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喜悦,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技法指点
同学们,简约不是简单,而是简洁婉约,独具风致;简明不是简单,而是简洁明了,独具匠心。语言简明,首先是删繁就简,做到干净利落;其次要明白晓畅,但又意蕴丰富。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你一定是写作高手啦。
怎样做才能让语言简明洗练呢?建议同学们要具备两个意识。
第一个是作者意识。同学们下笔的时候,一定要从写作者的角度,想好“我要写什么”“我要怎么写”“我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个是读者意识。这要求同学们站在读者的角度,用陌生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习作,纠正不准确不规范的用词,修改晦涩不明的语句,删去旁逸斜出的段落。
当你有了这两个意识,并且坚持锤炼语言,那么,你晋级写作高手就指日可待啦。
原 文 呈 现
那年那日泪如雨下
今天有喜事。可雨一直下。
邻家一个小丫头过生日。我只比她大两岁,却是她的长辈。下午蛋糕刚到时,小丫头就急匆匆跑来,头上戴一顶小小的皇冠,小脸红扑扑的。小丫头叨叨:“姑姑,你才知道今天是我的十岁生日啊。”我想,小丫头对这一天应该期待已久了吧。
傍晚去小丫头家吃饭,雨还在下,下了一天了。小丫头很兴奋,打扮得特别漂亮,跑来跑去。她也来了。她只是为了看一眼生日蛋糕吗?
进门就看到蛋糕无声地立在角落里,是小丫头最喜欢的花仙子,美丽的翅膀充满梦幻。
我们三人一起坐在包厢里,我和父亲,还有她。一会儿,她就出去了,自始至终没动过碗筷。
我也离开了包厢,看见她窝在一张小藤椅上,显得很惬意,听听歌,跟着哼哼,唱唱。
她只是一个旁观者。七岁时她的父母离婚,从此活泼的她就变得沉闷了。后来,她迷上巴乌,整天抱着它如痴如醉地吹奏。我记得那时她的母亲经常在家里播放巴乌演奏的乐曲。她母亲气质很典雅,看一眼就能让人喜欢。她家院前有一棵合欢树,是她母亲种的。
她本不该出来,她奶奶要求她每晚早点睡觉,但是她坚持要来。她即使来了,也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并不上桌。
我回到包厢,拿了西瓜和蛋糕给她。她挺高兴的,慢慢品尝。
我送她回家,远远就看见她家亮着灯。我送她上楼,准备进屋,灯却突然黑了,我们好像步入了一个黑匣子……
开门,仍是一片漆黑。突然,我被吓到了,那是两颗多么明亮的眼珠,一下子射向她。短暂的寂静后是破口大骂:“你还知道回来啊!我千叮咛万嘱咐,人家请我们是客气,让你不要去,你還去!你让我把脸往哪搁!我没你这个孙女!以后你别再进这个家门!”最后,“砰”的一声,房门关上了。
她快步下楼,眼泪终于忍不住了,洪水一般一发而不可收。外头,雨又下起来了, 稀里哗啦地。我虽然心疼她,但终究无从下手,只得拿了几张纸巾递给她,直到她父亲下楼,将她重新迎上去。
我走上回家的小路,好像又从泪光中看见那个寂寥的背影。
小丫头高调出场,“她”悄然出现,无疑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不解。
这段描写“她”的轻松惬意,和前后文所表现的孤独感不一致。
插叙,交代“她”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变化。后面两句旁逸斜出,分散了叙事主题。
点明了“她”来参加生日宴却窝在角落的原因,但表达不够简洁明了。
“明亮”是褒义,与前后文内容的感情色彩不一致。
结尾用“寂寥的背影”将画面定格,表达“我”对“她”的同情。但前文并没有对“背影”的描写,显得突兀。
综合点评
初读这篇习作,不管是场景的描写还是故事的内容,都很能吸引读者。尤其是题目“那年那日泪如雨下”,有青春文学的气息。但细细品味,旁逸斜出的笔墨颇多,冗杂晦涩之处亦是不少。文中对小丫头和“她”两个人物都做了很多描写,但只是简单的铺陈,而没有将两个人的故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故事主题的呈现就显得晦涩不明。
升格指津
1.文中对本家小侄女和“她”都花了很多笔墨来写,主次不明,各自为政。可以把两个同龄人的遭遇对比起来写,使笔墨更集中,主题更明确。
2.“下雨”的场景描写出现了多次,情景交融,但相似性太强,反而显得单调刻意。
3.不少细节单独看很生动,从整体来看,却显得旁逸斜出。去除冗枝,才能让语言更简明,表达更晓畅。
佳 作 出 炉
雨一直下
雨一直下。
可今晚有喜事。
小丫头过十周岁生日,亲朋满座,十分隆重。我是小丫头的本家“姑姑”,自然要去。而她,是邻居,更是朋友,也被邀了来。
“姑姑,姑姑,你们来啦!”小丫头从屋里飞奔出来迎我们,小脸红扑扑的,头上还戴一顶小小的皇冠。“快来看我的生日蛋糕!”她的欢喜在满屋里荡漾。
蛋糕很显眼,上面立着小丫头最喜欢的花仙子,美丽的翅膀充满梦幻。
她出神地看着蛋糕,眼里竟然闪着星星泪花。
我拉了拉她的手,想要和她一起入席。她客气地摇手:“我不上桌。”
今晚的主角小寿星光彩艳丽,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高兴地从这边飞到那边。
而她却怏怏的,窝在角落的一张小藤椅上,听着巴乌演奏的乐曲,仿佛热闹与她无关。
忽然想起,她也快过生日了。原本的她也像小丫头那样活泼,无忧无虑。可是,她七岁时父母离婚,从此她就沉闷了。她迷上了巴乌,如痴如醉,一空下来,就跟着视频学习。她说妈妈喜欢巴乌。
我喊她:“来吃呀。”她摇摇头,继续听她的歌。
吃完饭,我送她回家。天很黑,雨淅淅沥沥地下。
“你为什么不上桌?”我轻轻地问。
“我奶奶说,小孩子家参加什么生日晚宴,早点睡觉是正经。可我想看看十岁的生日宴是什么样子的……”父母离婚后,她就没过过生日,平时跟在奶奶后面,像一个安静的小尾巴。“我偷偷跟你们出来,没上桌吃,要是奶奶知道,也不至于很生气吧?”
她家的灯亮着,照着门口的合欢树。我们俩轻声慢步走上楼梯。进屋前的瞬间,灯熄了,我们好像在一个黑匣子里,摸索着开门。
“你还知道回来!”漆黑一团的屋里突然响起愤愤的声音,我和她吓了一跳。短暂的寂静后就是破口大骂:“叫你不要去,你还去!你让我把脸往哪搁!我没你这个孙女!不要再进这个家门!”
“砰”的一声,里面重重摔上了房门。她快步冲下楼,眼泪像洪水般汹涌而出。外面,雨又下大了。
我无从安慰,只能把纸巾递给她。过了很久,她父亲下楼把她接了上去。
回家前,我抬头看了一眼她家门口的合欢树,而雨一直在下……
文题“那年那日泪如雨下”改为“雨一直下”,不僅点明环境背景,更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具有隐喻的象征。
开始就交代人物关系,明晰身份。
小丫头的欢喜和“她”的忧伤形成对比,反常一,是为悬念。
小丫头的兴奋和“她”的“怏怏”形成对比,反常二,引出下文的插叙。
插叙,轻轻一笔,点明父母离异后“她”对巴乌的痴迷实则是对母亲的思念,对家庭温暖的渴盼。
简单的问答,将“她”和小丫头的生活状态做了第三次对比。对自己没听奶奶的话的担心,既解释了前文不上桌吃饭的原因,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一举多得。
情景交融,老天也在为“她”伤心落泪。
前后两处“她家门口的合欢树”,暗扣主题,引人深思。
综合点评
升格后的习作,时间和场景相对集中,多余的铺叙和重复的描写被删减压缩,通过对比,强化“小丫头”和“她”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境遇,反映家庭的幸福温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试牛刀
挑选一篇自己最近写的记叙文,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提示:
1.抓住叙事的主题,去掉偏离中心的语句。
2.删掉语义重复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