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玉林
1982年4月下旬,我在岐山县委宣传部负责社会宣传工作任上,接到新华社记者要来岐山周公庙采访的通知。鉴于我前一段写过关于岐山干部群众盼望周公庙开放的舆论动态材料,部领导安排我接待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的肖记者说他是第一次来岐山,带着了解周公庙的任务,让我将这方面情况向他介绍介绍。我先从岐山县是西周王朝肇基之地,周文化发祥地说起,告诉肖记者,历史上岐山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铜文明的轴心地位。这里曾经出土了在全国有影响的青铜器、甲骨文和周室宗庙遗址。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公庙是1957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周初重臣周公晚年归隐地,是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等历史史实。我谈的情况引起了新华社记者极大的兴趣,他又问起现在是什么状态。我乘兴反映了周公庙占地900多亩,先是学校占用,1964年陕西省档案馆在这里建设了档案库,专门用来存放国民党时期的重要档案并有解放军一个班护卫,一般人进不去。对此,岐山县的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向上面反映过,但一直没有结果。
我们正谈着就到了周公庙门前,门口两棵植于唐代的古柏十分显眼。那时的庙周围是砖墙,门是用钢筋焊的里外能看见的那种比较简易的门。按了门边的电铃,里边走出一位解放军战士,看了记者证和介绍信才让我们的小车开进院内。院内野草丛生,30多座古建筑陈旧不堪,庙内塑像色彩脱落,布满灰尘,一派荒凉景象。新盖的几排保存档案的库房与庙内古建筑极不协调,档案库前有解放军战士站岗。我陪肖记者看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为纪念周文王和周公演绎八卦而建的八卦亭。岐山县是《周易》成书地,周文王从关押地回到西岐,就与周公编著了《周易》一书。接着参观了中心建筑周公大殿。我根据史料记载,讲解了周公在西周历史上的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6大功绩,肖记者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走出召公、太公殿后前行不远有碑亭,该亭下有青石碑10通,为清代、民国修建祠庙的纪事碑。转过碑亭是姜嫄殿。据资料记载,姜嫄是黄帝的曾孙,她的儿子是周部族的祖先,我国农业的始祖——后稷。姜嫄殿的后面是后稷殿。最后我和肖记者来到了玄武洞。洞内的玄武真君像端坐在半山腰,为白色玉石雕成,相传出于唐代艺人之手。让肖记者感到最神奇的是润德泉,那龙口里日夜不息流出水晶一样的泉水,像是在不停地向人们讲述着周公的故事。那时候,照相机非常稀缺,肖记者为我在润德泉的旁边照了一张相后,我继续给他介绍历史上传承至今的周公庙古庙会,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中旬,有戏剧演出、物资交流、礼拜周公活动以及周文化艺术和民俗产品展演,吸引邻近几个省的人来逛庙会。肖记者参观完后深有感触地说,周公庙之行让他了解和亲身感受到了周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现场了解情况结束后,我又陪肖记者在县文化局和县档案馆了解情况、收集资料。肖记者结束采访后与县委宣传部领导谈了感受,交换了意见,然后返京。之后,部领导向县上主要领导汇报了新华社记者来周公庙采访的情况,时任县委书记的巨志让在县上有关会上通报了这一消息,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热议。过了一个星期后,我接到肖记者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他写的千年圣地周公庙被长期占用的内参消息新华社已发,让我转告县上领导。又过了两个多月时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省档案馆在周公庙的档案库搬迁,周公庙交由岐山县管理。1983年,县上成立了周公庙文管所。至此,周公庙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