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今年清明前夕,由于疫情防控,慈溪市掌起镇中心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虽然不能像往年一样到公墓为曾经在敬老院生活过的50多名五保户老人扫墓,但大家在老院长董彩娣以及现任院长王伟的带领下,依旧在院里举行祭奠活动,表达了哀思。
每年的清明祭扫都是掌起镇中心敬老院的一件大事。祭扫当天,除了留下一名值守的工作人员,其余人都要跟着现任院长一起前往掌起镇天园公墓,祭奠曾经在敬老院生活过的五保户老人。这个传统是董彩娣立下的,到如今已坚持了近30年。其间,敬老院两易其址,经历了三任院长,但这个传统从未中断过。
传统的开始只因为董彩娣的一句承诺。30年前,慈溪市掌起镇为了安顿镇上的五保户老人,决定在永林庙附近修一所敬老院。
1992年,敬老院建成后,50多岁的董彩娣由于工作负责、办事细心,被镇政府从童家村(五姓点村前身)村主任岗位调到敬老院担任院长。
当时,敬老院一共住了14名五保户老人。董彩娣至今还记得敬老院刚刚建成的样子。“条件比较简陋,吃饭用的是大土灶,生活用品也不太够,工作人员加上我一共只有3个人。”董彩娣说。搬进去当月,所有人包括他们3名工作人员,把家里能搬的都搬了过来。被褥不够,买了棉花自己弹。做饭用的柴火自己捡自己劈。吃的菜是开荒种出来的。一些附属用房也是她带着9名身体还健朗的老人推着推车,到两三公里外的工地拖回砖块、木板等材料动手盖的。
董彩娣说,14名五保户老人无儿无女,没有收入來源,很多人住进敬老院之前,都是独居,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而敬老院就像一个大院子,搬进来后,大家仿佛有了一个家,有了很多亲友。因此老人们都格外珍惜这里的生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度过了敬老院较艰苦的一段日子。
那时王伟年纪还小,她喜欢跟着外婆董彩娣到敬老院玩。她叫院里所有老人“爷爷”“奶奶”,老人们也把她当亲孙女看。有了好玩好吃的,老人们都喜欢偷偷藏起来,等王伟来的时候悄悄塞给她。让王伟印象较深刻的是,当时永林庙附近有一条商业街,每次她到敬老院来,总有老人带着她去逛街。一老一小走走看看一直逛到敬老院快关门才肯回来,那是王伟童年最喜欢的时光。
1992年年底,一名叫陈启头的老人去世,他是敬老院第一位去世的老人。陈启头的后事是董彩娣和其他五保户老人一起办的,大家还按照慈溪的风俗为他守了夜。但为陈启头办完后事回来很长一段时间,老人们都有些闷闷不乐,提不起精神来,至于为什么,没有人开口。
这个谜直到院里一位叫曹德茂的老人生病才解开。曹德茂生前是个热心肠,平时大家都管他叫“老娘舅”。当时他病得较重,躺在病床上情绪低落地对董彩娣说:“我死后,骨灰就留在殡仪馆,不用带回来了,反正清明也没人来看。”跟董彩娣一同去探望他的老人马上接过话说道:“像我们这样的人走了,谁会在意。”
董彩娣听完,心里十分难受,只能安慰他们,“院里每一名老人后事我都会安排好。你先安心养好身体,其他事情不要担心。”
曹德茂走后,董彩娣信守承诺,不仅为他办好后事,次年清明,她还带着老人们一起去给所有去世的五保户老人扫了墓。渐渐地,董彩娣和院里老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之前,老人们都不大攒钱,政府发放的补贴老人们有多少花多少。但自从有了董彩娣的承诺,不少老人开始悄悄攒钱,以便临走时转交给董彩娣,让她花在自己的葬礼上。
2001年,敬老院从永林庙附近搬到了任佳溪电器厂旧址,2004年,又搬到了风景优美的长溪水库边。一直到2013年,按民政部门的要求,敬老院把院里的五保户老人都转移到位于横河的康乐老人公寓,中间20多年里,敬老院前后一共有50多名五保户老人离世,都由董彩娣领着护理员和其他老人一起帮忙办了后事。这些五保户老人大多葬在天园公墓。一开始,扫墓只是出于董彩娣和14名五保户老人情感上的连接,到后来,渐渐成了敬老院的一桩大事、一项传统。扫墓的对象也逐渐扩大到了去世的五保户和低保户老人。
其间,由于敬老院资金紧张,缺少人手,董彩娣把自己的女儿童夏丽叫到敬老院帮忙。后来,董彩娣的年龄越来越大,住进了敬老院。2008年,她把敬老院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女儿。2014年,由于民政部门要求敬老院必须配备专职的文书、出纳,童夏丽又把在外工作的大女儿王伟叫回敬老院上班。“自家女儿总归好使唤一点。”她说。如今,童夏丽年纪也大了,2020年,经镇政府任命,王伟成为新一任敬老院院长。尽管有的朋友觉得王伟可以去更广阔的平台,但王伟知道,这份养老事业承载了外婆和母亲的心血,她有责任接下这一棒。
(本文图片由慈溪市掌起镇中心敬老院提供)1856727C-9B2A-4D8B-8173-E3726AD88D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