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风
摘 要:接受理论关注接受过程有效要素研究,强调受众的主体作用以及和传导者进行双向互动。在借鉴接受理论对增强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尊重学生主体需求和接受心态、优化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体系、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传导渠道等对策,并对确保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接受理论;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路径
接受理论源于古希腊解释学(Hermeneutics)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认为受众是理解作品更大意义的基本要素,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受众阅读中实现。从服务教育实践的目的出发,接受理论在国内研究的重点已逐步转向受众及其与传导者的相互作用方面,即接受过程的有效性在于使传导者、传导内容、传导渠道和受众有较高的契合度。
一、接受理论对增强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指导价值
接受理论关注接受过程有效要素研究,强调受众的主体作用以及和传导者进行双向互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把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重点转向接受者及其与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方面
从“教育”转为“接受”,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从动机论转向效果论。第一,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要素研究。在面向高职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教师作为组织者与传导者,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以及创设教育情境各个要素之间的联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教师而言,要在倾注情感的基础上增强教育亲和力,唯有亲和力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一再强调亲和力理念,党史学习教育亦然。第三,突出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教育有效结果通常能够满足学生的社会适应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时拓宽视野的广度、增强知识的厚度,在此基础上感悟思想的伟力,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对于效果的衡量,建立畅通的师生之间交流与反馈渠道尤为重要。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接受活动是学生對教育内容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的活动过程,接受理论重视渗透教育、反对灌输教育。根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阐释,“人是类存在物”,“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具体而言,和动物毫无意识被动接受自然界的活动相区别,人具有主观意识,能够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会思考、形成认知后进行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全方位了解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些基础性问题,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创设情境、产生情感接纳、形成相互合作,及时回应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最新情况优化活动内容并调整进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力图使教育活动内容与学生的预期达成融合。另外,还可以借鉴翻转课堂中的具体方法,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各环节中去。[2]
(三)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和接受度
客观而言,不同专业群、学制和年级的高职学生对待党史学习教育的态度迥异,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别。具体而言,文科类专业背景的学生接受度高于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二年制、现代学徒制、五年一贯制等学制的高职学生更倾向于专业技术技能学习,高本班的高职学生党史知识积累和理论深度总体上要强于短学制高职学生。另一方面,研究高职学生的接受度,教师要充分考虑知识、方法、教育行为等方面差异性手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三年制和高本班高职学生可以引导开展理论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短学制高职学生则要注意补齐党史常识等基础知识短板,适量开展体验性学习。
此外,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抗拒。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知识技术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存在冲突对立等错误观念,实现与知识技术教育“同向同行”始终是党史学习教育待解难题。
二、接受理论下提升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高职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史学习教育不仅仅是历史教育,更是政治教育,强调唤起高职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提升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增强驾驭力、亲和力与针对性
其一,不断增强教育者的历史素养,对于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做到“讲准”“讲透”和“讲活”。其中,“讲准”是前提,正所谓“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少些“我认为”、避免“窃以为”。“讲透”是根本,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历史观、政治观、哲学观,使之正确认识党史学习教育深远意义。“讲活”是基础,驾轻就熟把抽象党史理论讲生动、讲具体、讲得有滋有味。其二,教育者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导,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实施者,需要有效驾驭整个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组织好教育内容、选择好教育方法、创设好教育情境,重点关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各要素的有效性以及相互之间发挥联动。另一方面,掌握好教育节奏,调节好教育氛围。在“视频为王”“手游当道”的当下,高职学生缺乏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持续关注力,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因势利导。其三,把与高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交流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不断增强教育者的亲和力。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活动不是冷冰冰的信息传导或灌输,教育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党史学习教育中不乏经典理论、伟岸人物、鲜活故事,教育者要通过精修形象、声情并茂、真情感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四,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升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性。在党史学习教育具体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学制、年级和专业背景。以党课专题为例,可以在同一主题和主题逻辑框架下,重构教育情境或重新组合背景知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和接受心态,提升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获得感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样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三大规律”,凸显“以学生为本”理念,围绕“以学生学习成才为本”设计实施相关活动。学生的需要是黨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成因,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参与、精神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践体验以及真理魅力的传导,真正做到深学细照笃行。一是党史学习教育能给学生带来哪些“获得感”?首先是增进知识,学习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把握好党的历史主题主线,阐述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百科全书、必修课、教科书、清醒剂、营养液等重要论述,从中汲取智慧;[3]其次是开拓视野,从党史中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再次是洗涤心灵,价值观升华,党史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厚植青年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立志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用何种方式增进党史学习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曾这样回应如何上好“大思政课”,“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党史学习教育也应该回应教育形式新颖性和教育手段多样性的问题,只有把整个活动打造成既养心又养眼的视觉盛宴,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道授业解惑。三是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力”转化为“行动力”?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即通过项目目标或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生成行为习惯,其主要对策可以考虑将过程模仿、考核考查、奖励惩罚等转化为活动硬性规则。
(三)优化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体系,增强传导内容的针对性
第一,注重内容体系的逻辑完整性。以党课专题教学为例,逻辑严谨的教学专题至少要包含导入、背景知识介绍、政策理论剖析和培养学生生成习惯等教学要素,而且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应该要环环相扣,不能造成教与学“两张皮”。第二,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时效性与有效性。教育内容为实效性前提,强调时代性,就是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现况相联系起来,理论阐释紧跟权威和前沿,典型案例运用贴近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党课教学专题为例,在导入部分可以引入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故事化,在背景知识讲解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因繁就简通俗化,在政策剖析方面可以设置问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观点权威化,在习惯养成环节布置学生完成对应能力目标任务使整个活动规范化。第三,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做可视化与参与度高的活动内容。如在党课专题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觉醒年代》《恰同学少年》《光荣与梦想》《大决战》《外交风云》等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情景,剪辑成2分钟左右的小视频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让事件、人物鲜活生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党史知识的理解,这些做法在建党100周年主旋律的背景下非常应景。
(四)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传导渠道,增强接受的畅通性
其一,实现教与学的话语同频共振。主要措施就是增强教育者语言运用艺术,尤其是做好话语转换工作,话语表达方式“青年化”,让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充满吸引力,提高高职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接受程度。其二,依托新媒体技术创设教育情境,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升接受的吸引力。如运用好超星等在线课程平台加强对学生的考勤、考核和互动,将党史学习教育相关资源拓展至网络在线课程平台,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延伸课前预习和课后强化练习。另外,也可以合理运用爱奇艺、B站、抖音等微视频平台中的动漫、红歌等原创视频,如“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和红歌“红梅花儿开”等,以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趣味性。其三,挖掘并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史实结合拓展接受路径的广度。高职学生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的同时,用好体验性学习十分关键,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
三、确保高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党史学科及其研究方法作过论述:“党史研究是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4]党史学习教育起实效性,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好的“作品”是基础,要处理好整体把握和重难点突出的关系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注力较弱的问题,党史学习教育是否有成效,主要在于教育内容是否具有震撼力和经得起推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而言,“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5]有震撼力的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平铺直叙、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在宏观层面明确主题、主线、核心内容以及在微观层面展现核心内容,前者主要是战略问题,后者则是战术问题。主题是确定党史学习教育中心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不鲜明不知所云,学生很容易游离在教育之外。主线是服务于主题的“脉络”,通过张弛有度的知识节点更好地表达和呈现教育主题,主线不清晰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设计好主题和主线之外,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应该要去掉旁枝末叶、精修“主干”,也就是突出各个知识节点中的“重难点”,在阐释学理性的基础上敢于结合高职学生兴趣度较高的经典案例或者时事热点问题。另外,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成为好的“作品”,主流做法还是要用好党史学习教育辅助读物,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对党的历史重要问题的评价严格遵循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
(二)沟通“渠道”畅通是关键,要避免落入完全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窠臼
严格而言,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畅通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教育者与高职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有问有答、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能够保证整个教育活动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展现教育内容的渠道更加顺畅,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更加有吸引力。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更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运用微视频、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开展考勤或者师生互动等等,而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弱化。以党史专题教学为例,存在缺少必要的板书设计、互动环节问题简单化随意化等现象。现代信息技术是党史学习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技术但不是唯一技术,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且不能喧宾夺主。简而言之,保持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至关重要,避免出现形式重于实质,各种信息技术不能简单一嵌了之。
(三)多设计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感”
党史学习教育对高职学生起实效,离不开三方面的教育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其一,知识性描述,引导学生认知教育教学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的静态信息,主要是以课件展示和教育者讲解释疑为主。绝大多数的陈述性知识都可言传,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主线、背景知识、相关政策以及要实现的主要教学目标等;二是理论性分析,通常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师生互动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理论—经验一理论”或者“经验一理论”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6]三是规律性提升,主要是实现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到行为内化的过程,增强高职学生认识和判断历史的能力和使命担当,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深挖区域内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深挖身边红色资源“鲜活教材”,探索规范形成“品味经典——文献阅读实践、明晰意见——经典案例小组探讨实践、感悟使命——红色主题参访”等实践活动模式,在体验教学中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实效的升华。
此外,还应基于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评估建立反馈机制,对活动实施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从受教育者面上讲,很多教育活动都是反复实践性的,活动的组织者要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浓缩精华、扬长避短,唯此才能打造精品化党史学习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2]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44.
[3]韩庆祥.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重要学理性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01):5-17.
[4]董宏君,李章军.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2(01).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N].人民日报,2016-10-14(24).
[6]叶福林.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83-87.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