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问题教学设计

2022-06-06 23:31卢永庆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物喜滕子京巴陵

卢永庆

《岳阳楼记》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文言名篇,历来都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保留内容,如今这一篇目被编排在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本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篇幅比较长,一般需要两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整体把握,继而在厘清人物关系和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感受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政治抱负,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补充滕子京人物事迹,了解二人真挚友情。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上文虽短,但信息量很大,学生除了解范、滕二人的惺惺相惜之外,更能感受到二人政治素质之高下,但此时并不说透说破,以为下文对照而用之。

第二,做好问题设计,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思考。

围绕《岳阳楼记》文本,照应上文,设计问题如下。

(一)谁写的?

范仲淹。

(二)为什么写?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实属于应邀之作。

(三)滕子京为什么要求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故有急功近利,急于为自己洗白、正名之嫌。

(四)写的目的是什么?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可见,既有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又有自明心志之功。

(五)怎样写的?

写作目的决定了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史料记载,当时范仲淹正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据说,范仲淹在动笔前却未去过重修之后的岳阳楼。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这从滕子京在《求记书》后所附《洞庭秋晚图》便可确认。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其中过渡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無异乎”至关重要,是作者下文重点阐述的内容。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更高的一种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又假托古圣立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第三,对联作结,师生互动,升华主题。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副对联,抛砖引玉,让学生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学后感受,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深层思考。对联如下:

为民忧,为君忧,唯独不为自己忧;

劝友人,劝后人,只因已是个中人。

到此为止,这篇文章的问题课堂教学告一段落,相对完整。学生于是理解:范、滕二人虽友情深厚,此时又同处逆境,同病相怜,然范仲淹格调自高,政治上也更加成熟。

猜你喜欢
物喜滕子京巴陵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生命需要被欣赏
像朋友一样 :杨烨亭
锐词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
远在江湖
“欺世盗名”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