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玖林
阅读是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及方向。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初中生明显存在阅读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情况。这便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努力寻求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为发展学生阅读素养推波助澜。
一、在媒体运用中灵动情境创设
伴随着时代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特征的凸显,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明显提升。一方面催生了更多的多媒体教具,如电子白板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为教育改革工作贡献力量。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语文知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综合价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就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教具来辅助阅读课堂的开展,通过灵动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各种名篇佳作中的真实情感和独特韵味,挖掘隐藏在文本之中的深刻内涵和独到见解。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不足、理论知识匮乏、时代特征差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很难在第一时间建立起与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不同经历背景下作者在情感和思维上的联系,阅读存在一定障碍。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在动静结合、古为中用、中西结合等方面的信息呈现优势,辅助营造时空交叉、情感交融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乡愁》这一经典诗歌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自出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父母、离开过家庭,因此很难形成与诗歌作者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等情感上的共鸣。为了打破生活环境等造成的情感壁垒,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漂泊游子的视频及图片,在班级内部营造出浓厚的漂泊感伤氛围。在播放视频后,再通过配乐诗朗诵的方式将这首诗歌演繹出来,学生不由得被朗诵中缓缓流淌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诵读声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融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强化对诗歌内涵的领悟和把握,有利于阅读教学质效的提升。
二、在自主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
在素质教学背景下,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通过自主阅读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持续思考、探索的热情,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自己诚挚的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之外,还要从文本解读着手,通过多样化自主阅读活动的设计,形成对学生情感和学习方式的正向引导,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状态,并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阅读强化艺术鉴赏能力、情感体悟能力,培养综合素养。以《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放声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诗歌巧妙的用词、灵活的结构及饱满的情绪。然后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演奏视频,将诗歌内容切实与高原上陕北汉子演奏腰鼓的激情场面和磅礴气势结合起来,深层次地融入诗歌的情感之中,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在课外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除了完成基本知识讲解的教学任务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生活实践的运用和迁移,提高综合实践技能,打造更为高质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要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就有必要立足当前教学实际及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包罗万象的信息储备,为学生选择题材丰富、内容合适的课外阅读文本,并从读书笔记和读书方法两个方面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一是持之以恒地做好读书笔记。记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经典语句摘抄、阅读心得记录、文本内容评价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的记笔记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不同的记笔记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做笔记任务,通过干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模式下记笔记的作用和效果,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记笔记习惯。二是有的放矢地选择读书方法。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本内容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除了对于经典名篇佳作的精读之外,对于其他拓展性文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略读、浏览等方式进行阅读,提升阅读的广泛性和延展性,在精读和泛读的有效结合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建立健全知识体系,形成对课堂阅读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效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借助当前多媒体教具优化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情境的创设、自主阅读引导、课外实践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完成综合素养培养的目的,提升教学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