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古诗文的“画面感”

2022-06-06 21:59龚艳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画面感庐山古诗文

龚艳

中国很多优秀的古诗文都是诗人触景生情、借物抒情的结晶。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文描绘的画面,可以拉近学生的认知与古诗文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想象中再创个性化理解的“画面”,可以更好地走进古诗文的情境,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现代化信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正面作用,可以满足学生的感性思维需要,同时也让他们在积极的审美体验中,走进古诗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用语言构建的特定意境。

如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题西林壁》,它所描绘的是不同视角下看庐山所产生的景象。很多学生对庐山并不熟悉,而且学生也弄不明白诗人的“横看”和“侧看”是什么样的看。所以,学生就笼统地认为这是多角度地观看,然后将后两句诗贴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标签,阅读到此结束。

学生这样阅读古诗文,少了诸多灵性,也失去了古诗阅读的乐趣。学生在生硬的理解和背诵中,积累的内容也是僵化的。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借助庐山的旅游广告片,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画面中,感受到庐山不仅仅可以“横看”和“侧看”,还可以仰视、俯瞰,换一个角度观看,就会有新的视觉体验。学生随着视频走出庐山,从上空俯视庐山,看到庐山的全貌,从而意识到:“走进庐山看庐山,只能看到它的一个局部,无法看到整体。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看问题需要全面,不能偏听偏信。”

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文,大都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暮江吟》,诗人白居易抓住秋日的“夕阳”“江水”“露珠”“月亮”的特点,勾勒出一幅虽然凄冷但很可爱的秋季自然风光图。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想象快要落山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会怎样落入天际。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红红的太阳,已经失去了中午时的热烈,它的倒影映照在波澜壮阔的江面上,随著江水此起彼伏,变得不完整起来。

这个画面中的夕阳,与我们之前笼统地将“残阳”理解为快要落山的太阳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欣赏画面的美。

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然后与相隔久远的诗人产生共鸣,这样的“代入”感,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体验更丰富。

仍以四年级上册第九课为例,本课中的第三首古诗《雪梅》,诗人以雪和梅的“互相斗美”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表达了文人骚客无法评判的原因:雪和梅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但各有各的美,有各自的鲜明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诗中的“骚人”,分别对争执不休的雪和梅展开对话。有的学生说:“梅花呀,你的香气是雪所没有的,这一点,你胜过了雪;但是,雪花洁白洁白的,在颜色上比你更纯净了。你们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啊!”有的学生说:“雪和梅,你们的出现,都说明冬天已经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而且,人们喜欢雪的洁白,喜欢梅的清香与坚强。你们两个优势互补,一同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你们就不要争执不休了,都有独到之处。”

综上所述,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采用适宜的策略引导学生读出古诗文的“画面感”,将抽象、概括的古诗文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对学生读好古诗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画面感庐山古诗文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做一次庐山客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毛泽东登庐山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