更加精准的图文识别终端获取信息资讯,听力残疾人需要智能的语音识别终端参与信息社会活动,各类残疾人对康复、托养、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涉残服务的“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需求与日俱增,残疾人享受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模式也需要新突破。由此,我们提出以数据融合、技术融合、服务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通过数据融合实现残疾人数据汇聚、共享、辅助决策,通过技术融合逐步消除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障碍,通过服务融合满足残疾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充分运用残疾人信息融合,可以精准把握残疾人的需求,增强残疾人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聚焦残疾人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弥补服务短板,在服务残疾人的过程中体现科技价值与科技温度。
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服务融合为落脚点的有机统一体。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数据-技术-服务”的残疾人信息融合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数据融合是牵引,汇聚分析残疾人信息资源,释放数据红利,为残疾人服务提供支撑;技术融合是工具,综合运用新技术为信息融合赋能增效,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服务融合是目标,聚焦残疾人需求,实现对残疾人的精准服务。
图1 新时代残疾人信息融合实施框架图
数据融合是信息融合的牵引,依托大数据技术,汇聚、整合、共享、分析、展示各类残疾人数据,为残疾人相关政策制定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和依据。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分析残疾人数据,需要统一集中残疾人数据资源,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包括数据抽取、比对、转换和融合等步骤。通过对残疾人基础信息、业务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无障碍设施信息等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残疾人信息数据一体化。
同时,基于整合集成的一体化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包括关联算法、分类算法、聚类算法、组合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困难残疾人识别模型,主动发现有致返贫风险的残疾人,并及时预警;构建辅具适配模型,综合残疾人生活、工作等需求,提升辅助器具适配效率;构建康复成效模型,对康复训练前后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辅助调整康复训练策略;构建就业岗位匹配模型,为残疾人推荐与其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相匹配的岗位,满足残疾人就业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提供支撑。
此外,数据融合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惠残政策提供全面、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结合可视化技术,多维度立体化展现各地区残疾人的总体情况,为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实施提供依据。同时,利用数据融合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推进公共服务部门共享统一的数据信息,建立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交换体系,支撑多部门协同服务残疾人。
技术融合是信息融合的重要工具,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自然语言处理、VR/AR、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等多技术的交叉融合走向深化,为残疾人信息融合进一步赋能。
对于听力残疾人,为了让他们“听见”,基于3D打印技术定制耳内式助听器,同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声纹识别、语音识别等语音技术(罗枭,2020)实现实时语音转换,帮助听力残疾人用文字感受世界,方便日常生活;为了突破听力残疾人与普通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体行为识别技术(韩冲等,2021),对听力残疾人的人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将手语自动转化为可读的文本信息。
对于视力残疾人,为了让他们“看见”,基于5G的高速率、低延迟和高容量的特性,利用移动设备,运用深度学习技术识别手机摄像头视图中的物体及其蕴含的信息,并转化成音频转达给用户,方便视力残疾人随时随地获取周围信息;利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可以方便残疾人出行,例如将传感器嵌入到红绿灯杆上,并连接到残疾人的手机APP,APP能够在残疾人靠近红绿灯路口时进行语音提示。
对于肢体残疾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VR/AR,为残疾人提供更加逼真、更加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环境,帮助其实现的户外运动体验,同时结合物联网、深度学习和基于3D打印技术的配套个性化护具,实现训练情况远程实时反馈,让医生充分了解残疾人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计划;对于重度残疾人,利用脑机接口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对电动轮椅的控制。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将残疾人的脑电信号提取出来(葛松,2020),智能识别残疾人的意图,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所具备的环境感知和精确控制能力,自动规划路线(潘峰,鲍泓,2021),导航电动轮椅到达目标位置。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使残疾人全方位、多角度感知信息赋予的便捷。
服务融合是信息融合的目标,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汇集残疾人服务,打造一网通办,方便残疾人找到所需服务。优化在线申请、服务受理、进度查询、监督检查、评价反馈的服务流程,推动残疾人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一次认证,全网通办”;提升数据共享交换,减少材料的提交次数,让大数据多跑路,残疾人少跑腿。
建立面向残疾人的主动服务机制,实现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推进残疾人服务精准制案,将残疾人需求与政策、服务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为制定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支撑。利用残疾人大数据,为每个残疾人建立包括残疾人基本信息、需求信息、服务状况等信息清单;利用汇聚的惠残政策,抽取、组合、提炼出政策规则模型;先将残疾人信息清单匹配政策规则模型,找准残疾人应享受的政策,再匹配服务资源,确定可提供的项目或转介服务,辅助制定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方案。
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强化业务协同,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促进条块联通和上下联动;《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信息无障碍终端设备研发与无障碍化改造,支持开发残健融合型无障碍智能终端产品;《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推进互联网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在智能技术面前遇到的困难。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残疾人信息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贵阳市残疾人大数据服务平台(刘英杰,2019)通过残疾人基础信息库、多部门校对数据,提供残疾人相关数据查询、动态更新,实现业务全覆盖、流程全透明、环节可追踪。平台具备数据汇聚、融合、分析、评价等功能,帮助残联工作人员随时掌握动态信息,提升了助残服务水平。在实现残疾人“少跑路”的基础上,平台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数据共享交换,让数据“跑起来”,便于相关部门精准、高效地帮扶残疾人,同时为政府制定残疾人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款智能导盲帽(花争,2019)。该设备结合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具备障碍智能识别、语音导航、远程辅助引导等功能,解决视力残疾人的出行安全问题。通过内置超声波探障,支持宽角度不同距离的障碍物品声音预警,同时辅助以盲杖进行实地探测,有效避免碰撞风险。残疾人家属利用帽子上的摄像头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可以在手机APP上全方位看到视力残疾人所处环境,了解实时动态,进行远程辅助。
浙江省推出“浙里办”APP(黄頔,2020)。通过该APP平台,残疾人刷脸就可以与公安部门信息对接,并依托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实现了残疾人“无证通办、智能受理”。该APP建立了助残服务专区,可在线关联电子残疾人证,实现助残事项申请、助残机构导航、辅助器具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残疾人特色服务集成。同时APP及时向社会发布助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法规解读、事项办理等相关信息,推动助残服务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展望信息融合发展前景,需从拓展残疾人大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着手,结合残疾人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和残疾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需求,汇集整合各类残疾人数据,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实效性,结合残疾人智能服务相关的算法模型挖掘数据中隐含的关联关系和知识因子,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价值。
从推进无障碍技术产品的创新应用着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肢体行动、视觉、听觉、精神等方面的无障碍终端装备和设施的融合发展及应用,培育发展无障碍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和新业态,让残疾人充分共享新技术发展成果的红利。
从探索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着手,利用残疾人基本信息、需求信息、服务状况历史全量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开展趋势研判,预测残疾人未来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为残疾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案,精准匹配、推荐和调度服务资源,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助力实现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过去线下的服务绝大部分都已经转移到了线上,线上服务对残疾人来说是否友好,是否能够无障碍获取,是否能够让残疾人同样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捷,对残疾人能否融入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提出以数据融合、技术融合、服务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残疾人信息融合新模式,以数据的汇聚、共享、分析为基础,以多种新技术交叉运用为重要驱动,构建信息无障碍基础环境。在此基础上,集成和优化“互联网+助残服务”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消除残疾人面临的新“数字鸿沟”,引领残疾人服务向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动残疾人融入信息化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